- 年份
- 2024(6551)
- 2023(9356)
- 2022(8186)
- 2021(7504)
- 2020(6773)
- 2019(15291)
- 2018(15172)
- 2017(28829)
- 2016(16382)
- 2015(18426)
- 2014(18691)
- 2013(18714)
- 2012(17626)
- 2011(16028)
- 2010(16056)
- 2009(14745)
- 2008(14826)
- 2007(13658)
- 2006(11495)
- 2005(10424)
- 学科
- 济(64625)
- 经济(64561)
- 管理(42408)
- 业(42000)
- 企(32991)
- 企业(32991)
- 方法(32850)
- 数学(29286)
- 数学方法(28979)
- 农(18316)
- 财(17265)
- 中国(16653)
- 学(15784)
- 业经(12542)
- 地方(12388)
- 贸(12367)
- 贸易(12367)
- 制(12244)
- 易(11918)
- 农业(11900)
- 银(11004)
- 务(10961)
- 银行(10951)
- 财务(10932)
- 财务管理(10902)
- 理论(10478)
- 融(10443)
- 金融(10441)
- 行(10408)
- 企业财务(10336)
- 机构
- 大学(237908)
- 学院(237377)
- 济(93044)
- 经济(90906)
- 管理(85944)
- 研究(84352)
- 理学(74098)
- 理学院(73166)
- 管理学(71647)
- 管理学院(71208)
- 中国(61801)
- 科学(56138)
- 农(52889)
- 京(50747)
- 所(45739)
- 财(43184)
- 业大(42807)
- 农业(42574)
- 研究所(42051)
- 中心(38831)
- 江(36182)
- 财经(34346)
- 北京(31534)
- 经(31105)
- 范(30844)
- 师范(30456)
- 院(29490)
- 州(28835)
- 经济学(28725)
- 农业大学(27768)
- 基金
- 项目(161306)
- 科学(124000)
- 基金(115035)
- 研究(111478)
- 家(103994)
- 国家(103165)
- 科学基金(85066)
- 社会(68230)
- 省(64776)
- 社会科(64602)
- 社会科学(64576)
- 基金项目(61064)
- 自然(57108)
- 自然科(55766)
- 自然科学(55743)
- 划(55130)
- 自然科学基金(54800)
- 教育(52452)
- 资助(47780)
- 编号(44511)
- 重点(37471)
- 成果(36852)
- 部(35522)
- 发(34535)
- 创(33317)
- 计划(32720)
- 课题(31849)
- 科研(31777)
- 创新(31263)
- 教育部(29315)
- 期刊
- 济(97054)
- 经济(97054)
- 研究(64604)
- 学报(48406)
- 农(47460)
- 中国(46735)
- 科学(39689)
- 财(34736)
- 大学(34258)
- 学学(32586)
- 农业(31864)
- 管理(28533)
- 教育(25191)
- 融(20511)
- 金融(20511)
- 技术(20136)
- 业(18224)
- 财经(16946)
- 经济研究(15927)
- 业经(15433)
- 经(14567)
- 版(13623)
- 问题(13609)
- 业大(13038)
- 统计(12063)
- 技术经济(11642)
- 科技(11411)
- 农业大学(10984)
- 理论(10965)
- 图书(10963)
共检索到345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琨 杨和仙 李绍祥 田玉仙 杨木军 顾坚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金虎
本文利用福建省2005~2006年区域试验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龙花163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为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主茎高>出仁率>单株结果枝数>百仁重>单株总果数>单株生产力;并建立了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277.8421548-5.313796301X3+47.66408548X4+2.7312765480X5-1.1461706607X6-16.548042990X8。应用产量主效应值、回归系数、变异度分析表明:龙花163具有丰产性好,稳产性较好,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宜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推广种植,在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好...
关键词:
龙花163 产量构成因素 丰产稳产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中青 李齐霞 宋殿珍 孙万荣 霍成斌
根据2002-2003年山西省春播玉米中晚熟组(二)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主效应值、变异系数、标准差比数、回归系数及高稳系数等多种方法对潞玉13号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是一个产量潜力大、丰产性好、稳定性强、适应性广,适合在山西春播玉米中晚熟区以及国内相应生态区域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凤云 李伯群 余国东 马强 高志宏 杨明
渝麦13号是2010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的生产特性,以2007、2008两年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资料,采用区域试验与对照相比较的方法,对渝麦1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渝麦1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性状优良,是适合重庆地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麦 渝麦13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开锋 曾德初 郑家奎 况浩池 曾宪平 龙太康 邵启明 吴凡
用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组“八五”后期育成的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同时加对照珍汕97A和明恢63)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于1996年分别在成都、绵阳、重庆和泸洲进行试验,运用AMMI模型对参试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组合的平均产量超过对照汕优63,增产幅度为0.03%~4.06%,占参试组合的42.11%;组合稳定性评价很重要,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互作效应为基因型效应的二倍;AMMI模型的前两个主成分解释了83.35%的交互作用信息;珍汕97A/734、K42A/734和辐76A明恢/63表现丰产而稳产,辐76A/734和辐76A/生5丰产而不稳产,辐76A/成恢...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封清明 刘润堂 张翠香
采用Eberhart模式和方法分析了1988~1989年山西省中部地区旱地组区试中6个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地点效应是影响小麦丰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因素。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高产品种也是适应性强的稳产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没有相关性。晋麦34号(84-16r)是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稳产品种,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种植。
关键词:
山西,旱地小麦,丰产性,稳产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庞伯良 彭选明 邓钢桥 庞爱军 柳庆云
用60Coγ射线300Gy处理湘早籼13号/香2B的F2代干种子,经多代选育,育成了优良早籼水稻新品系124,与株1S配制的杂交组合株两优124,在湖南省预试、省区试中表现产量高,一般产量为8000kg/hm2左右,熟期适宜,生育期109d左右,比对照金优402短2~3d,米质较好,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建敏 李浦 廖晓虹 杨梅 饶世达 蒲宗君
为加快川麦59的推广应用,本文对化控两系杂交小麦新品种———川麦59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麦59在两年的区试中比对照分别增产19.2%和30.9%,在大区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23.5%,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9对条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川麦59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较高,硬度中等。由此表明,川麦59是一个新型高产中抗中筋小麦强优势组合。
关键词:
杂交小麦 化学杀雄剂 产量 品质 抗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陆光远 陈晓婷 余珠 付桂萍 张宗急 赵永国
为了筛选鉴定适宜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的早熟油菜新品种,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国家油菜区域试验早熟组14份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并用GGE双标图方法探讨了这些品种在8个试验点的稳产性,同时还测定了代表性品种的越冬期生物学指标和光合参数,以期解释南方早熟油菜丰产性形成的气候和生理成因。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差异较大,其中S0013的平均产量居第一位(2 191.021 kg/hm~2),而282081的产量最低(1 328.512 kg/hm~2),仅为前者的60%。联合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环境(E)的平方和占主导地位(82.27%),而来源于基因型(G)的平方和占比最小(4.93%);来源于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G×E)虽然偏小(10.17%)但仍然达到极显著水平。利用AMMI模型可解释G×E互作平方和的92.63%。品种的丰产性主要受降雨量影响,而品种的稳定性主要与气温有关。14个参试品种的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黔杂ZW9001>黔杂J9002> C868>05V11>黔杂J9001> WB203>川杂09NH014> S0013>云油杂2号>杂1613>08SH60>282081>荣华906>131(CK);其中,S0013、C868和WB203产量最高,而282081的产量最低。各试点鉴别力依次为:玉溪>保山>吉安>南昌(宜春)>桂林>长沙>安顺。阳光131在桂林试验点的越冬期单株鲜质量最高,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_2浓度(Ci)也较高并且与小区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表明较强的光合作用可促进丰产性的形成。通过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参试油菜品种和不同试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为早熟油菜新品种选育及试点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丰 唐文帮 肖应辉 袁能胜
对 2 1个两系法杂交晚稻组合杂种一代株高和穗长的整齐度与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株高整齐度与穗长整齐度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正效应 ,以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 ,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是 :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整齐度、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穗长整齐度和株高 .株高整齐度与其他产量因素的相关不显著 ,穗长整齐度与每穗总颖花数和结实率负相关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 ,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水稻 整齐度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燕芬 田俊明 詹和明 张培高 陈洪梅 黄云霄 段智利 吕宏斌 严富民 番兴明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中北部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粗>穗行数>单株有效穗数>株高>千粒重>穗位高>空杆率>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生育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鹰 石顺唯 周爱平 邹毓
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对两系杂交小麦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F1种子醇溶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温光型不育材料C49S的电泳谱带与恢复系材料有明显差异,不育系之间谱带非常相似;(2)杂交F1谱带主要表现为互补型和偏母本型,互补型的杂种优势较强,偏母本型的优势较弱,电泳分析结果与育种研究和田间资料相符。因此,种子蛋白电泳技术不仅可以鉴定亲缘关系、判断杂种真伪,而且可以作为预测杂种优势强弱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高杂交小麦的选育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锦芳 周贤琼 蒲晓斌 李浩杰 蒋梁材
对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杂交油菜组合(代号为B02、D04)及双低对照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在高产双低组合及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均为负相关;在高产双低组合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差异达1%显著水平;在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但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鉴于每角粒数变幅较小,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把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作为四川双低高产杂交油菜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伯群 谭昌华 余国东 张继君 王卫强 杨沛丰 石有明
本试验以3个重庆温光敏不育系,6个恢复系配制的温光型核不育杂交小麦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株高、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重5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了亲本性状值与一般配合力的相关、遗传力,以及性状间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亲本株穗数与株粒重的性状水平与其一般配合力存在显著正相关。(2)狭义遗传力在性状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大小顺序为:株穗数(96.87%)>株高(81.57%)>千粒重(53.25%)>株粒重(45.80%)>穗粒数(13.02%)。(3)除株高外,其余4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与其特殊配合力相关达显著水平。(4)双亲或亲本之一一般配合力高的其特殊配合力的概率也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