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6)
2023(2077)
2022(1902)
2021(2046)
2020(1627)
2019(4270)
2018(3855)
2017(6432)
2016(3692)
2015(3996)
2014(4028)
2013(4096)
2012(4086)
2011(3822)
2010(3824)
2009(3584)
2008(3539)
2007(2680)
2006(2385)
2005(2381)
作者
(11204)
(9542)
(9473)
(9176)
(6011)
(4756)
(4344)
(3751)
(3659)
(3366)
(3315)
(3313)
(3195)
(3158)
(3066)
(3025)
(2868)
(2818)
(2745)
(2732)
(2599)
(2423)
(2320)
(2213)
(2150)
(2136)
(2130)
(1946)
(1926)
(1919)
学科
(16519)
经济(16517)
(7705)
管理(7485)
方法(6798)
数学(6221)
数学方法(6178)
(6176)
企业(6176)
(5825)
中国(5743)
结构(5013)
(4623)
(3853)
(3785)
地方(3695)
产业(3670)
(3158)
贸易(3156)
(3100)
(3077)
产业结构(2917)
(2822)
金融(2820)
体制(2749)
(2688)
财务(2688)
财务管理(2680)
业经(2670)
(2634)
机构
大学(51063)
学院(49787)
研究(24431)
(22492)
经济(22157)
中国(18833)
管理(16240)
科学(15989)
理学(13844)
(13584)
理学院(13560)
管理学(13279)
管理学院(13175)
研究所(12595)
(11936)
(10805)
中心(10263)
(9915)
(9203)
农业(8547)
业大(8050)
北京(7828)
科学院(7750)
(7600)
财经(7591)
师范(7482)
(7351)
研究院(7214)
经济学(7210)
(7036)
基金
项目(35071)
科学(27606)
基金(26250)
(24467)
国家(24313)
研究(22835)
科学基金(19853)
社会(14328)
自然(13900)
基金项目(13834)
社会科(13566)
社会科学(13564)
自然科(13531)
自然科学(13528)
自然科学基金(13306)
(12614)
(11838)
资助(10915)
教育(10241)
重点(9220)
编号(8173)
(8058)
(8057)
计划(7474)
科研(7101)
中国(6879)
(6855)
科技(6728)
创新(6609)
成果(6465)
期刊
(24628)
经济(24628)
研究(17351)
中国(11769)
学报(11434)
科学(10414)
(8687)
大学(7929)
(7895)
学学(7451)
管理(6193)
农业(5895)
(4938)
金融(4938)
经济研究(4887)
教育(4621)
资源(4103)
财经(4076)
(3761)
技术(3667)
(3664)
国际(3642)
(3640)
世界(3144)
问题(3095)
业经(3035)
林业(2861)
业大(2675)
(2495)
理论(2441)
共检索到83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忠义  吴强  单秀娟  王新良  金显仕  
基于2010年和2012–2014年每年8月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根据优势种、单位个体重、相对资源量、Jaccard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和群落结构数量生物量曲线等指标,研究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0年和2012–2013年,总鱼类和底层鱼类种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有所恢复;2010年和2012–2014年暖温种种类数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底层鱼类优势种由小个体的虾虎鱼(Gobiini sp.)代替大个体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中上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单秀娟  金显仕  李忠义  陈云龙  戴芳群  
基于2010年5月和8月渤海渔业调查数据,结合1959年以来渤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对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动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渤海鱼类群落优势种由个体大、营养层次高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优质底层鱼类逐渐被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ulis japonicus等个体小、营养层次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并且除黄鲫外,其他小型鱼类优势种也在不断更替中。另外,生物健康度指数(BHI)分析显示,渤海鱼类群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鱼类资源量急剧降低,尤其在5月,CPUE由1959...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波  李忠义  金显仕  
根据2009年8月和10月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采用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和功能群划分的方法研究了渤海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结果表明,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虾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其中主要功能群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和虾/鱼食性功能群;主要种类有小黄鱼、蓝点马鲛、斑、赤鼻棱鳀、银鲳和黄鲫。圆筛藻、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磷虾、长额刺糠虾、中国毛虾、甲壳类幼体、日本鼓虾、六丝矛尾虎鱼、小黄鱼、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当前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主要饵料种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李忠义  王俊  单秀娟  金显仕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李忠义  王俊  单秀娟  金显仕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李圣法  丁峰元  程家骅  
以1960年和2004年各3个季节长江口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网具标准化之后对该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的长周期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种类数和资源密度指数与1960年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仍以底层鱼类的生物量占绝对的优势,但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由1960年以底层优质鱼类为主变为2004年以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低值杂鱼为主,群落的多样性趋于简单化,稳定性更加脆弱。高强度的捕捞和近海环境污染是引起鱼类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当前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韩婵  高春霞  田思泉  戴小杰  
淀山湖是上海市内陆水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主要的淡水渔业水域和水产品来源地,也是重要的水生生物保护基地。为了评估增殖放流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2010-2012年淀山湖的渔业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湖泊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年际变化分析,并应用丰度生物量曲线方法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2年淀山湖鱼种类数基本稳定,基本鱼种组成变化不显著,优势鱼种组成趋势渐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ABC曲线显示2010-2012这三年淀山湖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鱼类群落结构仍处于严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易欣鑫  蔡之倞  秦智杰  鲍宝龙  陈立婧  龚小玲  
位于长江口的青草沙水库是2010年末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江心避咸蓄淡型水库,为了解青草沙水库建成后鱼类群落结构变动趋势,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青草沙水库按季度进行了为期5年的鱼类调查,采集鱼类样本共5 158尾,鉴定为51种,隶属于9目16科41属;鲤形目占比最高,为87.1%;降海洄游型、溯河洄游型自2015到2019年河口型占比逐年呈下降趋势,淡水定居型鱼类占比逐年上升;鲢(Hypor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等3种鱼类在所有调查年份中均为优势种,鲫优势度在逐年增加;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6年群落结构相似,2017、2018、2019三年群落结构相似;结合Margalef、Pielou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年际变化,得出青草沙水库目前鱼类群落结构比较稳定。青草沙水库现阶段淡水鱼类占优势,洄游型和河口型鱼类逐渐从水库中消失,鱼类组成越来越接近于淡水水库的鱼类特征,与其外围的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产生了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冬冬   杨海乐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基于2018年,2020~2022年在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的监测数据,4年间共监测到鱼类62种,隶属于4目10科37属。其中鲤形目优势明显,有41种,占总种数的66.1%。不同年份间的鱼类种类数差别较大,2021年监测到的鱼类种类数要多于其他年份。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各年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波动较小,各年份之间相差不大,2021年的Shannon-Wiener指数值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值要大于其他3个年份。ABC曲线及W统计表明2018年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优势种以大个体的种类为主。2020~2021年鱼类群落主要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的种类为主。2022年较2020~2021年鱼类规格有所提升,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可分为两组,但ANOSIM检验表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SIMPER分析表明,2020~2022年较2018年适应流水环境、底栖杂食性鱼类的丰度有所减少,适应静水、底栖肉食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的丰度有所增加。总体上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群落较为稳定,且鱼类规格有增大的趋势。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韩蝉1  高春霞1  2  田思泉1  2  戴小杰1  2  
关键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家骅  丁峰元  李圣法  严利平  李建生  梁振林  
根据1964、1982、1999和2005年6月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64、1982、1999和2005年间,4次监测中出现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64、78、64和47种;4次监测中主要优势种类均为带鱼,但其资源量正逐渐降低;其它优势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底层优质鱼类,转变为80年代的中上层鱼类,随后转变为现在的群落结构简单、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均较少的状况;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1964年到1982年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1964—2005年间鱼类群落长度谱变化状况表明,该海域内的鱼类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卞晓东  万瑞景  金显仕  单秀娟  关丽莎  
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卞晓东  万瑞景  金显仕  单秀娟  关丽莎  
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猛  张逸譞  刘园  宋以兴  徐丹  
为了解雅砻江锦屏大河湾水域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于2004、2012、2013、2016、2018和2019年对锦屏大河湾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采集到土著鱼类42种,外来物种2种。结果显示:6次调查均采集到的鱼类有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细鳞裂腹鱼(S.chongi)、长丝裂腹鱼(S.dolichonema)和鲈鲤(Percocypris ping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最低值出现于2018年。时间上看,锦屏大河湾的鱼类群落可聚为2组,组Ⅰ包括2004-2016年,组Ⅱ包括2018年和2019年。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显示,造成大河湾鱼类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指示物种为齐口裂腹鱼(S.prenanti)、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长鳍吻■(Rhinogobio ventralis)、西昌白鱼(Anabarilius liui)等,大河湾鱼类生态类群以喜流水、营周丛食性和产沉性卵的个体为主。结果表明,锦屏大河湾对于维持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梯级工程实施后的河流环境变化对大河湾鱼类仍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建议加强圆口铜鱼等珍稀鱼类的保护,提升大河湾水域的保护级别。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波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