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95)
- 2023(4021)
- 2022(3426)
- 2021(3297)
- 2020(2806)
- 2019(6727)
- 2018(6691)
- 2017(13161)
- 2016(7499)
- 2015(8086)
- 2014(8167)
- 2013(8290)
- 2012(8186)
- 2011(7414)
- 2010(7808)
- 2009(7144)
- 2008(7214)
- 2007(6444)
- 2006(5914)
- 2005(5366)
- 学科
- 济(34867)
- 经济(34840)
- 管理(18838)
- 业(17346)
- 方法(15396)
- 数学(13745)
- 数学方法(13611)
- 企(12737)
- 企业(12737)
- 学(11403)
- 农(8836)
- 中国(8504)
- 地方(8301)
- 财(7732)
- 资源(6477)
- 农业(6335)
- 制(6012)
- 和(5814)
- 业经(5804)
- 环境(5694)
- 贸(5525)
- 贸易(5522)
- 地方经济(5516)
- 结构(5435)
- 易(5351)
- 产业(5242)
- 融(4873)
- 金融(4872)
- 发(4748)
- 税(4640)
- 机构
- 大学(114877)
- 学院(112748)
- 研究(46755)
- 济(46625)
- 经济(45767)
- 管理(38715)
- 中国(34166)
- 理学(33400)
- 理学院(32891)
- 科学(32562)
- 管理学(32115)
- 管理学院(31913)
- 所(26619)
- 京(25755)
- 农(24983)
- 研究所(24844)
- 财(20723)
- 农业(19991)
- 中心(19287)
- 业大(19071)
- 江(18093)
- 院(17125)
- 财经(16742)
- 范(16258)
- 北京(16180)
- 师范(15977)
- 经(15256)
- 科学院(15253)
- 经济学(15197)
- 省(14590)
- 基金
- 项目(78416)
- 科学(60846)
- 基金(57648)
- 家(53582)
- 国家(53248)
- 研究(51524)
- 科学基金(43292)
- 社会(32355)
- 社会科(30710)
- 社会科学(30699)
- 基金项目(30277)
- 自然(29857)
- 省(29442)
- 自然科(28969)
- 自然科学(28954)
- 自然科学基金(28473)
- 划(26155)
- 资助(24543)
- 教育(22897)
- 重点(19291)
- 编号(19182)
- 发(17911)
- 部(17555)
- 计划(16301)
- 成果(15830)
- 科研(15379)
- 创(15092)
- 科技(14812)
- 创新(14382)
- 国家社会(14114)
共检索到168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单秀娟 金显仕 李忠义 陈云龙 戴芳群
基于2010年5月和8月渤海渔业调查数据,结合1959年以来渤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对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动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渤海鱼类群落优势种由个体大、营养层次高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优质底层鱼类逐渐被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ulis japonicus等个体小、营养层次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并且除黄鲫外,其他小型鱼类优势种也在不断更替中。另外,生物健康度指数(BHI)分析显示,渤海鱼类群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鱼类资源量急剧降低,尤其在5月,CPUE由1959...
关键词:
渤海 鱼类 群落结构 增殖放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波 李忠义 金显仕
根据2009年8月和10月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采用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和功能群划分的方法研究了渤海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结果表明,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虾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其中主要功能群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和虾/鱼食性功能群;主要种类有小黄鱼、蓝点马鲛、斑、赤鼻棱鳀、银鲳和黄鲫。圆筛藻、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磷虾、长额刺糠虾、中国毛虾、甲壳类幼体、日本鼓虾、六丝矛尾虎鱼、小黄鱼、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当前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主要饵料种类。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功能群 主要种类 渤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忠义 吴强 单秀娟 王新良 金显仕
基于2010年和2012–2014年每年8月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根据优势种、单位个体重、相对资源量、Jaccard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和群落结构数量生物量曲线等指标,研究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0年和2012–2013年,总鱼类和底层鱼类种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有所恢复;2010年和2012–2014年暖温种种类数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底层鱼类优势种由小个体的虾虎鱼(Gobiini sp.)代替大个体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中上
关键词:
渤海 鱼类 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挺兵 刘海平 李学梅 王旭歌 陈亮 杨德国
西藏土著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并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近年来,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渔业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是恢复当地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西藏鱼类增殖放流概况、苗种来源、放流实施、效果评估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基础研究不足、苗种来源不稳定、缺乏技术规范、效果评估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增殖放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建立西藏鱼类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重视放流后的管理与评估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丘书院
一、历史的回顾应用初级生产力数值及各营养级间的转化效率(或称生态效率)估算潜在鱼类生产量和渔获量是近二、三十年来各国海洋生物学家和渔业生物学家所共同关注并经常使用的方法。已发表的论文甚多,如Lasker,R.(1970)论加州拟沙丁鱼对浮游动物能量的利用;Cushing,D.H.(1971)综述世界各大海区上升流与鱼产量;Steele,J.H.(1974)分析北海渔获量与各营养阶层生产力的关系;Smith,P.E.(1982)研究南加里福尼亚湾的初级产量和鳀鱼群体;Sheldon,R.W.等(1977)论缅因湾浮游植物生产率与鱼产量的关系;Mills,E.L.等(1979)报道加拿大东...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曹杰 陈新军 刘必林 田思泉 钱卫国
近几十年随着传统渔业资源量的下降,短生命周期的鱿鱼类产量出现持续增加,并已成为重要的渔获对象。由于鱿鱼类为短生命周期鱼类,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这一特点使得传统基于种群动力和生物学过程的资源量评估模型并不能很好地估算其资源量,为了了解环境因子和鱿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关系,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目前的研究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环境因子对鱿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影响机制,但是还不能完全利用环境变量来预测资源量的变化;本文还归纳了主要经济鱿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生活史各个阶段(孵化、仔稚鱼、成鱼和产卵)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总结了目前研究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重点应...
关键词:
鱿鱼类 海洋环境 资源补充量 生活史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卞晓东 万瑞景 单秀娟 金显仕 王凯传
渤海湾历史上为黄渤海多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产卵和育幼场。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和补充调查,构建渤海湾鱼卵、仔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阐述1982年以来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产卵和育幼场重心位置处在持续更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早期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丰度、优势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呈明显季节更替,118o30?E以西湾中底部海域一直为产卵和育幼场集中分布区。相较1980s,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已发生结构性改变,且渤海湾作为传统经济鱼类的产卵和育幼场所的功能下降明显。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种数和资源丰度均在2010s前期跌至历史低值,近年来又显著回升。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1980s的39种,1990s前期的31种、后期的34种,2000s至2010s初期的22种,逐次下降至2010s前期的21种,2010s中后期始逐步回升,至2020s初期已达40种。最近,2020—2021年鱼卵种数约为1980s的80%左右,资源丰度约为彼时的88%;仔稚鱼种数与1980s大致相当,资源丰度则为彼时的1.33倍。鱼卵、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呈年际和年代际剧烈波动,鱼类早期资源种类年际更替现象明显,且近年来呈明显加快趋势。产卵类型、栖息类型和适温类型亲体种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全年综合浮性卵种数比例下降,黏性卵和具卵膜丝卵种数比例升高;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降低。斑■(Konosirus punctat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渤海湾传统经济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降低;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少鳞■(Sillago japonica)等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增高。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发生量主要取决于产卵场的环境条件、捕捞强度和对鱼类早期资源的损害程度,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是环境和捕捞双重扰动下鱼类群落内生态位错位交替和结构性渔业资源衰退的具体体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家骅 丁峰元 李圣法 严利平 李建生 梁振林
根据1964、1982、1999和2005年6月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64、1982、1999和2005年间,4次监测中出现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64、78、64和47种;4次监测中主要优势种类均为带鱼,但其资源量正逐渐降低;其它优势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底层优质鱼类,转变为80年代的中上层鱼类,随后转变为现在的群落结构简单、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均较少的状况;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1964年到1982年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1964—2005年间鱼类群落长度谱变化状况表明,该海域内的鱼类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波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关键词:
渤海 鱼类 食物组成 营养级 食物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波 袁伟 王俊
崂山湾位于黄海的胶州湾和丁字湾之间,海湾开阔,是当前增殖放流的重点海域。根据2014年5月在崂山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摄食生态。结果表明,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共32种鱼类,隶属8目,21科,30属;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虾虎鱼科(Gobiidae)和石首鱼科(Sciaenidae)种类最多;优势种有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主要种有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斑鰶(Clupan...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益昌 李瑞娇 问思恩 张军燕 陈媛媛 余斌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17项指标通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赋值、权重一致性检验、评价等级确定以及评价模型的构建,用生态安全评价黄河陕西段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分析生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黄河陕西段2013年增殖放流生态安全度(ESI)评价等级为Ⅱ级,为良好状态;2014年评价等级为Ⅲ级,处于一般状态;2015年评价等级为Ⅳ级,处于较差状态,属于临界不安全状态以下水平。生态安全形势呈现出逐年下降局势。不安全状态受到影响较大的前3个指标是:黄河径流量变化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银涛 陈毅峰 陶捐 何德奎
基于2009年11-12月和2010年3-4月对增江流域13个样点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增江鱼类群落特征现状及历史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8科60属。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相差较小,但两次调查均采集到的鱼类只有43种,种类相似性指数仅为0.44。调查发现新记录种29种,其中多为小型鱼类。但历史记载的26种鱼类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增江鱼类生态类型目前以习缓流或静水、中层栖息、杂食性、定居性鱼类为主。较历史相比,洄游性鱼类种类所占比例变化最大,从19.12%降至11.11%。亲流型种类物种组成相似性变化最大,物种相...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群落变动 人为干扰 增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波 吴强 金显仕
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对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对采集的20种鱼类4854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鱼类群落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鱼食性、杂食性和广食性5种食性类型,其中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是莱州湾各月份鱼类群落的重要食性类型,钩虾和双壳类等底栖动物饵料在莱州湾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秋末和初春的莱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食性类型单一;随着水温升高,鱼类群落的食性类型逐渐变得丰富。分析表明,莱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有利于增殖放流品种后期的生长存活,建议跟踪调查增殖放流点周边海域的食物关系和饵料基础,同时结合多学科调查,选择最佳的增...
关键词:
莱州湾 鱼类群落 食性类型 增殖放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忠义 袁伟 王新良 林群 李娇 单秀娟 金显仕
合理选择增殖放流种类是实施增殖放流的首要环节,也是确保增殖放流效果的前提条件。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增殖放流种类甄选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数量与生物量累积曲线法(ABC曲线),通过分析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鱼类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探讨增殖放流种类的甄选,研究发现:(1) 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鱼类群落结构都相对简单,稳定性差,基本处于扰动状态;(2) 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较鱼类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较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3) 崂山湾鱼类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年度与季度对比发现,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口虾蛄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在春季和夏季崂山湾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中起着重要的维稳作用。总体而言,崂山湾鱼类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大,相对简单,虾蟹类丰富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使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相对更合理,甄选该海域增殖放流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实践证明青岛市每年春季在崂山湾放流的三疣梭子蟹,增强了该海域夏季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旨在为水产生物增殖放流种类的甄选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群落结构 增殖放流 种类甄选 崂山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冯瑞玉 郭禹 李金明 孙金辉 于刚 吴一桂 秦传新
增殖放流是增殖受损生物资源和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效果评估是增殖放流工作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引入EnhanceFish模型,从生态容量、种群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中山市南朗水域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探讨了EnhanceFish模型在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中山市南朗水域黄鳍棘鲷最大的放流数量为160万尾,最佳放流规格为全长6 cm,可获最大净现值6.2万元,可适当提高捕捞努力量,增加渔民人均收入;EnhanceFish模型能弥补其他评估方式功能单一的劣势,在生态容量评估中结果更精确,在种群结构评估中考虑更全面,在经济效益评估中更节约成本。因此,EnhanceFish模型在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活动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