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70)
- 2023(6660)
- 2022(5666)
- 2021(5002)
- 2020(4041)
- 2019(9059)
- 2018(8932)
- 2017(17076)
- 2016(9024)
- 2015(10418)
- 2014(10510)
- 2013(10639)
- 2012(10396)
- 2011(9808)
- 2010(10267)
- 2009(9405)
- 2008(9265)
- 2007(8561)
- 2006(8118)
- 2005(7207)
- 学科
- 济(65295)
- 经济(65252)
- 管理(25107)
- 业(19881)
- 地方(19533)
- 方法(18844)
- 数学(16255)
- 企(16197)
- 企业(16197)
- 数学方法(16176)
- 中国(13961)
- 地方经济(13171)
- 学(11915)
- 业经(11393)
- 农(10854)
- 财(9014)
- 制(8573)
- 融(8099)
- 金融(8098)
- 贸(8057)
- 贸易(8052)
- 环境(7942)
- 和(7700)
- 易(7670)
- 农业(7414)
- 经济学(7240)
- 发(7194)
- 体(7047)
- 银(6812)
- 银行(6799)
- 机构
- 大学(143057)
- 学院(141512)
- 济(69907)
- 经济(68422)
- 研究(55430)
- 管理(49645)
- 理学(41653)
- 中国(41231)
- 理学院(41053)
- 管理学(40396)
- 管理学院(40121)
- 科学(31026)
- 京(30150)
- 财(29995)
- 所(28515)
- 研究所(25573)
- 中心(23808)
- 财经(23320)
- 经济学(22824)
- 江(22271)
- 经(21048)
- 农(20388)
- 经济学院(20138)
- 院(19828)
- 范(19750)
- 北京(19746)
- 师范(19592)
- 业大(17959)
- 州(17513)
- 财经大学(17124)
- 基金
- 项目(86422)
- 科学(67848)
- 研究(64655)
- 基金(61810)
- 家(53702)
- 国家(53224)
- 科学基金(44755)
- 社会(42842)
- 社会科(40541)
- 社会科学(40530)
- 省(33049)
- 基金项目(32131)
- 教育(29098)
- 划(27757)
- 自然(26815)
- 自然科(26142)
- 自然科学(26137)
- 资助(25693)
- 自然科学基金(25685)
- 编号(25038)
- 成果(21226)
- 发(20578)
- 重点(19780)
- 部(19456)
- 课题(18797)
- 国家社会(17818)
- 发展(17271)
- 创(17126)
- 展(17033)
- 教育部(16857)
共检索到234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延斌 殷冠文 孙峰华
渤海跨海通道建设提案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它可以带来广泛的积极影响。但对于此类巨型工程,需要深入探讨其建设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文章利用引力模型,实证考察了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前后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三大地区经济联系强度的演化及其经济关系格局的时空差异;并利用ARIMA模型,对三大地区人口和GDP的增长做了长时序预测。结果表明,跨海通道建设仅对于端点城市(大连和烟台)、端点区域(大连和烟台临近城市)、端点地区(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带来显著提升,而对于其他地域的影响并不明显。近期建设渤海跨海通道,其影响效应相对有限,并不会造成大范围地区经济关系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世泰 王淑婧 张丽
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城市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及其与外部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而沿海综合交通走廊发育得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之所在。基于对该工程的简要分析,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现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指出了跨海通道将完善城市群的城市等级体系和综合交通走廊,从而形成以"三五三"为主体的空间结构网络体系,以此来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玉梅 丁俊新 孙海燕 杨小瑞 刘良忠
从"城市物流质量"和"交通距离"两个方面修正传统的引力模型和引力势模型,构建了城市物流联系引力模型和城市物流地位模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城市群的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大半岛城市群物流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使两大半岛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引力明显增强,各城市的物流地位显著提升,通道直接连通的烟台和大连物流引力和地位提升幅度最大,而与通道有较好区位关系的城市次之,距离衰减规律明显;两大半岛城市物流联系的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多层次的物流联系网络格局逐步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玉梅 丁俊新 孙海燕 杨小瑞 刘良忠
从"城市物流质量"和"交通距离"两个方面修正传统的引力模型和引力势模型,构建了城市物流联系引力模型和城市物流地位模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城市群的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大半岛城市群物流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使两大半岛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引力明显增强,各城市的物流地位显著提升,通道直接连通的烟台和大连物流引力和地位提升幅度最大,而与通道有较好区位关系的城市次之,距离衰减规律明显;两大半岛城市物流联系的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多层次的物流联系网络格局逐步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申晓燕 王茜茜 李晓丹 宋洁 徐建斌 孙峰华
借助SPSS20.0平台,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预测。以Arc GIS中距离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的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前后对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区域间经济联系大为增强;山东半岛往西往北和辽东半岛往东往北区域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弱;北京、天津、辽宁省的西北区域、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区域、内蒙古的中西部区域其经济联系不受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少辉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蓝色经济区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的现状及其所具备的条件;从职业教育、人才引进、产学研结合、人才培训等多个角度对蓝色经济区人才高地建设提出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林治乾 闫静
银行业的支持对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完善区内银行业体系、加强产品创新、组建专业的"蓝色银行"等举措的实施,能极大地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通 任登魁 田珍
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是国务院明确的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是中原经济区与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深入分析推进濮范台试验区产业与上述两大发达经济板块对接的可行性,探索对接路径,有利于增强这一贫困地区的内在"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
濮范台试验区 产业对接 路径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国 赵群毅
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研究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文章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城际联系、省际联系和外向性联系3个不同的层面上分别考察了山东半岛6个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并据此就山东半岛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城市与开发区发展和经济联系通道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战略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经济联系 山东半岛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华 汪洋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一体化发展。相对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海洋产业发展模式,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科技创新不足,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山东省发展海洋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
海洋产业 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曙光,杨华
为了顺应跨国公司向中国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趋势, 山东省提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因此,分析韩国未来对山东半岛的投资趋势,合理规划山东半岛未来需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促进山东半岛有效承接韩国的产业转移,对于加速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制造业基地 韩国 山东半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鑫 孙峰华 李山 谢利娟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BSCC)的建设问题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选取环渤海地区以及与其保持紧密联系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借助大时间跨度的连续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个时间断面的陆路物流联系网络,探讨BSCC的建设为环渤海地区陆路物流网络格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1)BSCC的建设对提高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乃至东北东部地区的物流联系总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BSCC的影响范围仅限于渤海海峡两端的区域,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3)铁路物流网络受到BSCC建设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速公路。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侯鲜明
BO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之中。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传统投资方式难以满足其建设需求。在我国当前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运用BOT方式吸引国内外私人投资者进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汲取国内外运用BOT方式的经验教训,结合渤海海峡地区的具体情况,注意解决跨海通道建设中的诸如立法、政府保证、环境保护等若干重要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玉梅 李世泰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大战略性工程,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意义,但是也必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对各界专家一致推荐的"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工程建设进行环境影响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与工程决策生命周期的耦合过程,以便从工程源头控制环境影响的产生;初步探讨了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识别内容,结果表明:采用"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相对于其它方案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最小的;并提出了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为工程的环保施工与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通道 环境影响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宪 吕霄飞 张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综合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且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应借此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此过程中,青岛要进一步优化蓝色经济的空间布局,并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完善产业结构。为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青岛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突破海洋产业化关键技术,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加强半岛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并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