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82)
2023(8813)
2022(7383)
2021(6583)
2020(5417)
2019(11635)
2018(11075)
2017(21267)
2016(11571)
2015(12031)
2014(11776)
2013(11488)
2012(10536)
2011(9444)
2010(9072)
2009(8040)
2008(7946)
2007(6846)
2006(5723)
2005(5013)
作者
(35587)
(29952)
(29598)
(27888)
(18788)
(14613)
(13309)
(11743)
(11206)
(10342)
(10174)
(9899)
(9638)
(9348)
(9308)
(9213)
(9179)
(8899)
(8558)
(8496)
(7647)
(7224)
(7006)
(6791)
(6733)
(6563)
(6457)
(6338)
(6058)
(5926)
学科
(48709)
经济(48661)
管理(31368)
(30580)
(23881)
企业(23881)
方法(21358)
数学(19318)
数学方法(19169)
地方(12705)
中国(11908)
(11825)
(11575)
(10938)
(10137)
贸易(10137)
(9841)
业经(9647)
农业(8386)
地方经济(8046)
(8010)
环境(7963)
技术(7873)
(7367)
金融(7366)
(7333)
财务(7325)
财务管理(7314)
(7127)
银行(7088)
机构
大学(163868)
学院(163329)
(66949)
经济(65743)
管理(61193)
研究(58403)
理学(54662)
理学院(53952)
管理学(52982)
管理学院(52685)
中国(41225)
科学(39648)
(35952)
(33099)
(30527)
业大(30093)
农业(29023)
研究所(28664)
(28089)
中心(26027)
财经(23704)
(22582)
(21839)
(21311)
经济学(21166)
(20436)
师范(20073)
北京(19768)
农业大学(19447)
经济学院(19414)
基金
项目(123846)
科学(97868)
基金(92512)
(85247)
国家(84591)
研究(81037)
科学基金(71311)
社会(54453)
社会科(51882)
社会科学(51868)
基金项目(49846)
自然(48745)
(47950)
自然科(47691)
自然科学(47672)
自然科学基金(46848)
(41825)
资助(36313)
教育(36155)
编号(29127)
重点(28646)
(27095)
(26767)
(26344)
计划(25649)
科研(24800)
创新(24779)
国家社会(23866)
(22476)
科技(22355)
期刊
(64338)
经济(64338)
研究(40942)
学报(35201)
(30724)
科学(30098)
中国(26727)
大学(25063)
学学(24403)
农业(20792)
(20184)
管理(19990)
(12999)
金融(12999)
经济研究(12001)
财经(11382)
(11295)
业经(10834)
教育(10816)
技术(10524)
业大(9868)
(9764)
(9450)
科技(9036)
问题(9035)
资源(8572)
农业大学(8417)
商业(8218)
(7685)
(7209)
共检索到219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九春  孙峰华  柳新华  姚琛  
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基于TransCAD比较有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两种情况下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跨海通道将扩展出行时空范围,区域整体可达性大幅优化,形成均衡的可达空间格局。跨海通道的主要辐射范围为东北物流区域、山东半岛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跨海通道建设后通道两端的区域间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区域交通可达性由中心—外围的圈层式格局演变为以大连—烟台为中心的条带式空间格局,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提升幅度依次为东北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立新  杨效忠  姚慧  卢松  
骨干交通设施是旅游发展的主要媒介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网络通达性指数、三步深度值、空间距离通达性指数等3个指标和点的中间中心度、线的中间中心度2个指标分别定量分析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区域高速公路网、铁路网通达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交通通达性、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线路变化等多种因素,认为:大连、烟台成为新的旅游交通枢纽和旅游增长极;跨海通道旅游发展轴将凸显,此轴辐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山东山水圣人与齐鲁文化旅游辐射带和辽中南旅游辐射带;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由"双核、四轴、三块、五区"演变为"双核、二轴、三块、六区、两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玉梅  李世泰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大战略性工程,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意义,但是也必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对各界专家一致推荐的"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工程建设进行环境影响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与工程决策生命周期的耦合过程,以便从工程源头控制环境影响的产生;初步探讨了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识别内容,结果表明:采用"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相对于其它方案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最小的;并提出了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为工程的环保施工与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靖宇  张晨瑶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辽鲁两省领受国家使命,跟进时代潮流,倾力推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这一重大战略工程项目,使之成为国家开创21世纪东北方向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蓝色新干线",以促进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互动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战略大后方;强化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与协同发展,做大国家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与全面小康,建设全国重量级战略基地;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靖宇  张晨瑶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辽鲁两省领受国家使命,跟进时代潮流,倾力推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这一重大战略工程项目,使之成为国家开创21世纪东北方向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蓝色新干线",以促进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互动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战略大后方;强化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与协同发展,做大国家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与全面小康,建设全国重量级战略基地;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创建开放与发展新格局;力挺中国东北方向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完善亚欧市场合作开发大格局,从而逐步实现其区域开发战略价值。为此,应当使之进入国家战略通道,打开政策扶持走廊,全面谋划布局,落实主体责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人力资源、高新技术等各种要素进行投入,所以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其区域开发战略价值加以论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申晓燕  王茜茜  李晓丹  宋洁  徐建斌  孙峰华  
借助SPSS20.0平台,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预测。以Arc GIS中距离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的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前后对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区域间经济联系大为增强;山东半岛往西往北和辽东半岛往东往北区域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弱;北京、天津、辽宁省的西北区域、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区域、内蒙古的中西部区域其经济联系不受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侯鲜明  
BO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之中。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传统投资方式难以满足其建设需求。在我国当前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运用BOT方式吸引国内外私人投资者进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汲取国内外运用BOT方式的经验教训,结合渤海海峡地区的具体情况,注意解决跨海通道建设中的诸如立法、政府保证、环境保护等若干重要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小军  柳新华  刘良忠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目前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进程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面临很多困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将实现环渤海区域交通网络的相互衔接,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产业的分工协作,促进功能有别的三大城市群发展以及形成一体化的环渤海旅游圈,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鑫  孙峰华  李山  谢利娟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BSCC)的建设问题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选取环渤海地区以及与其保持紧密联系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借助大时间跨度的连续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个时间断面的陆路物流联系网络,探讨BSCC的建设为环渤海地区陆路物流网络格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1)BSCC的建设对提高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乃至东北东部地区的物流联系总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BSCC的影响范围仅限于渤海海峡两端的区域,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3)铁路物流网络受到BSCC建设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速公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柳新华  刘良忠  
BOT融资是当前世界各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常用的融资模式。BOT模式无需政府投资,而是由项目建设企业出资建设、运营并管理,在特许期满后将设施移交给政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可以尝试采用这一模式,充分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工程建设,以此来解决我国当前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海燕  李少琦  时超  丁俊新  秦伟山  尹鹏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作为跨区域大型交通工程,自1992年首次提出即得到各方重视,并开展了近30年持续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CiteSpace、ArcGIS等软件对近30年来渤海通道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全方位总结了近30年渤海通道研究的相关进展。结果表明:(1)渤海通道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提出—启动研究阶段(1992—2000年)、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01—2007年)、战略规划研究阶段(2008—2014年)和项目论证研究阶段(2015年至今);(2)渤海通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学、工程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大类,其中以渤海通道建设的区域影响、建设方案比选、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热点领域;(3)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理统计模型构建、空间统计分析、工程地质实测及建模,学科交互性和综合应用趋势渐趋普遍。渤海通道前期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因渤海通道尚处探索阶段,目前多为前瞻性研究。未来仍需整合创新预测方法,提高渤海通道研究的科学性;深入微观视角,探索渤海通道建设的环境影响;响应国家低碳政策,开展渤海通道的交通减排研究,为渤海通道论证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泽东  孙海燕  徐建斌  秦伟山  田光辉  李鹏  
系统梳理国内外交通可达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其在中小尺度的问题探究及其与区位、规模、交通质量等关系探讨,借助ArcGIS技术平台及相关方法,对胶州湾跨海通道开通前后的栅格可达性变化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计算节点的累积节省时间能够大致描绘多条跨海通道的空间作用边界,胶州湾跨海通道的优势影响范围划分表现为跨海大桥对海底隧道的空间袭夺。(2)跨海通道开通后,登陆点附近交通圈的可达范围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非均衡地向外扩展,重点强化了环胶州湾地区的1 h交通联系,并在市北区—城阳区、市南区—崂山区等形成沿通道、岸线延伸的"交通走廊"。(3)可达性水平与节点区位、交通设施便捷程度相关,二者强度博弈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对可达性变化的约束与平衡。(4)跨海通道建设局部性地改善了青岛市交通可达性环境,对节点不利区位的改造能力集中于沿海地区并产生马太效应。其中,可达性、区位抗阻能力均较差的平度新河镇—莱西马连庄镇沿线被认为是青岛市真正的交通边缘地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相芬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商贸发展及国际商贸流通对交通的依赖性正在逐渐增强。打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有利于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形成,有利于打破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分割状态,进而有效促进中国商贸发展和东北亚国际商贸流通。基于这一思路,在阐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规划实施现状基础上,研究了其对中国商贸发展和国际商贸流通的影响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玉梅  丁俊新  孙海燕  杨小瑞  刘良忠  
从"城市物流质量"和"交通距离"两个方面修正传统的引力模型和引力势模型,构建了城市物流联系引力模型和城市物流地位模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城市群的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大半岛城市群物流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使两大半岛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引力明显增强,各城市的物流地位显著提升,通道直接连通的烟台和大连物流引力和地位提升幅度最大,而与通道有较好区位关系的城市次之,距离衰减规律明显;两大半岛城市物流联系的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多层次的物流联系网络格局逐步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玉梅  丁俊新  孙海燕  杨小瑞  刘良忠  
从"城市物流质量"和"交通距离"两个方面修正传统的引力模型和引力势模型,构建了城市物流联系引力模型和城市物流地位模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城市群的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大半岛城市群物流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使两大半岛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引力明显增强,各城市的物流地位显著提升,通道直接连通的烟台和大连物流引力和地位提升幅度最大,而与通道有较好区位关系的城市次之,距离衰减规律明显;两大半岛城市物流联系的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多层次的物流联系网络格局逐步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