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7)
- 2023(8984)
- 2022(8164)
- 2021(7786)
- 2020(6495)
- 2019(15126)
- 2018(15247)
- 2017(29622)
- 2016(16274)
- 2015(18401)
- 2014(18402)
- 2013(18298)
- 2012(16555)
- 2011(14930)
- 2010(14718)
- 2009(13119)
- 2008(12499)
- 2007(10590)
- 2006(9058)
- 2005(7690)
- 学科
- 济(60526)
- 经济(60460)
- 管理(45603)
- 业(43070)
- 企(35972)
- 企业(35972)
- 方法(30346)
- 数学(26264)
- 数学方法(25973)
- 农(16940)
- 中国(14625)
- 财(14523)
- 学(14449)
- 业经(13436)
- 地方(12603)
- 农业(10941)
- 贸(10863)
- 贸易(10859)
- 理论(10653)
- 和(10523)
- 易(10516)
- 技术(9926)
- 环境(9755)
- 制(9644)
- 务(9641)
- 财务(9577)
- 财务管理(9562)
- 企业财务(9050)
- 教育(8905)
- 划(8673)
- 机构
- 大学(227374)
- 学院(225812)
- 管理(93233)
- 济(84139)
- 经济(82227)
- 理学(81954)
- 理学院(81013)
- 管理学(79598)
- 管理学院(79199)
- 研究(74470)
- 中国(52954)
- 科学(49441)
- 京(48534)
- 农(40876)
- 业大(38174)
- 所(37872)
- 财(36265)
- 研究所(34998)
- 中心(33285)
- 农业(32489)
- 江(31045)
- 北京(30377)
- 财经(30029)
- 范(29708)
- 师范(29413)
- 经(27417)
- 院(26900)
- 州(25712)
- 技术(24334)
- 师范大学(23846)
- 基金
- 项目(162989)
- 科学(126763)
- 研究(117553)
- 基金(117213)
- 家(102921)
- 国家(102080)
- 科学基金(86946)
- 社会(71192)
- 社会科(67353)
- 社会科学(67332)
- 省(64312)
- 基金项目(63538)
- 自然(58741)
- 自然科(57305)
- 自然科学(57293)
- 自然科学基金(56235)
- 划(54313)
- 教育(53291)
- 编号(48615)
- 资助(48192)
- 成果(38682)
- 重点(36185)
- 部(35344)
- 发(34231)
- 创(33978)
- 课题(32845)
- 创新(31633)
- 科研(31592)
- 计划(30320)
- 大学(30150)
共检索到313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伦江 张雪梅 曾顺德 唐春红 曾志红
以渝糯851乳熟期鲜食糯玉米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处理鲜穗采后贮藏期生理、生化及食味品质指标,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索鲜穗采后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后0℃低温与25℃室温贮藏相比,低温有效抑制鲜穗呼吸生理、蒸腾生理、可溶性糖代谢、支链淀粉合成代谢及籽粒组织水分损失,品质保质期得以延长;采后带苞叶和不带苞叶处理相比,带苞叶可抑制呼吸强度、可溶性糖代谢、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合成代谢,贮藏期更长,而蒸腾作用增强,籽粒组织水分损失高。在食味品质方面,低温带苞叶处理可食用期达到5d以上。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 生理 生化 食味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萍 王从亮 王凤格 陆卫平 郭景伦 王继丰 刘小兵
【目的】试图阐明糯玉米籽粒品质主要成分授粉后的变化动态。【方法】以15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完全区组设计,分析灌浆期籽粒粗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及与品尝品质和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影响品质的主要因子是:外观品质、糯性和柔嫩性。灌浆各时期籽粒粗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品种间差异显著。籽粒粗淀粉积累呈"S"型增长曲线,符合Richards方程,y=K/(1+Ae-Bx)1/N,粗淀粉积累起始增长势高、活跃增长期长、快增期灌浆速率高有利于籽粒粗淀粉积累。可溶性糖含量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以吐丝后4~12d较快,12~20d渐慢,20~24d又变快,24d后又转慢,...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该技术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规程适用于广东全省春、秋季种植甜、糯玉米生产全过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①目标产量:鲜苞单产15000kg/hm2。②产量结构:播植密度45000 ̄52500株/hm2,保证每株留1 ̄2穗,单穗粗4.5cm以上,长16cm以上,鲜苞单果重260g以上。③肥料投入指标:全期施纯氮约300 ̄330kg/hm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雪芳 王义发 罗红兵 黄璜
以6个糯玉米自交系为试材,采用Griffing方法(4)完全双列杂交,研究鲜食糯玉米株高、穗位高、地上第一节茎粗、地上第一节茎长、生育期、穗重、穗长、穗粗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除地上第一节茎长外,其余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除穗粗及地上第一节茎长差异显著外,其余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穗粗主要受加性基因决定,其余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在多数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的自交系有P2、P6、P3和P5;特殊配合力表现较高的组合有P36、P15、P12、P16、P23和P2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明亮 郝德荣 黄小兰 赵浚宇 张振良 周广飞 陆虎华 冒宇翔 陈国清 胡加如 孙权星 薛林 袁建华
为提高育种效率,测试、评价育成自交系以及国内外优良种质的育种潜力,对加速育成产业化性能优异品种至关重要。选用江苏沿江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以及国内其他单位育成的优良自交系15个(含热带种质改良材料3个),采用NCⅡ交配设计方法,按被测系组10个、测验种组5个,配制成50个F1杂交种,在江苏南通春秋播两季针对6个鲜食品质构成性状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评价了这些自交系各性状的遗传特性、配合力特征与育种潜力。结果表明,自交系间杂种F1感观品质、气味风味、糯(甜)性、柔嫩性、皮薄厚5个性状的变异中,非加性遗传方差大于加性遗传方差;色泽性状的变异中,加性遗传方差大于非加性遗传方差。感观品质性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慕衡 刘鹏飞 蒋锋 王晓明
【目的】研究鲜食型糯玉米果皮厚度和支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特性,为选育优质、高产的鲜食糯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Ⅳ,以8个糯玉米亲本为研究对象,对其果皮厚度和支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糯玉米果皮厚度表现出一定的负向超亲优势,支链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较弱,表现近低亲遗传;糯玉米果皮厚度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变异既有加性基因作用,也有非加性基因作用;8个糯玉米亲本果皮厚度的GCA值大小为N7>N23>N34>N46>N28>N4>N8>N27,支链淀粉含量的GCA值大小为N23>N7>N28>N27>N34>N8>N4>N46;果皮厚度的广义遗传力较高(9...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涂晓杰 芦悦 宋书宏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附加值高的鲜食毛豆品种辽00128和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辽单565进行间作,比较玉米和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光合速率变化,计算各处理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没有太大的差异,而间作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但最终相同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玉米单作(SM)处理和大豆单作(SSB)处理。玉米/大豆2∶1间作(I2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每公顷39194.48元,比SSB处理增加1097.81元,比SM处理增加605.13元。I21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显著高于SM处理,I21...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鹏 安颖蔚 冯良山
为了探索辽宁地区适宜的鲜食玉米复种模式,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鲜食玉米复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鲜食玉米复种菜用大豆模式主要限制因素为劳动强度和产品畅销度,在区域大规模种植较为困难。鲜食玉米复种鲜食玉米模式在突破了种植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是区域较为高效的种植模式。在开拓芸豆市场和完善复种技术基础上,鲜食玉米复种芸豆模式同样也是一种高效的复种模式。鲜食玉米复种萝卜和白菜是区域传统的模式,为增加经济效益该模式需要应对市场变化适当调整种植规模,提高产品价格。鲜食玉米复种谷子模式尽管经济效益较低,但是一种省工的
关键词:
复种模式 鲜食玉米 效益评价 辽宁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鹏 安颖蔚 冯良山
为了探索辽宁地区适宜的鲜食玉米复种模式,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鲜食玉米复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鲜食玉米复种菜用大豆模式主要限制因素为劳动强度和产品畅销度,在区域大规模种植较为困难。鲜食玉米复种鲜食玉米模式在突破了种植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是区域较为高效的种植模式。在开拓芸豆市场和完善复种技术基础上,鲜食玉米复种芸豆模式同样也是一种高效的复种模式。鲜食玉米复种萝卜和白菜是区域传统的模式,为增加经济效益该模式需要应对市场变化适当调整种植规模,提高产品价格。鲜食玉米复种谷子模式尽管经济效益较低,但是一种省工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
复种模式 鲜食玉米 效益评价 辽宁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海军 饶景萍 张晓荣
为了研究贮藏温度对大果水晶梨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以大果水晶梨为试材,在(1±0.5)℃,(3±0.5)℃,(5±0.5)℃和室温(16~22)℃条件下进行了贮藏试验。结果表明,大果水晶梨在(1±0.5)℃下贮藏时无明显的呼吸高峰,且乙烯释放速率较低;果实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色素的降解较慢,果胶酶、淀粉酶活性被抑制,梨果贮藏保鲜效果明显改善。用聚乙烯薄膜打孔袋包装后,大果水晶梨在室温下能贮藏105 d,在(5±0.5)℃时能贮藏180 d,在(1±0.5)℃和(3±0.5)℃下贮藏180 d时品质良好。以上各项指标显示,大果水晶梨在(1±0.5)℃下的冷藏效果最好。
关键词:
大果水晶梨 果实冷藏 采后生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第八届全国鲜食玉米大会"将于2012年7月在浙江义乌举办。浙江及其周边省份近年来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我国速冻鲜食玉米主要销区,大会在浙江召开将为华北、东南和中部地区企业搭建更直接的产销对接平台,届时业内专家、企业家齐聚义乌,共商产业发展大计。主办单位全国鲜食玉米联盟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农特网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吉林省农特产品加工协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永欣 翟广谦
研究表明 ,鲜食玉米鲜穗适宜采收期为授粉后 2 3~ 2 5d。收获后贮存期间鲜玉米含糖量受温度影响极大 ,达极显著相关 (r =0 980 4 ) ,贮存温度低 ,呼吸强度小 ,糖分降解慢 ,保鲜效果好。加工品质和风味由冷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决定。热处理时间为 18~ 2 4min ,冷处理温度为 - 45℃~ - 38℃时 ,保鲜效果最好
关键词:
甜玉米 糯玉米 采收 保鲜技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姿丽 蒋锋 刘鹏飞 陈青春 张媛 王晓明
【目的】研究鲜食甜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为加快高蛋白质含量甜玉米的育种进程及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差异的超甜玉米自交系T8和T48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以232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245个SSR标记位点、全长1 527.76cM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23cM,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籽粒蛋白含量相关QTL。【结果】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共检测到10个鲜食甜玉米籽粒蛋白含量QTL,分别位于第2、4、5、6和9号染色体上,其中F2群体、F2:3家系分别定位到4和6个籽粒蛋白含量QTL,单个QT...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雅珏 周也富 应飞宇 胡小康 梁建芬
针对鲜食玉米在云南省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品种杂乱、品质参差等问题,为了筛选出适合在洱海流域种植的高品质鲜食玉米品种,采用外观表现、食用品质、商品价值、基本营养品质等4个方面的34项指标,对14个品种鲜食玉米的栽种适用性和品质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自然环境和农艺条件下,14个品种鲜食玉米的外观、食用、商品、营养等表观品质存在显著差异;2)品质最佳的白色糯玉米品种为‘农科糯336’,其色泽明亮均匀,外观评分26.83,籽粒含水量69.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75%,品尝评分54.2;3)‘中彩糯518’是4个品种的彩色糯玉米中表现最好的,其穗长19.6 cm,秃尖0.36 cm,外观评分24.50,外观和商品品质相对较好;4)在甜玉米品种中,‘瑞佳甜4号’品尝评分57.29,胚占比2.9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8%,品质优于‘昌甜100’;5)‘农科玉336’为品质最优的甜加糯玉米品种,其外观评分26.33,品尝评分48.57,煮后硬度8.27×10~5 Pa,穗重258 g。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钰 蒲浩杰 刘鹏飞 陈青春 张姿丽 蒋锋
为挖掘新的抗南方锈病基因资源,本研究以甜玉米组合M5×M114的216个F2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应用BSA方法从5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F2代抗病和感病DNA池间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别位于4和9号染色体上;在4和9号染色体上重新设计100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33个标记位点总长为241.2cM的连锁遗传图,各个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7.53cM。结合F2单株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表现,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4和9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7个显著的南方锈病抗性QTLs,其中:4个QTLs位于4号染色体上,可解释12.1%、7.8%、18.2%和14.9%表型变异;3个位于9号染色体上,分别解释17.0%、13.3%与19.2%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可为抗南方锈病的精细定位、主效基因克隆和抗南方锈病鲜食甜玉米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