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8)
- 2023(11220)
- 2022(10172)
- 2021(9597)
- 2020(8104)
- 2019(18780)
- 2018(18820)
- 2017(35911)
- 2016(20053)
- 2015(22598)
- 2014(22664)
- 2013(22370)
- 2012(20773)
- 2011(18618)
- 2010(18751)
- 2009(17182)
- 2008(16667)
- 2007(14475)
- 2006(12871)
- 2005(11407)
- 学科
- 济(76938)
- 经济(76844)
- 管理(57657)
- 业(52973)
- 企(43673)
- 企业(43673)
- 方法(33942)
- 数学(28992)
- 数学方法(28647)
- 农(21989)
- 地方(20842)
- 中国(20002)
- 学(19376)
- 财(18998)
- 业经(17014)
- 环境(16708)
- 农业(14726)
- 制(14222)
- 贸(13776)
- 贸易(13764)
- 和(13470)
- 易(13251)
- 理论(13083)
- 划(12728)
- 务(12149)
- 财务(12084)
- 财务管理(12065)
- 技术(11997)
- 企业财务(11454)
- 教育(11404)
- 机构
- 大学(279389)
- 学院(277967)
- 管理(111584)
- 济(103862)
- 经济(101282)
- 理学(96391)
- 理学院(95272)
- 研究(94508)
- 管理学(93604)
- 管理学院(93112)
- 中国(69251)
- 科学(61515)
- 京(60999)
- 所(48150)
- 财(47460)
- 农(46867)
- 江(46263)
- 研究所(44151)
- 中心(43694)
- 业大(43281)
- 范(38885)
- 师范(38521)
- 北京(38108)
- 财经(37955)
- 农业(36594)
- 州(34837)
- 院(34667)
- 经(34254)
- 师范大学(31197)
- 省(30183)
- 基金
- 项目(194158)
- 科学(151254)
- 研究(141924)
- 基金(138777)
- 家(121319)
- 国家(120250)
- 科学基金(102531)
- 社会(86642)
- 社会科(81836)
- 社会科学(81812)
- 省(77001)
- 基金项目(74820)
- 自然(68291)
- 自然科(66532)
- 自然科学(66514)
- 自然科学基金(65267)
- 划(64761)
- 教育(64406)
- 编号(58955)
- 资助(56956)
- 成果(47989)
- 重点(43559)
- 部(42157)
- 发(41513)
- 课题(40652)
- 创(39787)
- 科研(37174)
- 创新(37064)
- 项目编号(35843)
- 大学(35711)
- 期刊
- 济(116638)
- 经济(116638)
- 研究(81323)
- 中国(53441)
- 学报(46347)
- 科学(42029)
- 农(41955)
- 管理(39654)
- 财(35009)
- 大学(34012)
- 教育(33745)
- 学学(31556)
- 农业(29151)
- 技术(23307)
- 融(22979)
- 金融(22979)
- 业经(19487)
- 图书(19036)
- 财经(17630)
- 经济研究(16705)
- 问题(15281)
- 资源(14920)
- 业(14873)
- 经(14786)
- 理论(14205)
- 科技(14010)
- 实践(13320)
- 践(13320)
- 书馆(13122)
- 图书馆(13122)
共检索到409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威 朱诚 王富葆 田晓四
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目前的成果主要涉及部分遗址点的古环境复原、个别次流域环境变迁研究及初步建立的古洪水发生序列,在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上仍需考虑区域特殊性并重视:①反映人地关系互动的环境考古研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②遗址“次生堆积”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和“事件层”多成因分析;③遗址地层与自然地层的对比研究、区域环境考古及其比较研究;④区域古环境变化序列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⑤确保获取高分辨率、满足多指标综合要求的沉积物样品。
关键词:
渝东峡江区 全新世 环境考古 环境变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开封 马春梅 高文华 李溯源 李中轩 潘燕芳
河南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之一,史前文明璀璨发达,是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理想区域。近二十年来,河南地区环境考古研究中,文化演化的环境背景分析成果突出,灾变事件影响及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亦有涉及,数字环境考古工作也开始逐渐起步。但在河南地区仍缺少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方面的研究,且已有环境考古研究多关注环境变化对文明演化的影响,而在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响应及其环境效应方面研究尚显不足。此外,随着RS、GIS等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景观考古的不断关注,考古遗址预测模型以及史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定量和模拟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环境考古研究的热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杨瑞霞
数字环境考古是为了响应信息时代对环境考古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古环境与古文化研究。史前聚落具有文化与环境双重属性,成为包括数字环境考古在内的环境考古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对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在聚落考古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环境考古 史前聚落 研究综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瑞霞 张震宇 鲁鹏 周昆叔 张瑞云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环境考古 数字技术 黄河中下游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念 李莉 徐哲奇 肖舵
为了解赣江中下游的鱼类资源现状,在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分别于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对赣江峡江至南昌段的干流及2条支流共10个点的鱼类资源进行了3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流域内共发现记录鱼类90种(亚种),隶属6目16科60属,以鲤形目为主,鲶形目与鲈形目的居中,鲱形目、合鳃鱼目和颌针鱼目极少;且优势种类主要为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鲫(Carassiu aur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江湖洄游性鱼类(如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
关键词:
赣江 鱼类资源 渔获量 优势鱼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龙升 黄春长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李晓刚 张玉柱
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考察,在旬阳县东段构元-棕溪乡河段发现的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进行了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剖面序列样品,进行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分析测试,从沉积角度揭示了这些沉积层是古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悬移质泥沙的沉积物。通过地层对比分析确定由其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全新世早期9000~8500 a B.P.和全新世晚期3200~2800 aB.P.。利用古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洪峰水位,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45630~50220 m3/s之间。结合现代洪水洪痕洪峰计算、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分析多种方法,对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从而建立了更加可靠的万年尺度洪峰流量与频率关系。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汉江上游水资源开发、防洪减灾、水土保持和深入理解汉江上游水文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树伟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周亚利 周亮 毛沛妮
对汉江上游河谷郧县曲远河河口剖面进行了沉积学、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夹在古土壤中的灰白色沉积层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一次特大洪水事件,用地层对比法和OSL方法确定其发生时间为4 950~5 450aB.P.。用古洪水SWD尖灭点法确定古洪水行洪水位高程为169m,采用比降法恢复其洪峰流量为60 577m3/s。根据2011年汉江上游洪水洪痕,用相同的方法对洪峰流量进行了反演,误差为-4.11%,说明用比降法恢复的古洪水洪峰流量是可靠的。
关键词: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曲远河河口 全新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周东龙 刘晓柏 肖友华
小企业贷款难,表面上看是一对资金供求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是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银行、企业如何有机结合、和谐发展的问题。因此,需要用新的思路综合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江西峡江县小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提出促进加强小企业贷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小企业 贷款 实证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郭雨 殷亚方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白彬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科技手段,目前学术界在至少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第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与分期、器用制
关键词:
楚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得祥 李轶冰 杨改河
在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研究,尤其是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现阶段关于江河源区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 研究现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卫宁
陕南汉江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基本上分布在汉江及其主要支流所形成的平原台地和河谷阶地上。根据聚落的选址特点,可以将区域内的聚落分为平原台地型和河谷阶地型两种。文章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这一区域内聚落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微观个案研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聚落规模和文化层的堆积都有差别,聚落中居民的生产方式也不一样。这种比较研究充分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走廊内的人地关系。
关键词:
陕南汉江走廊 新石器时代 聚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瑞瑚 谢双玉 赵艳
论述全新世以来江汉平原环境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及其湖群的兴衰过程。可分为早全新世低水面的湖群形成时期,中全新世高水面的湖群全盛时期和晚全新世人类制约下的湖群衰亡时期,由此引起环境恶化,污染加剧和土特产资源枯竭。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环境演变 湖群兴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