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6)
2023(9518)
2022(7114)
2021(6586)
2020(5328)
2019(11642)
2018(11019)
2017(20995)
2016(11156)
2015(12757)
2014(12594)
2013(12015)
2012(10842)
2011(9100)
2010(9672)
2009(9437)
2008(8565)
2007(7574)
2006(6750)
2005(6454)
作者
(29731)
(24569)
(24156)
(23297)
(15534)
(11574)
(11230)
(9438)
(9206)
(8786)
(8294)
(8213)
(7870)
(7782)
(7657)
(7558)
(7082)
(7023)
(7020)
(6845)
(6079)
(5899)
(5830)
(5629)
(5560)
(5533)
(5457)
(5262)
(4929)
(4864)
学科
(41873)
经济(41812)
(37093)
管理(35095)
(31190)
企业(31190)
(27375)
(25888)
金融(25888)
中国(24213)
(23590)
银行(23579)
(22748)
(14836)
(14626)
(13797)
财务(13765)
财务管理(13723)
地方(13370)
方法(13312)
企业财务(13197)
财政(12537)
业经(12407)
数学(11241)
数学方法(11147)
中国金融(11100)
(10453)
(10199)
农业(10007)
体制(8745)
机构
学院(146798)
大学(145264)
(63312)
经济(61973)
管理(52868)
研究(50192)
中国(46037)
理学(44611)
理学院(44166)
管理学(43460)
管理学院(43221)
(40602)
(30211)
财经(27951)
科学(27601)
(25290)
中心(25286)
(24554)
(23203)
(21811)
研究所(21602)
经济学(21044)
财经大学(20547)
北京(19317)
(19271)
(19199)
经济学院(19138)
金融(18895)
(18719)
银行(18534)
基金
项目(94162)
科学(74652)
研究(73192)
基金(68077)
(58789)
国家(57824)
科学基金(49770)
社会(47902)
社会科(45526)
社会科学(45513)
(37379)
基金项目(35248)
教育(33031)
(30291)
编号(29811)
自然(28971)
自然科(28332)
自然科学(28326)
自然科学基金(27840)
资助(26574)
成果(25514)
重点(21657)
(21271)
课题(21069)
(20786)
(20594)
国家社会(20541)
(20205)
创新(19373)
(18970)
期刊
(72438)
经济(72438)
研究(51122)
(36514)
中国(35606)
(31897)
金融(31897)
(21613)
学报(20769)
管理(20611)
科学(18708)
教育(17112)
大学(16933)
学学(15961)
财经(14802)
农业(13580)
(12652)
经济研究(12576)
技术(11687)
业经(10968)
问题(9402)
财会(8850)
会计(8643)
(7728)
财政(7728)
(7358)
(7223)
(7084)
理论(7056)
国际(6991)
共检索到243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立  
渐进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面临许多挑战,需要保持并强化国家能力。为了弥补分权化改革中国家财政能力下降的不足,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控制,促使其行使财政职能。这体现为:在动员资源过程中,金融业替代税收收入功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业替代财政支出功能。由此,导致了金融资源被异化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金融业被异化为"第二财政"。作为"第二财政"的金融业,发挥着提供铸币收入、平衡预算赤字、替代财政投资、平衡地区差距、替代财政补贴等多项财政功能。这种替代既有逻辑上的必然性———渐进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其现实上的不合理性———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的错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金融改革,造成了这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波  宋尚恒  
我国金融开放一是要立足于国内的经济、金融基础,走稳健渐进之路;二是要在保持宏观经济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必要的财政改革。金融开放进程的提速倒逼尽快进行系统性、多维度财政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需要我国在财政政策的"战略"取向上进行及时转变,在财政管理制度的"战术"设计上进行相应的配套完善,即设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财政透明度建设;健全财政风险管理配套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黎  张羽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运用主流经济理论对国有银行制度变迁过程的一些片段或者具体故事进行分析与解释,并且大多都基于外生视角,从而得出结论往往显得似是而非。本文指出,若试图对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探寻其未来的演进逻辑,必须从长期视角和内生视角出发,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全面的,发人深省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诸葛隽  
本文意在掌握大量有关温州资本金融问题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温州金融表象进行分析,为人们提供来自中国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的直观景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向东  杨栋  
本文在新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推演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国家效用函数。尽管国家有强烈的动机处理既有金融风险,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有着独特的演进逻辑:国有银行产权存在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居民部门缺乏信用。国有商业银行与私营商业银行并不存在先验的优劣之分,缺乏权力制约的商业银行未必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据此本文得出结论,国有商业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居民部门信用水平。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宋宗宏  
国家能力是解释中国成功进行市场体系渐进孵化的关键。文章首先对中国独特的市场体系渐进孵化逻辑进行了总结梳理和阐述,回顾了二战以来市场体系孵化的全球经验,然后分析了学习能力、财政能力和法治能力与渐进孵化的双向互促共进关系,最后从一般意义上提炼了中国渐进孵化市场体系的经验及规律。文章是从国家能力角度阐释中国市场体系渐进孵化实践的重要尝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家虎  崔文娟  
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逻辑决定了中国财政改革的渐进式逻辑 ,渐进式经济改革的若干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渐进式财政改革的一些主要特征 :其一 ,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导致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矛盾成为财政改革的最大阻力 ,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改革的渐进性和艰巨性 ;其二 ,经济改革尽量不触动既得利益以减少阻力 ,使得历次财政改革都要因为照顾既得利益而或多或少带有旧体制的痕迹 ;其三 ,渐进式的经济改革要对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的群体作出某种补偿 ,这要求财政承担起很大一部分改革成本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顺利推进 ;其四 ,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体制的真空状态 ,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我国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边曦  
所谓财政民主,就是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民主决策机制。由于财政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特殊性,因此,财政民主既是经济民主的体现,亦是政治民主的体现。以公共物品为基础来分析,财政民主似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决定了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而税收则是人们消费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财政资源应当由政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白景明  
当前不少人强烈要求公开财政收支,让所有公民都知道每一笔财政资金的去向、所有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也有理论依据。但是必须冷静地看到,提高财政透明度绝不仅是一个资金管理问题,而是一个触及行政管理模式变革和国家权力实现方式转变的大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科勒德科  景光  
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在进行经济体制转型时 ,到底是采用激进方式 ,即“休克疗法” ;还是采用渐进方式 ?作者认为转型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包含了几个不可或缺的子过程 :自由化和稳定 ;制度建设 ;微观重建。以上三个子过程都不是能够以激进的方式完成的。东欧、中欧、中国等转型国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冯曲  
本文在总结 90年代以来有关乡镇企业理论的重要文献的基础上 ,对其中的一些重  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将产权制度置于整个政治、经济制度安排下 ,认为乡镇企业的产权是  一种政府所有制 ,故而产权是清晰的 ,乡镇企业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最后 ,从渐进  转轨的角度 ,对乡镇企业的研究给出了新的理解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廷惠  
文章认为,基于主流经济学的激进改革思路,无法解释制度演化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渐进式改革强调路径渐进、演化、零碎的特征,与更适合解释现实世界的演化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以及市场过程理论的逻辑一致。考虑非正式制度的内生渐进演化特征,迄今为止的渐进改革模式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威  
中国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得到迅速的改善和提高,但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同时,市场化的推进并未能遏制住腐败的扩散,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反而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腐败现象。通过分析中国的经济转轨过程,本文对此作出了解释。与其他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特殊的制度安排既促成了经济的迅速成长,也引发了普遍的腐败问题。它们包括:经济决策的地方分权、双轨制市场化和集体所有的产权形式,这些要素既提高了官员推动经济增长的激励,也促使许多官员以腐败的形式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而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央政治权威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官员在抽...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夏杰长  
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先后经历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其转轨基本上遵循了所谓“休克疗法”。只有部分国家后来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经济矛盾时才作了一些微调。这些国家的“休克疗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政治动荡、生产滑坡、财政状况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