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07)
2023(11110)
2022(9570)
2021(8977)
2020(7676)
2019(17977)
2018(18302)
2017(34768)
2016(19403)
2015(22138)
2014(22660)
2013(22200)
2012(20980)
2011(19098)
2010(19726)
2009(18759)
2008(19311)
2007(17616)
2006(15530)
2005(14473)
作者
(57269)
(48186)
(48111)
(46194)
(30629)
(23206)
(21999)
(18786)
(18182)
(17310)
(16421)
(16273)
(15517)
(15493)
(15360)
(15035)
(14735)
(14218)
(14015)
(13979)
(12267)
(11969)
(11713)
(10897)
(10893)
(10874)
(10852)
(10782)
(9873)
(9614)
学科
(79187)
经济(79069)
管理(59275)
(54103)
(46334)
企业(46334)
方法(35311)
数学(29873)
数学方法(29460)
(24544)
(22687)
中国(21372)
(21300)
(18083)
业经(17823)
(15518)
(15286)
银行(15250)
理论(14816)
(14614)
贸易(14609)
(14517)
(14351)
金融(14347)
(14301)
财务(14255)
财务管理(14211)
(14155)
地方(14025)
企业财务(13451)
机构
大学(288481)
学院(284257)
(116647)
经济(114011)
管理(104617)
研究(98583)
理学(88764)
理学院(87686)
管理学(86072)
管理学院(85504)
中国(76549)
(61603)
(60260)
科学(59511)
(51321)
(48838)
研究所(45878)
财经(45804)
(45676)
中心(45109)
(41299)
业大(41223)
北京(39287)
农业(38348)
(38308)
师范(37911)
经济学(36532)
(35520)
(35087)
财经大学(33725)
基金
项目(177269)
科学(138197)
研究(130224)
基金(127446)
(110819)
国家(109876)
科学基金(92877)
社会(81655)
社会科(77131)
社会科学(77105)
(68937)
基金项目(66741)
教育(61745)
自然(59124)
(58397)
自然科(57715)
自然科学(57693)
自然科学基金(56689)
编号(53385)
资助(52676)
成果(46320)
重点(40495)
(40422)
课题(37739)
(37322)
(36325)
(36173)
教育部(34773)
(34197)
创新(34061)
期刊
(136314)
经济(136314)
研究(89503)
中国(62994)
(50231)
学报(46350)
(44773)
科学(41204)
管理(39934)
教育(36136)
大学(35322)
学学(32947)
(29585)
金融(29585)
农业(28932)
技术(24798)
财经(24108)
经济研究(21096)
(20765)
业经(20338)
问题(17933)
(15497)
(14933)
(14768)
理论(14273)
技术经济(13969)
统计(13126)
图书(12955)
实践(12730)
(12730)
共检索到445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高晓红  
出于对体制内部门进行金融支持与补贴的需要,将利率管制至较低水平是整个改革的内在要求;而改革中制度环境的不健全,也使得金融交易中具有特殊内涵的定价行为无法通过市场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利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并不具有现实依据,由此两方面决定了利率制度改革的滞后。为顺利推进利率制度改革,显然需要国企经营状况的整体改善、社会融资渠道的开通与顺畅、体制外部门的快速发展、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相对平衡及组织结构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改革的推进及其各项制度的完善等等。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晓红  
本文基于渐进改革的历史背景 ,描述了低利率管制制度的实际引入与现实安排 ,考察了这一制度的收益与成本及其消长变化 ,揭示了利率制度从被引入到被替代整个过程的基本逻辑。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绍荣  程磊  
中国选择了渐进市场化的改革道路,这是一条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改革道路,尽管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理论上备受争议。通过理论模型,证明渐进式改革的经济效果总体上优于休克疗法式的改革,并且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只单方面地进行体制内或体制外的改革,效果都一样,都是渐进式改革模式中效率最差的模式,进而说明进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市场化改革,并使体制内外竞争程度相当,是最优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边曦  
所谓财政民主,就是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民主决策机制。由于财政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特殊性,因此,财政民主既是经济民主的体现,亦是政治民主的体现。以公共物品为基础来分析,财政民主似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决定了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而税收则是人们消费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财政资源应当由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樊胜  文博  
本文通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演进过程的回顾,分析其路径发展的特点,并对今后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的诸如利率上下限的放开、利率是否会大幅度攀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栾光旭  费淑静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超  
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事实上是选择了另一条路—金融约束的道路。这一制度安排是符合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合理选择。在渐进式经济改革中 ,金融自由化在我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我们认为 ,中国政府介入的金融制度安排在本质上是金融约束 ,但还带有金融压制的色彩。金融约束在转轨中具有动员储蓄的优势 ,金融约束起到了从“弱财政”到“强金融”的制度替代作用。中国的金融约束表现在 :(1)较低的存贷款利率控制 ;(2 )限制竞争 ;(3)限制资产替代。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环境满足金融约束的条件 ,金融约束仍然符合中国的现实需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构建金融约束的微观基础 ,把握金融约束在政府与市场作用之间的平衡 ,对金融约束在金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本文讨论金融因素在中国渐进改革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与其他转轨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在改革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同时,国家也拥有较强的控制经济的能力;前者为经济提供了可观的金融剩余,而后者则使金融剩余中的绝大部分通过国有银行用于支持体制内的产出增长。本文在界定财政补贴与金融补贴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考虑金融补贴的体制内增长模型,通过此模型,论证了金融补贴与渐进改革之间的逻辑联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樊纲  
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将中国过去15年的改革视为“渐进式改革”的典型,将波兰、俄罗斯等前苏联、东欧国家视为“激进式改革”的典型。但在如何定义不同改革方式、如何分析不同改革方式的特征及其优点与缺点,如何认识不同改革方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行性,等等问题上,迄今无论在国内经济学界还是国际经济学界,都还是众说纷坛。本文拟就一些有争议的理论与概念、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不是要分析“应该”怎样改革,而是实证性地分析不同改革方式的特征与改革过程本身的逻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波  
今后一个时期西部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应体现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在转移支付规模保持既有水平下,对现行的无条件拨款和有条件拨款均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转换,逐步扩大无条件拨款有条件拨款的规模,消解非规范化的税收返还等补助形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郑震龙  胡美军  郑振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凌云  
德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由特定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环境诉求等多重力量综合影响的产物。面对日益增强的外部压力,高校不得不主动对教师聘任制度进行改革。但是,在具体改革策略上,多数高校更倾向于渐进性调整,尤其是对于是否取消教授的公务员身份,普遍持谨慎态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德余  
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到政策决策者、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城市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互动与妥协的过程。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有条件准入模式和居住证模式,但无论哪种改革方式,改革的政策方案应当能够有限度地化解政府职能部门与城市居民的阻力。文章从对户籍改革的利益关系调整的视角讨论户籍改革的阻力或难点、策略选择,现行的地方性户籍改革试验的特征以及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杰  蔡增正  
渐进式改革进化搏弈模型运用有限理性、交叉换位搏弈、相随策略的重复搏弈、战略选择、战略分布、改革成本等概念,分析了多元利益主体如何依据重复搏弈的利益成本关系,进行赞成或抵制改革的战略选择。改革按照多数选择的原则不断地深入,搏弈参与者有限理性的行为,使渐进式改革具有了相互配合而非相互抵制的内在动力、利益补偿机制和制度变迁的协调机制。政府的智慧在于发动改革、寻求阶段性改革的目标,适时、适当地妥协,用较低的社会成本将多个次优的局部改革串联起来,累积产生阶段性、梯次性的制度变迁结果。有关渐进式改革的进化搏弈模型的理论分析结论表明,在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成功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东勋  
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关于制度变迁的知识结构和利益均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微观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制度需求在制度转型中居于主导性地位,只是由于竞争状况的不断加剧和由此导致的行业性整体利润下滑,造成政府税收减少(甚至成为政府负担)和社会性失业增加,才迫使政府滞后地、阶段性地提供制度变迁的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