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11)
- 2023(15274)
- 2022(12744)
- 2021(11841)
- 2020(9587)
- 2019(21869)
- 2018(21910)
- 2017(41756)
- 2016(22480)
- 2015(25033)
- 2014(24947)
- 2013(24435)
- 2012(23046)
- 2011(21053)
- 2010(21739)
- 2009(20246)
- 2008(20290)
- 2007(18400)
- 2006(16805)
- 2005(15691)
- 学科
- 济(95779)
- 经济(95676)
- 业(66983)
- 管理(66002)
- 企(56002)
- 企业(56002)
- 中国(32598)
- 方法(31610)
- 农(27344)
- 数学(25725)
- 业经(25533)
- 地方(25533)
- 数学方法(25439)
- 制(23654)
- 财(22356)
- 技术(21593)
- 银(20067)
- 银行(20045)
- 行(19497)
- 融(18776)
- 金融(18775)
- 农业(17967)
- 贸(17919)
- 贸易(17901)
- 学(17522)
- 易(17359)
- 理论(16853)
- 体(16133)
- 产业(14870)
- 发(14820)
- 机构
- 学院(322492)
- 大学(320016)
- 济(135740)
- 经济(132785)
- 管理(121311)
- 研究(113676)
- 理学(102343)
- 理学院(101172)
- 管理学(99732)
- 管理学院(99085)
- 中国(87837)
- 京(68700)
- 财(66687)
- 科学(65201)
- 所(57388)
- 江(51297)
- 研究所(51091)
- 财经(50905)
- 中心(50294)
- 农(47923)
- 经(46004)
- 范(44969)
- 北京(44819)
- 师范(44566)
- 州(41522)
- 业大(41121)
- 经济学(40958)
- 院(40848)
- 财经大学(37501)
- 农业(36793)
- 基金
- 项目(198088)
- 科学(156640)
- 研究(152257)
- 基金(139944)
- 家(120417)
- 国家(119309)
- 科学基金(102192)
- 社会(96369)
- 社会科(91459)
- 社会科学(91435)
- 省(79728)
- 基金项目(73279)
- 教育(70645)
- 划(66352)
- 编号(62680)
- 自然(62229)
- 自然科(60793)
- 自然科学(60779)
- 自然科学基金(59726)
- 资助(55956)
- 成果(53076)
- 发(48241)
- 创(46311)
- 课题(45638)
- 重点(44906)
- 部(43540)
- 创新(42403)
- 性(39725)
- 发展(39420)
- 国家社会(39153)
- 期刊
- 济(165638)
- 经济(165638)
- 研究(107440)
- 中国(75670)
- 管理(52433)
- 财(49655)
- 教育(47693)
- 农(45728)
- 学报(43201)
- 科学(42642)
- 融(37552)
- 金融(37552)
- 大学(33924)
- 学学(31128)
- 农业(30789)
- 技术(30069)
- 业经(28633)
- 经济研究(26678)
- 财经(25271)
- 经(22056)
- 问题(21386)
- 贸(17892)
- 业(17042)
- 商业(16825)
- 技术经济(16495)
- 科技(16466)
- 图书(16204)
- 国际(15956)
- 坛(15918)
- 论坛(15918)
共检索到517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霍影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经济结构转型和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阶段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以"耦合"为归纳主线,分别从生命周期、技术创新、博弈策略、价值链以及定量评价五个视角对国内2010-2013年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脉络梳理和综合述评。归纳发现,已有成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所涉及到的诸如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但在定量测度层面,数理评价模型却过于单一,在数据样本的选择和统计口径的制定方面,实证基础也还比较薄弱。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 耦合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熊勇清 李世才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具体包括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耦合关联度模型和持续发展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环保产业和橡胶制造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保产业和橡胶制造产业处于中度耦合、轻度衰退发展型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威 刘满凤
当前我国面临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之路。在分析两类产业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两类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4—2013年我国两类产业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升幅较小,地域分布保持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协调度最高,于2011年率先进入高度协调阶段;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协调度较低,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多数省份协调度低的原因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滞后于传统产业。未来我国需要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产业关联度等措施促进两类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汝顶
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在于,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宏观经济基础优势、比较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而为实现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可从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相结合、明确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思路及构建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环境保障。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战略新兴产业 跨越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月英 邸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基于现有优势、国际形势而选择的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技术创新是一种成长与竞争实力的体现,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探讨如何促进、加速我国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区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文献研究入手,探讨了耦合系统的特征、耦合内容、耦合过程,构建了耦合系统耦合模型,最后以28个区域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区域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耦合 关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邹坦永
科技创新分为激进式科技创新和渐进式科技创新,渐进式科技创新更具普遍性和常态性,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激进式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成为研究的焦点,而渐进式科技创新未得到应有关注。渐进式科技创新具有短周期性、连续性、累加性、递进性和开放性,风险较低且可控,可以通过促进激进式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促进知识积累、吸收和独占能力提升产业绩效,通过创造差异化获取产业竞争优势。新时代的创新驱动战略,既要重视激进式科技创新,也应重视渐进式科技创新,通过对现有产业技术的改进逐步实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萍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菅青 吴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既是由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现实基础的务实选择。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它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数据缺乏,导致对相关产业的评价与选择困难。文章以合肥市家电产业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给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冬梅
区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际截面数据,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统计调查,反映了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普遍偏低的问题,取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技术创新水平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通过区域相互交流,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转移 技术扩散 金融资本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银银 邓玲
创新驱动过程分为前端驱动、中端驱动和后端驱动,共同作用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过程中科技创新路线的每个相应环节,促进了知识积累、学习、创造及扩散,推进传统企业技术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等变革,实现以传统业务为支柱向以新兴业务为核心转变。多个转型中传统企业形成联系紧密的创新联盟,并在空间上不断集聚,逐渐形成创新的生态系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实现:选择适合的创新形式培育壮大新兴产品及业务;创新链与传统产业链有效融合;集聚创新要素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转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长海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群落中"创新型"企业的比例与两类产业协同创新的程度紧密相关,政府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或法制因素十分重要,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奖励和对不创新企业的处罚行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屠羽 彭本红 鲁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探究其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协同耦合问题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文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非耦合"的现状及原因,以问卷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商业模式创新、网络治理与协同耦合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对网络治理与协同耦合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正式网络治理机制与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对协同耦合绩效均有正向影响,特别地,正式网络治理机制对协同耦合绩效的正向影响有限。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关注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政府等管理者制定具体政策,引导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有序开展;市场提供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所需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提高二者实施的成功率;企业主动树立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开展与网络内其他组织的交流交互。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凤 李昕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承、互动发展的,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转化为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又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每一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基于间接R&D、生产要素和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模型,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存在显著的拉动作用;从技术溢出角度来看,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从投入要素来看,劳动和资本投入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小于R&D和间接R&D的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凤 李昕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承、互动发展的,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转化为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又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每一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基于间接R&D、生产要素和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模型,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存在显著的拉动作用;从技术溢出角度来看,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