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7)
2023(9009)
2022(7714)
2021(7470)
2020(6350)
2019(15020)
2018(14477)
2017(27535)
2016(14999)
2015(17604)
2014(17588)
2013(17952)
2012(17212)
2011(15575)
2010(15479)
2009(14507)
2008(14583)
2007(12917)
2006(11091)
2005(10153)
作者
(44509)
(37456)
(37445)
(36134)
(23837)
(18033)
(17076)
(14688)
(14136)
(13183)
(12813)
(12431)
(12070)
(11985)
(11874)
(11855)
(11239)
(11029)
(10893)
(10608)
(9417)
(9313)
(9072)
(8590)
(8515)
(8476)
(8232)
(8066)
(7641)
(7554)
学科
(68978)
经济(68917)
管理(38578)
(35972)
方法(32514)
数学(29551)
数学方法(29340)
(27021)
企业(27021)
(21970)
中国(21570)
(19099)
(15621)
贸易(15609)
(15243)
地方(14672)
(13964)
(13800)
农业(12045)
业经(11825)
财政(11433)
(10594)
银行(10574)
(10165)
(10041)
金融(10039)
环境(9949)
(9881)
(9864)
(9612)
机构
大学(226211)
学院(221802)
(101240)
经济(99427)
研究(84098)
管理(81295)
理学(69846)
理学院(68959)
管理学(67864)
管理学院(67433)
中国(64736)
科学(50254)
(48558)
(48315)
(43515)
研究所(39635)
(39227)
中心(37931)
财经(36600)
(33406)
经济学(33256)
业大(32329)
(31943)
北京(31444)
农业(30984)
经济学院(30207)
(29602)
(29300)
师范(29057)
财经大学(27186)
基金
项目(146462)
科学(114862)
基金(108578)
研究(105609)
(95747)
国家(95053)
科学基金(79538)
社会(68674)
社会科(65131)
社会科学(65109)
基金项目(56870)
(53252)
自然(50128)
自然科(48914)
自然科学(48896)
自然科学基金(48034)
教育(47953)
(46710)
资助(45192)
编号(41104)
(34358)
成果(34236)
重点(33708)
(32212)
国家社会(29852)
(29593)
中国(29533)
教育部(29295)
课题(28698)
科研(28307)
期刊
(108383)
经济(108383)
研究(70268)
中国(44433)
(38141)
学报(36465)
(35072)
科学(33541)
管理(27442)
大学(27184)
学学(25557)
农业(23750)
(20522)
金融(20522)
教育(20005)
经济研究(19209)
财经(18994)
技术(17127)
(16431)
问题(15317)
业经(14896)
(14843)
(14166)
世界(12752)
国际(12687)
技术经济(11401)
资源(11095)
统计(10998)
(10740)
理论(10006)
共检索到335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薛亚玲  华林甫  
当今省区划小是学术界共识,而如何划小以及在多长时间之内划小则罕有人问津。本文从学术史回顾出发,立足于中国历史的上千年时段,逐一分析"郡""州""道""路""行省"五种高层政区划小的历程,得出高层政区划小以渐变为主的普遍性结论;又考察历史上高层政区突变的两个例证,认为反面教训十分深刻。历史上每一个高层政区的析置多有特定原因和背景,故而今后的划小省区改革只应渐变、不能突变,也不存在人为的改革时间表,省区划小将可能会持续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光焱  
中国历史上财政管理体制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演进。总结历史上财政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趋向,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为改革发展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提供借鉴。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石春生  梁洪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松林  
在总结前人产业演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熊彼特(1943)提出的产业突变(Industrial Mutation)一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产业演化是产业渐变与产业突变的辩证统一。产业突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非连续变化。在产业突变的测度方法方面,总结了突变论、结构突变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定量方法。在产业突变的理论分析方面,企业突变是产业突变的微观基础;产业突变会引发产业升级或产业衰退,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增长或衰退。产业突变分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具有启发意义。作为一个例子,最后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分析了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2013年6月中国出现了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企、流动性短缺的情况,有人称其为"钱荒"。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中叶和宋代都出现过具有典型意义的铜钱流通短缺的现象,那才是真正的"钱荒"。钱荒的危害及成因中国古代的钱荒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刘秩谈到"物之贵贱"与"钱之轻重"的关系,就涉及当时的通货不足问题。到唐德宗时期,杨炎于780年实行两税法之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通货不足越来越成为一个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德馨  
在游猎采集为生阶段,无城无市。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市随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而兴起,城中有市,市被垣围住。地主经济形态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市场经济兴起后,市破城墙而出,市比城大,城在市中。城成为市发展的障碍,相继被拆除;新兴之市不再修城,于是有市无城。城与市关系的演进过程显示:市场的力量可以突破市垣与城墙的限制,并最终摧毁市垣与城墙,自行前进;中国市场经济是几千年历史客观进程的必然产物,它是内生的,而不是从国外搬来的或主观设定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付志宇  敖涛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民主财政,不应该以现代民主的概念加以套用。文章通过对古代的财政制度加以梳理,得出民主财政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结论。我们当前的民主财政建设需要以史为鉴,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方书生  
有关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关键点,无论是从时空演变还是长时段估值或分段考察的研究均存在模糊不实之处,原因主要在于各方所讨论的时间、空间、逻辑并不对等,这是由于中国地理范围广大、近代时期时间跨度较长且属于后发追赶型国家之所致。对标全球工业化演进的三个阶段及其表现,从空间和时间二个维度解析近代中国工业化,从中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关键在于“变化”的方向和力度。在全球工业化三重浪潮的经验示范和国际竞争中,近代中国能否及时有效地实现合适的工业化渐变和突变,并形成具体可行的方案,有效地加入全球工业竞争并实现赶超,成为衡量近代中国工业化成效的一个新标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何平  
一、税收负担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税负问题的论述,都是针对各自所处时代具体的财政征课而展开的。在古代中国,财政征课的内容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大体说来,财政征课包括三种类型:(1)贡;(2)赋;(3)力役。“贡”是最早出现的财政征课方式,是贡纳者必须履行的奉献义务。“赋”的内涵较为复杂。“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