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15)
- 2023(5374)
- 2022(4382)
- 2021(4240)
- 2020(3591)
- 2019(8172)
- 2018(7892)
- 2017(14981)
- 2016(7759)
- 2015(8921)
- 2014(8704)
- 2013(8907)
- 2012(8418)
- 2011(7973)
- 2010(7745)
- 2009(7041)
- 2008(6970)
- 2007(5939)
- 2006(5203)
- 2005(4982)
- 学科
- 济(37510)
- 经济(37473)
- 业(20375)
- 管理(20051)
- 方法(18911)
- 数学(17881)
- 数学方法(17816)
- 中国(16066)
- 企(13619)
- 企业(13619)
- 险(10862)
- 保险(10771)
- 贸(10351)
- 贸易(10344)
- 易(10245)
- 银(9524)
- 银行(9520)
- 行(9155)
- 制(8963)
- 财(8554)
- 农(8200)
- 融(8116)
- 金融(8116)
- 环境(6657)
- 业经(5735)
- 关系(5705)
- 出(5628)
- 策(5434)
- 体(5086)
- 发(5047)
- 机构
- 大学(117497)
- 学院(113021)
- 济(61774)
- 经济(61050)
- 研究(44283)
- 管理(43026)
- 中国(40436)
- 理学(36174)
- 理学院(35811)
- 管理学(35475)
- 管理学院(35258)
- 财(28871)
- 京(25345)
- 财经(23200)
- 科学(22240)
- 经济学(22017)
- 经(21562)
- 所(21561)
- 经济学院(19976)
- 中心(19630)
- 研究所(19571)
- 财经大学(17765)
- 北京(17092)
- 院(15649)
- 农(15075)
- 融(14818)
- 金融(14640)
- 江(14170)
- 科学院(13541)
- 研究中心(13200)
- 基金
- 项目(73424)
- 科学(59450)
- 基金(58647)
- 研究(53719)
- 家(51168)
- 国家(50860)
- 科学基金(43527)
- 社会(38913)
- 社会科(37086)
- 社会科学(37080)
- 基金项目(29454)
- 自然(26164)
- 资助(25641)
- 自然科(25626)
- 自然科学(25618)
- 自然科学基金(25223)
- 教育(23384)
- 省(22755)
- 划(20886)
- 中国(19126)
- 部(18989)
- 编号(18414)
- 国家社会(18311)
- 教育部(16873)
- 重点(16558)
- 发(15475)
- 人文(15459)
- 成果(15092)
- 创(14680)
- 社科(14646)
共检索到177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郭志刚
中国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显著超出以往预期。面对少子化、老龄化的人口新常态,人口领域需要有较大的改革。当前人口工作思路存在与人口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的核心是对低生育风险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人口工作存在只重当下、罔顾未来的偏向。生育政策调整的实质是对过去计划生育过度的补救和改正,既是对生育率过低这一主要人口风险的应对,也是人口发展彻底转向正常化、均衡化的需要。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郭志刚
近20年来,政府发布的生育率口径与实际人口调查结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情况是中国进入低生育率时期以来有关认识严重脱离实际的反映。实际上,出生和生育统计已经长期陷入一种轻视调查结果、过于依赖主观判断的统计怪圈。这种状况的延续不仅会导致对当前总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统计极可能也存在严重偏差,而且还引向对人口老龄化风险性的忽略,误导未来中国人口长期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决策。
关键词:
低生育率 人口老龄化 未来人口趋势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邢厚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胡波 姜春云 陈文琪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俞金尧
18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增长较快,但有学者认为中国已婚生育率较低,这无法解释规模越来越大的人口增长现象。作者根据历史人口统计的新成果,对18世纪以来中国已婚生育率低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中国 人口增长 低生育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邬沧萍,穆光宗
本文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重新审视了中国人口控制的必要性,针对当前不同认识阐述作者观点,提出生育率高低本身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大小,中国人口控制的理论依据可归纳为“协调发展理论”或“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控制仍然必要,不能对市场经济带来人口控制的正面效应抱过分乐观的态度。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都阳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同时,这一时期又执行了严格的生育政策。本文主要就这些事实做出两个方面的经验分析:其一,经济增长和生育政策在生育率变动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其二,低生育率水平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政策的边际效果渐趋下降,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依然明显。同时,生育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因此,人口发展政策不可能继续保持单一和纯粹的目标,充分考虑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将是人口政策调整的重要要求。
关键词:
生育率 经济增长 生育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洲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一些国家生育率降到并持续保持极低的水平,这种现象引起了西方人口学界乃至大众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对欧洲持续的低生育率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是鲁茨等人提出的"低生育率陷阱"。按照鲁茨等人的观点,一国总和生育率一旦降到1.5以下,就会产生一种"低生育率自我强化机制",于是,生育率就如同掉进了"陷阱",很难再回升到1.5以上。本文介绍了低生育率陷阱的概念和作为其理论核心的"低生育率自我强化机制"并从人口学机制、社会学机制和经济学机制分析了"低生育率自我强化机制"本身的缺陷,从理论上论证"低生育率陷阱"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笔者结合近年来欧洲一些低生育率国家生育率回升的事实,认为低生育率陷阱究竟是事实还是神话,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证明和实践检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子联
在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框架下,需求层面的生育意愿是影响生育率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其中,收入由于能突破时间和政策因素所带来的约束,因而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根本。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分析收入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冲击效应后发现:第一,中国生育率的下降既是由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难以应付生育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又是由居民基于生育行为将带来未来收入下降的预期所引致的。第二,尽管不同群体的收入增长都能有效地提升其生育率,但总体而言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比中间收入群体具有更高的生育率。第三,收入对生育率的影响具有U型曲线的阶段性特征:在增收缓慢阶段,生育率会趋于下降;但当人均收入跨过19500元后,收入越...
关键词:
收入 生育率 面板向量自回归 U型曲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今天,世纪之交的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都已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的人口发展也不例外。从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审视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说,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推陈出新既是变革的反映,也是变革的动力。 正如有识之士所共同关注的,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有关社会大转型中人口转型问题的讨论正趋热烈。譬如,中国人口已开始转向低、负增长,人口转变增长开始转向人口惯性增长,等等。总之,中国人口发展中互相交织的内生变化和外生变化正在重新塑造中国人口增长新的机制,赋予中国人口发展新的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查瑞传
1982年中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大量数据,使人们有可能从多方面对1981年的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和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同年还进行了1‰生育率抽样调查。198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则提供了各年份的人口数据和各地区的经济指标。作者曾依据这3项资料来源,对中国的生育水平、发展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过一些分析探讨,得到某些结论,写成《中国生育率的水平和变化》一文,提交1984年12月2~8日在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举行的“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此后,该文始终未以中文在国内发表。11年后重读此文,觉得当时所概括的对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进一步为80年代的人口发展所证实,现在仍有必要重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瑞来
一、研究目的 从1949年到1991年,中国的人口形势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特别是从1970年到1980年,中国的TFR从5.81骤降至2.24。1980年以后,TFR基本上在2.5左右的水平波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邬沧萍,贾珊
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欧洲人口生育率的普遍下降证明了现代人口学的先驱者Laundry,Becker和Notestein在20世纪提出人口转变的假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