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5)
- 2023(6247)
- 2022(5238)
- 2021(4641)
- 2020(3971)
- 2019(8805)
- 2018(8358)
- 2017(16525)
- 2016(8699)
- 2015(9979)
- 2014(9720)
- 2013(9630)
- 2012(9159)
- 2011(8323)
- 2010(8561)
- 2009(8020)
- 2008(8031)
- 2007(7190)
- 2006(6405)
- 2005(5849)
- 学科
- 济(42420)
- 经济(42350)
- 业(28393)
- 管理(27563)
- 企(23651)
- 企业(23651)
- 方法(22769)
- 数学(20602)
- 数学方法(20481)
- 财(12301)
- 中国(11296)
- 农(10781)
- 业经(8153)
- 制(8001)
- 务(7786)
- 财务(7779)
- 财务管理(7759)
- 贸(7552)
- 贸易(7547)
- 企业财务(7486)
- 易(7324)
- 农业(7236)
- 学(7030)
- 地方(7001)
- 融(6855)
- 金融(6854)
- 银(6686)
- 银行(6681)
- 行(6316)
- 和(6160)
- 机构
- 大学(131270)
- 学院(126916)
- 济(56564)
- 经济(55570)
- 管理(51246)
- 理学(44218)
- 理学院(43812)
- 管理学(43333)
- 管理学院(43076)
- 研究(40006)
- 中国(31548)
- 财(28889)
- 京(26436)
- 财经(23039)
- 经(21054)
- 科学(20685)
- 江(20260)
- 中心(19793)
- 经济学(18847)
- 所(18196)
- 财经大学(17285)
- 经济学院(17183)
- 范(17019)
- 师范(16895)
- 农(16757)
- 北京(16551)
- 研究所(16113)
- 州(15664)
- 业大(15432)
- 商学(14727)
- 基金
- 项目(83389)
- 科学(67404)
- 研究(63886)
- 基金(63519)
- 家(54680)
- 国家(53771)
- 科学基金(46905)
- 社会(43925)
- 社会科(41742)
- 社会科学(41733)
- 基金项目(32408)
- 省(30400)
- 教育(30193)
- 自然(27927)
- 自然科(27295)
- 自然科学(27289)
- 自然科学基金(26883)
- 资助(26254)
- 划(25762)
- 编号(25078)
- 成果(21896)
- 部(20024)
- 国家社会(19329)
- 重点(18470)
- 教育部(18258)
- 人文(17716)
- 创(17434)
- 发(17054)
- 课题(17003)
- 大学(16736)
共检索到196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仲艳青
《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著录文献宏富,借其可考见唐以前典籍存亡状况及评述东汉以来学术状貌,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简称《考证》)是现存第一部系统考证《隋志》的著述。章宗源广采经史传注、类书杂抄等,考订谨实,辑补详核。《考证》的文献价值主要在于:增补《隋志》缺载书目,还原唐前史部著述原貌;搜采已佚典籍之文,明佚书体例以及考订《隋志》著录书目,追源溯流。同时,《考证》纂修过程体现出清代辑佚注重标明佚文来源,严谨勾稽文献,与考证、校勘有机统一。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本才
墓志文献在传世文献的辑佚、校勘和考订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利用几种大型墓志拓本汇编,在其他学者集录的基础上,新补隋唐经籍二十四种,并稍加考辨,以期对了解隋唐人之著述情况有所补益。
关键词:
墓志 隋唐经籍 辑考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李成晴
《清文献通考·经籍考》解题内容本于《四库全书总目》,这一点迄今未被研究者所注意。但在部类、体式的安排上,《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则系折衷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四库全书总目》而来。通过以《清文献通考》中的《集部经籍考》为样本进行分析,可发现《集部经籍考》保留了一部分《四库全书总目》禁毁清人文集之前所著录的书目。《集部经籍考》对《总目》有所扬弃,在这一改编的过程中,以意改《总目》而出现多种失误,同时也在解题的立意、史实、考证诸方面对《总目》有所补充与订正。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正>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奠基人,同时在语法、修辞学领域皆有建树的著名学者,郭绍虞先生在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研究者利用的文献,主要是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郭绍虞文集》(包括《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郝艳华
《十道志》是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今于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中又寻得其不同于辑本之佚文若干,可为《十道志》辑佚提供新的资料。
关键词:
《十道志》 辑佚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杨寄林
广纳群说是《文献通考·经籍考》所创立的辑录体解题的基本特征,而对收录的文化典籍“订其文理 之纯驳”,则又构成了该《考》广纳群说的极致所在,具体投射到颇有深层次探索意义的8个学术支点上,内在地 组成了同条共贯的学术链条,由此开拓出古典文献提要学前所未有的深广境界。
[期刊]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作者]
孙鸣晨
目录类著作以"经史子集"为部类名称始于《隋书·经籍志》,这一观点被作为目录学常识为学界普遍接受,但此说仍值得商榷。《隋书·经籍志》"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部类名称源于南北朝时已深入人心的"经史子集"的书籍分类观念,并极有可能直接袭自魏征于贞观年间所编的"贞观目"。今人对此问题的错误认识在于,把"现存最早"混同于"首次"。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经史子集 贞观目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曹之 孙文杰
《隋书经籍志》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经史子集命名的史志目录,又是一部版本目录,其《总序》部分是一部写本目录,而正文部分则著录了大量的同书异本。《隋书经籍志》成为一部版本目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编撰《隋书经籍志》是一个较大的工程,绝非一人所可为,其预修者有待详考。而书中所提"传拓之本",似为"响"之误。参考文献7。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版本目录 古籍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石洪运
在清末民初的学术界,有一位被人称为“湖北师宿儒学之冠”的饱学之士,他就是湖北宜都人杨守敬。守敬字惺吾,晚年号邻苏老人。他幼年丧父,少年习商,十九岁以府试第一中秀才,二十四岁赴乡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俞艳庭
清代是经学的“复盛时代”,乾嘉学者以其辑佚补亡之长技,对三家《诗》佚文遗说进行了全面搜讨,至清代后期,凡属保留了三家《诗》义的典籍,已被搜寻殆遍。清代学者在三家《诗》辑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限于时代和学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局限。
关键词:
清代 《诗经》三家说 辑佚 成就 缺憾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涵
辑佚是整理研究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明清以来,它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从而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辑佚学的研究是对保存在群书中的已失传文献的佚文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册,以达到恢复其全貌,或辑录出一个残本的目的。我国古代辑佚工作始于南宋,消沉于元明,至清代则有大的发展,成果累累,功绩卓著。本文拟对清代辑佚工作做一全面系统的总结。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世学
清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卷帙浩繁,规模宏大,不但在国学丛书中首屈一指,而且也是世界性的大宗文化遗产。清廷在编纂这部"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整个过程中,有过也有功。虽然芟削、销毁、任意改易,摧残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海英
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被赞为"地方艺文志之冠",但前人的评价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认为其仅是模仿马端临和朱彝尊的辑录体体例而为。其实,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朱彝尊的《经义考》相比,《温州经籍志》对辑录体做了许多有益的补充,其主要表现在著录全面兼及考辨、分类适当次序合理、著录内容详略得当3个方面,在目录著录体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孙诒让 《温州经籍志》 辑录体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武晓峰 徐雁平
古籍版本学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影响,这在明清小说考证和《水经注》考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正是由于胡适和其他学者的努力,使得人们开始注重小说的版本,从而扩大了传统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范围;而《水经注》的考证,则为专书的版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
关键词:
胡适(1891—1962) 古籍版本学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傅荣贤 杨苏闽
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徵》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七略别录》为对象,以完善马氏辑本为目标,剔除《汉志》“所录书目及其子注”以及“诸书叙录”集中呈现的佚文,表达了对辑佚条目“多”与“真”之间辩证关系的独特思考。章氏辑本承绪马氏,《别录》《七略》混辑不别,值得商榷。但章太炎依《汉志》分类框架确定佚文的类别位置,并根据“班氏省出新入”对佚文类别位置做出相应调整,较为准确地复原了“刘氏旧文”的原书篇第。尤其是,章氏佚文首列“《艺文志》所录书目”作为“起本”文献,使佚文各有攸归,并揭示了《别录》《七略》佚文与《汉志》著录在书名、篇卷等方面的异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章太炎 《七略别录佚文徵》 辑佚 目录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