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0)
- 2023(6872)
- 2022(6067)
- 2021(5659)
- 2020(4932)
- 2019(12123)
- 2018(12229)
- 2017(23063)
- 2016(12965)
- 2015(14626)
- 2014(15097)
- 2013(14938)
- 2012(14045)
- 2011(12829)
- 2010(13156)
- 2009(12389)
- 2008(12623)
- 2007(11266)
- 2006(9926)
- 2005(8932)
- 学科
- 济(57535)
- 经济(57473)
- 管理(31664)
- 业(29084)
- 方法(24958)
- 企(22622)
- 企业(22622)
- 数学(22488)
- 数学方法(22306)
- 中国(17566)
- 农(14737)
- 地方(14289)
- 财(13518)
- 制(12866)
- 学(11564)
- 业经(10507)
- 贸(9597)
- 贸易(9597)
- 农业(9410)
- 易(9212)
- 体(8956)
- 银(8728)
- 银行(8704)
- 融(8645)
- 金融(8643)
- 行(8314)
- 理论(7996)
- 和(7989)
- 环境(7825)
- 城市(7315)
- 机构
- 大学(188153)
- 学院(185820)
- 济(77754)
- 经济(75881)
- 研究(68170)
- 管理(67984)
- 理学(57668)
- 理学院(56880)
- 管理学(55918)
- 管理学院(55531)
- 中国(50292)
- 科学(42360)
- 京(40827)
- 财(36492)
- 所(35427)
- 农(33861)
- 研究所(32161)
- 中心(30998)
- 江(29760)
- 财经(28146)
- 业大(28140)
- 农业(26678)
- 范(26613)
- 师范(26362)
- 州(26038)
- 北京(25930)
- 经(25386)
- 经济学(24575)
- 院(24352)
- 经济学院(22236)
- 基金
- 项目(120113)
- 科学(93401)
- 研究(87138)
- 基金(85723)
- 家(74892)
- 国家(74261)
- 科学基金(62502)
- 社会(54366)
- 社会科(51404)
- 社会科学(51382)
- 省(46971)
- 基金项目(45884)
- 教育(40520)
- 自然(40142)
- 划(40138)
- 自然科(39146)
- 自然科学(39132)
- 自然科学基金(38399)
- 编号(35851)
- 资助(34710)
- 成果(29990)
- 重点(27512)
- 部(26815)
- 发(26667)
- 课题(25479)
- 创(24148)
- 科研(22946)
- 创新(22716)
- 教育部(22656)
- 大学(22577)
共检索到283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亚亭 李建东 赵莹
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虽拥有历史上各时期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当代城市建设却特色不足。郑州如何从清代老城逐步转变为近现代城市,老城又如何消隐在现代城市中,是郑州城市历史研究长期被忽略的议题。以郑州老城为研究对象,聚焦清至改革开放前城市由老城向外拓展商埠区和省会行政区的关键阶段,通过历史还原和形态比较等方法,解析郑州老城的功能布局、街巷、建筑等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铁路的开通、封闭的城市形态和新生活观念的影响导致老城城市形态演变,促使格局完整的郑州老城逐步转变为现代城市的“城中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维波 韦峰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八景"是基于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等景观资源梳理,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关系的城市地标与游憩系统,以表达特定时代的理想景观秩序与现实游赏需求。通过梳理郑州地方志所载的八景文献,运用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清中至清末150年间郑州八景空间分布、类型特征、核心景观的变迁以及具体游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清中郑州八景是州域范围内的景观秩序构建,清末郑州八景则与之互补,是州城范围内的景观资源筛选;两者的相互配合形成了结构清晰、功能完整的城市游赏体系;八景的变化体现了郑州近代城市化前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关键词:
清中 清末 八景 游赏 景观 郑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安宁 刘洋 梁进社 张伟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苏倍庆 魏来 张爱华
比较了清末(1910年)、抗战胜利后(1946年)、"文革"前期(1967年)的南京老城区街道路网,与2014年的城市道路比较,结果显示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制定的《首都计画》,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城市中心由"三山街—大功坊—夫子庙"一带,北移至位于"鼓楼—新街口"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发展与历版总体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商贸中心体系的出现,并形成副中心与分区,但新街口主中心的地位并未发生转移。此外,城市南北向拓展的动力也强于东西向。文章基于空间句法分析,从空间构形(Spatial Configuration)视角阐述路网结构对城市活动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南京老城区城市形态的演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诗古
在性质上,“铺底权”与我们熟知的“田面权”相似,指的是在租赁过程中铺客投资于他人之土地及其建筑物上而生出之物权。但是,“铺底权”的内涵却远比“田面权”复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不动产铺房的永久租赁使用权;二是商铺装修与经营添置的动产,包括家具、设备、货物、门窗、牌匾等;三是商铺经营形成的无形资产,包括商业信誉、顾客群体、招牌字号等。在清代,铺底尚属民间的商业习惯,铺底的倒卖与转让无须向国家纳税,证明铺底之存在的关键凭证是一系列的民间交易契约。进入民国之后,在延续旧有习惯的基础上,大理院、司法院的判例都对“铺底权”给予了正式承认,视其为一种具有效力的法律物权。然而,现代国家并不总是从“财政汲取”的立场来保护和维持“铺底权”,反而为了建立更为“清晰和简单”的产权治理体系,对此习惯物权采取了消极态度,不仅逐渐限制“铺底”的创设,而且还禁止铺底的买卖、租赁等市场行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发曾 唐乐乐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和边缘地带同时迅速扩展,城市边缘区成为变化最大、问题最多和最敏感的地带,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郑州城市边缘区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郑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但其空间格局的不清晰和空间组织的混乱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郑州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的历史悠长而曲折,景观积累多样而繁杂。当前,郑州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主要得益于郊区城镇化和乡村城镇化,扩展方式以轴向扩展与外向扩展为主。郑州城市边缘区的空间优化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遵循一定的科学准则,合理确定功能与产业定位,采用科学的空间组织方式,并接受高层次的规划制约。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园开发模...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卢周来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相对经济效率的确处于逐渐下降过程之中,但即使是考虑到平均主义与特权存在,中国社会却处于相对公平状态。经济效率下降与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原因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分配政策以及社会保障安排等有关。在改革开放以来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效率与公平之间矛盾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改革开放前处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关系中认真吸取相关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经济效率 社会公平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东海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留学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形式。这段时期的留学教育具有交流对象较为单一、派出留学生以学习理工科为主、留学教育价值取向多元等特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1957年之后,与西方国家之间互派留学生使我国恢复了与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也为改革开放后留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中国 对外开放 留学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陆爱玉 崔志钰 倪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普分流教育政策在分流频次上呈现出从一次分流到多次分流,在分流方式上呈现从硬性分流到柔性分流,在政策配套上呈现分流与融合相互交织的演变逻辑。当前,职普分流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分流时机上,多次选择的政策设计遭遇现实困境;在分流方式上,柔性分流的政策设计遭遇政策变形;在政策配套上,职普融通未能为职普分流提供足够支持。优化职普分流教育政策,在分流时机上,适度后移并多次分流应成政策重点;在分流方式上,柔性分流加职业指导应成政策方向;在政策配套上,链式供给和集群供给应成政策常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武前波 苗长虹 吴国伟
回顾郑州市居住空间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出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现状特征和居住分异现象,指出国家投资战略与政府决策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导着城市居住空间持续增长,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思想影响着居住空间的形态变化,而经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住房供给市场变化以及公众择居和迁移行为共同影响着居住空间的重构和分异。
关键词:
居住空间 演变过程 动力机制 郑州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英 赵荣钦 许明坡
城市空间结构是目前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郑州市20世纪初以来的城市演变过程,归纳出四个阶段,即停滞、起步、扩张和加速阶段;总结了城市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的规律性,并从市场、交通、规划、自然和区域协作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城市演变的因素;最后提出了郑州市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郑州市 空间结构 演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畔 王振波 王兴平
通过对南京历年城市道路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和对比,建立主要公路以及主城内部连接主要公路的主干路道路网络轴线模型,运用缓冲区叠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及成对明智比较分析得出,城市道路系统尤其是城市公路的建设是影响南京市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自然地形、河流、政府导向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它们同道路网系统一起塑造着南京总体城市格局。
关键词:
公路 城市形态 道路系统 南京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旭 车越 曾寒梅
我国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反映了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差异,蕴含着人们适应地方条件的经验与智慧。以同属巴蜀亚区,但形态差异明显的成都、重庆为例,构建动态、层进的城市形态认识框架,结合卫星影像与历史地图数据,按照"收集—转译—识别—分析"的程序,研究城市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揭示形态特征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生成原则,为当前城市建设提供信息与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立国 周国华
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2、1999、2007年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内部形态演化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比较明显,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圈层,而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大,公共设施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小;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城市形态 演变特征 形成机制 怀化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坚强
运用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以城市用地和空间拓展作为切入点,梳理建国以来现代(1949~2002年)济南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形态演变的轨迹、特征及动力机制,发掘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潜在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现代济南 空间扩展 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