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787)
- 2023(20658)
- 2022(17506)
- 2021(16285)
- 2020(13593)
- 2019(30655)
- 2018(30327)
- 2017(58209)
- 2016(31584)
- 2015(35104)
- 2014(34494)
- 2013(33688)
- 2012(30567)
- 2011(27264)
- 2010(27108)
- 2009(25213)
- 2008(24636)
- 2007(21692)
- 2006(19002)
- 2005(16774)
- 学科
- 济(124096)
- 经济(123924)
- 业(108580)
- 管理(106058)
- 企(95203)
- 企业(95203)
- 方法(55979)
- 数学(45807)
- 数学方法(45167)
- 财(39900)
- 农(39036)
- 业经(35894)
- 中国(31468)
- 制(28034)
- 务(27573)
- 财务(27488)
- 财务管理(27439)
- 农业(26929)
- 企业财务(26035)
- 学(23583)
- 理论(23020)
- 技术(22604)
- 和(22249)
- 地方(22220)
- 贸(21616)
- 贸易(21603)
- 环境(21504)
- 划(21030)
- 易(20996)
- 体(19988)
- 机构
- 学院(440770)
- 大学(435766)
- 管理(176485)
- 济(175624)
- 经济(171919)
- 理学(152307)
- 理学院(150699)
- 管理学(148098)
- 管理学院(147270)
- 研究(140110)
- 中国(108266)
- 京(91457)
- 科学(85432)
- 财(85406)
- 农(71740)
- 所(68613)
- 财经(67508)
- 江(65565)
- 业大(65001)
- 中心(64894)
- 研究所(61942)
- 经(61334)
- 北京(56979)
- 农业(55969)
- 范(55322)
- 师范(54803)
- 经济学(52700)
- 州(52400)
- 院(51580)
- 财经大学(50084)
- 基金
- 项目(299418)
- 科学(237071)
- 研究(221688)
- 基金(217808)
- 家(188695)
- 国家(187060)
- 科学基金(162575)
- 社会(140548)
- 社会科(133162)
- 社会科学(133130)
- 省(117741)
- 基金项目(115081)
- 自然(105095)
- 自然科(102665)
- 自然科学(102640)
- 教育(102174)
- 自然科学基金(100778)
- 划(97997)
- 编号(91110)
- 资助(88613)
- 成果(72766)
- 重点(66756)
- 部(65771)
- 创(64000)
- 发(63632)
- 课题(61996)
- 创新(59297)
- 制(57851)
- 国家社会(57828)
- 科研(57078)
- 期刊
- 济(195496)
- 经济(195496)
- 研究(127526)
- 中国(82870)
- 财(69528)
- 管理(68574)
- 农(66826)
- 学报(65795)
- 科学(61731)
- 大学(51404)
- 学学(48755)
- 教育(47328)
- 农业(46091)
- 技术(40240)
- 融(38897)
- 金融(38897)
- 业经(34727)
- 财经(33132)
- 经济研究(30373)
- 经(28398)
- 业(25573)
- 问题(25180)
- 技术经济(22087)
- 版(21130)
- 现代(20712)
- 科技(20638)
- 财会(20606)
- 理论(20400)
- 商业(19767)
- 图书(19142)
共检索到644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婷 李益静
源头防控是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减污降碳的主要抓手。区别于考察末端减排效果,本文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跨库匹配的微观数据,基于中国首次实施清洁生产标准这一准自然实验,从污染源头防控视角考察了清洁生产标准实施后制造业企业减污降碳的效果。研究发现:(1)清洁生产标准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和污染产生强度。(2)要素再配置效应和技术补偿效应是推动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端减污降碳的重要机制。(3)运用三重差分模型对样本进行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减污降碳效果因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所在地区煤炭资源禀赋和所在地区整体污染治理能力等企业和地区特征而异。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减污降碳 清洁生产 碳排放强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兵 梁淑珍
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对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我国26个制造业行业1999~2008年的效率和生产率及其构成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的过多使用以及SO2和COD的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环境无效率水平最高的是原材料工业,环境效率水平最高的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低于市场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说明了环境管理的无效率;纯技术进步是中国制造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爱贞
中国下游行业融入国际分工的进程要早于装备制造业,随着国际产业竞争呈现出标准许可化的发展趋势,引入技术及其标准成为中国下游行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条件。而随着上下游产业间技术关联加强,国际技术标准的垄断逐渐具有产业链捆绑效应,造成中国上游本土设备企业发展空间和自主创新受限。本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控制下游技术标准专利的跨国公司,通过在上游不同附加值环节有选择性地拒绝或放开授权,制约本土设备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机制。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下游技术标准受控于跨国公司所造成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不同环节的非平衡发展,竞争效应和资源挤出效应制约了本土通信设备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此,需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来突破技术...
关键词:
技术标准 装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 捆绑约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胡贝蒂 粟辉 计军平
深圳市制造业碳排放约占当前深圳市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制造业的减排对于全市实现碳排放峰值至关重要。文章以深圳市制造业500家企业调研数据为基础,筛选出57项可实施的节能减排技术,分析这些技术2030年可能的减排潜力和成本。结果表明,2030年57项技术的碳减排潜力约为2 891.3万吨CO2,其对应投资额为582.6亿元。控制管理技术、注塑技术及温控技术三类技术占潜力的三分之二。最后采用最优化数学方法进行建模,探究了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的最优路径。
关键词:
制造业 减排潜力 最优减排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张欣钰 李阳
制造业是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也是主要的高耗能产业,而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有助于碳排放量的降低。本文首次尝试性的从低碳、就业、经济三维视角出发构建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带精英策略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SGA-II对模型进行求解,对2012年制造业各细分子行业碳排放进行全面详细的量化计算,打破以往"一刀切"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基于低碳环保、就业增长、经济发展三方面的不同侧重具体给出三种不同的优化调整方案,制定差异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以实现制造业保就业、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潜宁
为进一步掌握制造业在配合低碳约束要求基础上的减排投入与创新绩效,文章进行了基于DEA-Tobit方法的逐层回归改进,同时按照DEA截尾数据进行极大似然估计最优解的验证。结果表明,制造业环境污染增长规模总体上要比产业创新投入增长具有更明显的波动特征,且后者的投入尚未完全获得制造业减排创新的效应。制造业减排创新主要依赖于工业"三废"排放结构的适应性调整控制,投入形式以设备引进为主,内部激励、技术引入需更进一步的累积来换取产业减排创新绩效。
关键词:
制造业 低碳约束 减排技术 创新绩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田震
【目的】本文旨在从绩效视角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为评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探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路径提供方法论支撑。【方法】基于协同效应“1+1>2”的绩效提高思路,在DEA框架下构造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评估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基于情景分析对提升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进行比较。【结果】(1)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同时提高中国的大气污染排放绩效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达到了22.35%。(2)协同减排的增效作用在不同地区和省份间具有普遍性,2006—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分别为12.97%、36.27%、30.29%和37.77%,在全国30个样本省份中有28个省份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情景分析表明,2015—2021年,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景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较基准模型分别提升5.90%和5.64%,推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的关键路径。【结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于统筹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意义重大,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康 于光荣 李颖
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碳排放受到了约束,在碳限额与碳交易约束下,制造商面临着通过再制造或低碳减排技术来减少碳排放。通过建立二元生产决策模型,在碳价交易政策下,基于再制造成本节约和每个再制造产品的碳排放节约,同时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配额买卖,对于不同的产品,存在合理的再制造生产策略;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低碳排放技术投资降低碳排放,并选择生产决策,抵消负面经济影响。此外,政府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碳价来刺激制造商对碳排放减少技术和再制造同时进行投资。
关键词:
碳减排 碳价 碳配额 再制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春山 李天国
利用2001—2015年中韩制造业面板数据,分析和比较中韩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着重考察附加环境约束前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制造业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附加环境约束时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韩国;中韩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区别在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韩国则主要归因于效率变化。进行环境修正后,韩国制造业各子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有升有降,而中国制造业各子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多数得到改善。同时,中国的不少制造业部门被识别为技术创新行业,表明环境规制对这些行业的重要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章上峰 李伟
本文引入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比分析环境约束和无约束情形下的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生产率增长状况。进一步的,本文分别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及技术效率指数作为生产率增长指标,选取资本深化、行业规模、科技投入、环境污染和行业属性作为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环境约束下生产率增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忽略环境约束会低估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其指数,但会高估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对生产率增长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顾庆康 林乐芬
制造业大省的制造业低碳转型关系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局。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数据,分析样本省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碳减排成效,并实证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省份制造业总体实现了制造业发展与碳减排目标的协同推进,但碳减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各子行业差异较大。实证发现,煤炭消费占比高是限制制造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获得绿色技术专利、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等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碳减排;行业人均资产是影响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否涵盖高技术产业、煤炭消费占比、内部研发支出是影响非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推进制造业碳达峰应遵循“瞄准重点领域—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创新—强化环境规制—加大财金支持”的路径。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制造业 碳减排 碳排放强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国 朱永梅 高新伟
山东省致力于打造制造业强省,但其发展伴随着高碳排放和高污染的现状。在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双重压力,实现山东省碳排放2027年达峰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通过对山东省2000-2016年制造业碳排放状况展开研究,选取制造业碳经济、能源消费和生态环境系统展开系统耦合分析,并建立三系统耦合模型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制造业系统耦合度相当,处于良性发展态势,耦合协调度处于比较协调发展阶段,但很难实现向优质协调发展的跨越性转变。针对此总结出制造业"压力—倒逼"机制下的达峰机理,为实现制造业碳排放达峰,规划具体的碳排放达峰路径,以期制造业最终实现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丽 尹妍
在发展动能由生产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型期,能源、交通、信息三网融合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基础设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那么新基建三网融合如何影响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呢?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新基建三网融合对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激励效应,该正向影响可通过降低创新资源错配度、绿色资金错配度和人才资源错配度加以实现;并且新基建三网融合也能带动邻近地区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在进行异质性分析后发现,新基建三网融合对经济韧性较低、产业转型不足以及环境规制力度较强地区的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影响更大。基于此,本文提出深入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创新资源协调配置、强化“绿色门槛”效应和推动人才链与新兴产业链“双链融合”的发展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向飞 刘长石
利用ISP生产率指数法,将环境和矿产资源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从要素效率的角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以1.16%的速度增长,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变化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行业在各要素效率方面都存在远离有效前沿面的情况,行业要素效率分化严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向飞 刘长石
利用ISP生产率指数法,将环境和矿产资源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从要素效率的角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以1.16%的速度增长,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变化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行业在各要素效率方面都存在远离有效前沿面的情况,行业要素效率分化严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