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51)
2023(4666)
2022(3513)
2021(3376)
2020(2659)
2019(6146)
2018(5753)
2017(10562)
2016(6059)
2015(7156)
2014(6893)
2013(6781)
2012(6346)
2011(5388)
2010(5472)
2009(5070)
2008(5281)
2007(4605)
2006(4066)
2005(3642)
作者
(17814)
(14706)
(14664)
(14004)
(9299)
(7008)
(6577)
(5648)
(5612)
(5419)
(5047)
(5018)
(4941)
(4772)
(4764)
(4513)
(4417)
(4399)
(4256)
(4188)
(3775)
(3613)
(3564)
(3559)
(3486)
(3363)
(3292)
(3173)
(3066)
(3018)
学科
(21765)
管理(21123)
(19892)
经济(19861)
(17152)
(15293)
企业(15293)
财政(12080)
(9702)
(9121)
财务(9116)
财务管理(9069)
企业财务(8674)
中国(8172)
方法(7536)
(7034)
数学(6461)
数学方法(6372)
(5918)
地方(5833)
(5347)
业经(5036)
教育(5033)
(5006)
(4824)
制度(4820)
(4580)
体制(4428)
及其(4199)
(4093)
机构
大学(80399)
学院(78912)
研究(31491)
(30153)
经济(29470)
(25070)
管理(24895)
中国(24115)
理学(20854)
理学院(20593)
科学(20504)
管理学(20146)
管理学院(20025)
(17811)
(17399)
(16228)
研究所(15384)
财经(14901)
中心(13554)
(13501)
(13497)
农业(12940)
业大(12347)
(12079)
(11622)
北京(11449)
财经大学(10852)
(9988)
(9913)
(9857)
基金
项目(50475)
科学(37979)
基金(35567)
研究(34991)
(32492)
国家(32192)
科学基金(26167)
社会(21398)
社会科(20105)
社会科学(20094)
(19705)
基金项目(18057)
自然(17373)
(17101)
自然科(16952)
自然科学(16942)
自然科学基金(16633)
教育(16242)
资助(15161)
编号(13206)
成果(12246)
重点(12017)
(11030)
(10665)
(10475)
课题(10436)
科研(10266)
计划(10073)
(10001)
创新(9867)
期刊
(36489)
经济(36489)
研究(29455)
(25917)
中国(21799)
学报(17738)
(14090)
科学(13461)
大学(13222)
学学(12462)
管理(10471)
教育(10061)
农业(9464)
财经(8454)
(7700)
金融(7700)
(7535)
财政(7535)
(7296)
经济研究(7208)
会计(7005)
财会(5953)
技术(5533)
(5437)
(5305)
业大(4502)
(4275)
问题(4272)
业经(4249)
通讯(4037)
共检索到135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的财政体制在社会经济的激变中开始了艰难的近代转型。财政体制的转型推动着中国财政思想的近代化演进,西方近代预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当时财政思想近代转型的主要标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鸿翔  
清末民初时期西方财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与后来的国民政府时期相比该时期的传播显得薄弱,但其开拓性的价值仍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1912年为时间节点,对清末、民初两个阶段内西方财政思想的传播主体、特点、影响等方面做了大致的勾勒。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邹进文  李彩云  
近代中国自清末参照西方模式启动财政分权改革以后,财政分权既涉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也包含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随着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改革的展开,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思想也开始产生。清末、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思想对于当今中国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梅  
清末预算案是民初政府预估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宣统三年预算案和宣统四年预算案是预估民国元年(1912)收支缺额的基础,是民二预算案编制与修订过程中增加岁入与核减岁出的参照,是实行解款制后确定各省解款数额的标准。清末预算案本身的争议、北京政府经验的匮乏、各类政争交融其间,使民初财政收支预估过程充满"旧案"与"实情"的纠缠。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文素  龚浩  
通过对财政现代化定义的辨析和对中国财政历史的梳理,本文对我国传统财政向现代财政的转型标志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财政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财政的控制权由专制君权向民权的转移。清朝末年,我国开启了财政现代化进程,从传统时期附着于神权的君权对财政的完全控制,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意基础和代表民权的中央资政院、地方咨议局对财政的控制。因此,财政现代化的标志,不是财政体制的变化,也不是预算制度本身的出现,而是关系到国家治理模式根本性变化的财政控制权的改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霞  邹进文  
清朝末年政治结构开始近代转型,中国几千年来国家政权止于县的状况发生改变,国家权力轨道向乡村铺设,公权力延伸到县以下。事权与财权是密不可分的,公共权力的下移必然要求财权的下移,随着乡村治理的近代转型,清末乡镇财政也开始了近代性变迁。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清末乃至中国近代乡镇财政的转型不仅没有稳固基层政权,反而动摇了政府的统治根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郝煜  薛邦烁  
本文讨论了太平天国后建立的财政分权格局是如何在长期内走向崩溃的。同治年间的财政合理化改革使州县获得了与农业税正额成正比的附加税——钱漕盈余,以代替数额不明的非正式税费,用于州县的行政开支。然而,庚子事变后,为了应对激增的赔款和新政开支,中央政府破坏了财政分权,根据钱漕盈余的多寡向州县摊派其开支,迫使州县征收新的附加税费以应对其行政开支。利用1860—1911年的全国府级面板数据和清末河南省的县级截面数据,本文发现庚子事变之后田赋正额越多的地区,在提取钱漕盈余过程中承受的财政摊派越大,为维持政府运转征收的新附加税越多,引起的抗税活动也越多。由于缺乏对中央政府行为的制度性约束,更透明的地方财政收入反而使得中央政府更容易向下摊派其开支。结果,中央政府更不愿意发行以中央税入为基础的长期公债和纸币,从而延缓了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转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罗伟卿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财政体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经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已基本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财政分权体制。政府的职能也开始发生转变,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转向为全社会提供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严清华  邓江峰  
王安石的财政思想,既具有顺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性,又带有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深刻矛盾的幻想性。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公元11世纪王安石的改革虽然失败,但他的财政思想,却给21世纪的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丙乾  
中国财政学会2001年年会暨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今天开幕了,这是我们进入21世纪的第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中国财政学会向大家问好! 我们这次年会的宗旨,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精神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并结合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安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过去的工作,布置今后的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继往开来,不断开创财政研究和财政工作的新局面。我在此谈几点意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任晓兰  
中国的财政近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自清末新政以来,思想界对财政预算的性质与作用的理解逐步深化,实现了对于税政管理从民本思维到民权意识的突破,并提出了约束政府"钱袋子"的公共财政思想,这促成了中国政治理念的转型。通过财政预算的控制来约束政府权力,是近代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若冰  
本文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推导出平民与立宪派参与革命条件的基础上,证明后者的参与门槛较高。在经验实证部分,本文首先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财政压力下新政对民变的影响,发现财政盈余对以平民为主的民变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在选取备用变量与处理内生性的情况下仍具有稳健性;其次,本文讨论了立宪派在预备立宪时期的活动,发现在1910年之后,立宪派显著增加了政治方面的诉求;最后,本文还考察了不同阶层的参与对辛亥革命胜利的贡献,发现民变数量、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活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清末新政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财政面临崩溃之时实施新政,引发了底层民众的抗争;二是清政府在实施地方自治的同时加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雅媛  
城市财政的形成是近代城市史、财政史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透过清末民初上海县城的案例,试图解释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分析其收支结构。研究发现,上海县城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在于:首先,清末上海县城在商业活跃、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传统县城基础设施亟待改善,而城市管理制度与经费相对缺失,促使制度需求的出现。其次,地方的公益善举传统与精英势力崛起并广泛参与地方事务,以及官办市政雏形的出现等因素构成了上海县城自身的优势。此外,新政改革为城市财政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清末民初上海县城城市财政由市政机构作为征税主体,财政收入主要有城市捐税与规费收入、公产收入、债务收入等,支出则由公共事务性支出、行政性支出、债务支出等几方面构成。积极有效的财政运作是上海县城自治市政成功的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与评价近代地方财政制度变革提供了新的角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志伟  洪钢  
清末的预备立宪活动,曾被学界判断为一场骗局和闹剧。但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从立宪的核心问题——财政状况着眼,可见这场运动有着深刻的财政动因。预备立宪是晚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商民的共同追求。这场运动失败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而不是一场闹剧破产。
[期刊] 求索  [作者] 田牛  
清末大量发行铜元,短期内对缓解通货紧缩发挥了积极作用,然则无节制的铸发使铜元沦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工具,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和银钱比价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清中央政府在整顿中由限制、收权到力图对地方造币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具有合理性。但受制于地方权力尾大不掉、动机不纯,整顿的实际效果甚微,从而为民国初期铜制货币跌价埋下伏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