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91)
- 2023(5352)
- 2022(4899)
- 2021(4622)
- 2020(4156)
- 2019(9954)
- 2018(9902)
- 2017(20128)
- 2016(11340)
- 2015(12974)
- 2014(13307)
- 2013(13484)
- 2012(12759)
- 2011(11602)
- 2010(11761)
- 2009(11171)
- 2008(11477)
- 2007(10616)
- 2006(9113)
- 2005(8249)
- 学科
- 济(45770)
- 经济(45715)
- 管理(29032)
- 业(28544)
- 方法(23067)
- 企(22357)
- 企业(22357)
- 税(21757)
- 数学(20713)
- 数学方法(20542)
- 税收(20308)
- 收(20140)
- 财(16274)
- 农(13103)
- 中国(11009)
- 学(9511)
- 贸(9399)
- 贸易(9398)
- 易(9127)
- 地方(8982)
- 制(8627)
- 务(8521)
- 财务(8505)
- 财务管理(8482)
- 农业(8457)
- 业经(8408)
- 和(7995)
- 企业财务(7990)
- 银(6996)
- 融(6981)
- 机构
- 大学(165206)
- 学院(163911)
- 济(68120)
- 经济(66645)
- 管理(60484)
- 研究(55243)
- 理学(51729)
- 理学院(51128)
- 管理学(50313)
- 管理学院(49997)
- 中国(42484)
- 财(37493)
- 京(34634)
- 科学(34251)
- 所(29441)
- 农(29405)
- 财经(28260)
- 研究所(26373)
- 江(25743)
- 中心(25454)
- 经(25405)
- 业大(24375)
- 农业(23442)
- 北京(22152)
- 经济学(21579)
- 范(21219)
- 师范(21027)
- 财经大学(20598)
- 州(20118)
- 经济学院(19778)
- 基金
- 项目(101635)
- 科学(78176)
- 研究(74834)
- 基金(72321)
- 家(62667)
- 国家(62163)
- 科学基金(51752)
- 社会(45898)
- 社会科(43420)
- 社会科学(43402)
- 省(39268)
- 基金项目(38402)
- 教育(34373)
- 划(33550)
- 自然(32664)
- 编号(32166)
- 自然科(31845)
- 自然科学(31833)
- 自然科学基金(31270)
- 资助(30356)
- 成果(27749)
- 部(23212)
- 重点(22891)
- 发(22004)
- 课题(21311)
- 创(20742)
- 性(20431)
- 科研(19789)
- 项目编号(19705)
- 教育部(19603)
共检索到246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戴丽华
19世纪70至90年代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中国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西方财税理论的深入传播使清政府的决策层了解到印花税是西洋各国通行且收效甚好的税种。于是在积极探索开拓新税源的过程中,清政府非常青睐于以商事凭证为主要课征对象的印花税,并于1903年和1908年进行了两次试办。但两次试办都未能使印花税加以推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税制设置必须以社会政治背景及经济发展程度为参照。
关键词:
印花税 税制 财政 清末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增合
印花税是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重要税种,财政潜力极大。清末鸦片禁政导致鸦片税厘大量缩减,危及清廷和地方财政,清廷被迫决定以实行印花税来抵补鸦片税厘。度支部执掌司农,除了制定印花税则,还以各种方式督催各省举办,不遗余力。在苛捐杂税的背景下,各省督抚甚至朝中言官的立场与清廷不同,或强力批评,或阳奉阴违,形成对峙。印花税最终缺乏成效,原因较为复杂,地方苛捐杂税以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均不可忽视,印花税的遭遇正可窥见这一矛盾的流变。
关键词:
印花税 鸦片税 清末禁烟 中央与地方关系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项定才
印花税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完税方式征服了欧美、走向世界。我国何时引入这一外来税种?传统的说法与新发掘出的史料产生了矛盾。历史文献、档案和文物资料表明:印花税在我国开征日期应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而不是众家所言的1913年(民国二年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饶立新
清末英国版印花税票存在与否,关乎中国印花税票的起源及"红印花"的性质等邮学界顶级史实问题。虽然海峡两岸皆有官史和诸多文章作过考证,但引以为据的多是中译文。考证当事人赫德与金登干来往函电之英文原意可发现,晚清为筹备印花税开征,曾有意向英国定制印花税票,英国华特罗公司为此制作了印花税票草图印样,并由金登干寄至中国,其图案的特点为"空白镂边"。当然,这只是清廷曾在英国定制印花税票的论据之一而非全部。
关键词:
红印花 印花税 印花税史 印花税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龙红飞
晚清的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一个艰难的政治转型的实践过程,历经设总理衙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立宪运动,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以悲剧的形式而宣告失败,清王朝也因此走向终结。毋庸置疑,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因为政治制度有其运动的惯性,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任何一次政治转型能否成功,其基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它的变更要受到历史传统、现实环境、主观意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历史进行仔细梳理,导致晚清政治转型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
关键词:
晚清 政治转型 失败原因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徐为人
印花税的历史沿革表明印花税是以快速获取财政收入为目的、以流转环节的行为税为形式的隐性财富税,现代证券交易印花税理论大都采用以税收调控职能为依据的托宾税为理论基础。然而33年来的各国税收实践和实证分析逐步否定了托宾的理论构想。现在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会在内的主要国际组织已形成了一致的政策结论:交易印花税没有抑制金融市场波动的调控作用,却会阻碍各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今天世界金融市场税制改革大趋势是取消和调降资本市场印花税,增强本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本文提出应以转型经济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借鉴国际印花税制改革的三条经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俭初 杨利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恢复开征证券交易印花税以来,税率已几经调整。印花税率的调整作为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每一次调整都有各种原因。本文着重分析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的各种诱因,说明政府应用税率杠杆调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中得出几点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
证券交易印花税 税率 诱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史永东 蒋贤锋
本文首先从市场波动性、噪声波动性、印花税收入和券商佣金收入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税率调整对市场波动性和噪声波动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税率上调将会提高市场波动性和噪声波动性,税率下调则导致市场波动性和噪声波动性一定程度的下降;税率调整的方向和税收收入变化的方向一致,而对券商佣金收入几乎没有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对中国证券市场交易税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印花税 波动性 噪声交易 效应分析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饶立新 曾耀辉
中国自1988年恢复开征印花税以来已经发行10版11套国家印花税票。从设计、印制、发行、收藏等角度看,国版印花税票日趋完美,其具有的聚财、收藏、宣传、税文化载体和"名片"功能日益得到发挥。但是,国版印花税票也存在相关制度残缺,选题偏离税收,票面设计唯艺术,税之要素不突出,规格、票铭、志号、附联缺乏规范等问题。改进方向是:制定规范;确立"参照邮票体例,显示税票特征"的基本原则;发掘与税收理念、工作、文化相关的选题;改进图案设计,拓宽发行渠道。
关键词:
印花 印花税 印花税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哲
中国早期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化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场巨大变革。从实业教育制度化形成的背景来看,包括了其发展环境、实践基础及文本出台。洋务实业学堂的兴起、实业教育师资配备、实业教育学生规模发展推动了实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的进程,进而实现了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管理机构的规范化、施教机构的规范化。这一时期的实业教育制度取得了教育理念更新、储备大批实业人才的历史成就,同时存在其自身的发展局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实业教育 实业学堂 制度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建福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