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00)
2023(5015)
2022(4112)
2021(4199)
2020(3316)
2019(7772)
2018(7301)
2017(13435)
2016(7193)
2015(8611)
2014(8303)
2013(8444)
2012(7922)
2011(7071)
2010(6920)
2009(6432)
2008(6687)
2007(5475)
2006(4710)
2005(4382)
作者
(18548)
(15536)
(15518)
(15067)
(9791)
(7267)
(6995)
(6065)
(5922)
(5460)
(5460)
(5152)
(5146)
(5034)
(4807)
(4671)
(4669)
(4477)
(4220)
(4198)
(3984)
(3660)
(3598)
(3515)
(3504)
(3487)
(3329)
(3174)
(3151)
(3081)
学科
(32110)
经济(32076)
管理(22415)
(21958)
(18752)
(14922)
企业(14922)
方法(14644)
中国(13922)
数学(13626)
数学方法(13591)
财政(12011)
(9692)
(8847)
贸易(8841)
(8778)
财务(8776)
(8768)
财务管理(8738)
企业财务(8371)
(8359)
(7920)
(7319)
(6161)
(6041)
银行(6041)
(5809)
(5721)
及其(5520)
体制(5431)
机构
大学(104215)
学院(100538)
(53436)
经济(52867)
研究(40262)
管理(35177)
中国(33128)
(32177)
理学(30068)
理学院(29752)
管理学(29524)
管理学院(29336)
(22447)
财经(21930)
科学(20564)
(20256)
(20086)
经济学(19148)
研究所(17881)
经济学院(17309)
中心(16690)
财经大学(16241)
北京(15179)
(13975)
(12891)
(12340)
科学院(12284)
(12243)
师范(12188)
社会(11729)
基金
项目(62896)
科学(50130)
基金(48839)
研究(48022)
(42318)
国家(42019)
科学基金(35470)
社会(33968)
社会科(32350)
社会科学(32345)
基金项目(24627)
教育(21685)
资助(20769)
自然(20009)
(19732)
自然科(19587)
自然科学(19582)
自然科学基金(19273)
(17695)
编号(17288)
中国(17253)
(16423)
国家社会(15884)
成果(15533)
教育部(14638)
重点(14325)
(13688)
人文(13308)
(13244)
社科(13139)
期刊
(56593)
经济(56593)
研究(38901)
(29248)
中国(22616)
学报(14073)
科学(13392)
管理(13319)
财经(12490)
经济研究(11674)
大学(11574)
(10900)
(10862)
学学(10826)
(9858)
金融(9858)
(9502)
教育(9074)
世界(8530)
国际(8043)
农业(7844)
问题(7771)
会计(6854)
(6768)
财政(6768)
技术(6344)
业经(5439)
(5313)
财会(5173)
技术经济(4843)
共检索到163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鸿翔  
清末民初时期西方财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与后来的国民政府时期相比该时期的传播显得薄弱,但其开拓性的价值仍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1912年为时间节点,对清末、民初两个阶段内西方财政思想的传播主体、特点、影响等方面做了大致的勾勒。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梅  
清末预算案是民初政府预估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宣统三年预算案和宣统四年预算案是预估民国元年(1912)收支缺额的基础,是民二预算案编制与修订过程中增加岁入与核减岁出的参照,是实行解款制后确定各省解款数额的标准。清末预算案本身的争议、北京政府经验的匮乏、各类政争交融其间,使民初财政收支预估过程充满"旧案"与"实情"的纠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雅媛  
城市财政的形成是近代城市史、财政史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透过清末民初上海县城的案例,试图解释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分析其收支结构。研究发现,上海县城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在于:首先,清末上海县城在商业活跃、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传统县城基础设施亟待改善,而城市管理制度与经费相对缺失,促使制度需求的出现。其次,地方的公益善举传统与精英势力崛起并广泛参与地方事务,以及官办市政雏形的出现等因素构成了上海县城自身的优势。此外,新政改革为城市财政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清末民初上海县城城市财政由市政机构作为征税主体,财政收入主要有城市捐税与规费收入、公产收入、债务收入等,支出则由公共事务性支出、行政性支出、债务支出等几方面构成。积极有效的财政运作是上海县城自治市政成功的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与评价近代地方财政制度变革提供了新的角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夏国祥  
西方财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几个历史时期,日渐深入。清末,西方财政学的传播基本上仅限于常识层面;北洋政府时期,深入到理论层面;国民政府时期,西方财政学在中国的传播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西方财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首先,瓦格纳强调以财政政策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财政理念对国人的影响特别大;其次,西方财政学的传播服务于近代中国的财政改革运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的财政体制在社会经济的激变中开始了艰难的近代转型。财政体制的转型推动着中国财政思想的近代化演进,西方近代预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当时财政思想近代转型的主要标志。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梁发芾  
我国古代财政本无"预算"一说,传统皇朝财政一直实行秘密财政制度,政府收支数据和支出方向只有皇帝和高级大臣掌握。而国家财政又分为皇室财政和政府财政,即使部分政府高级官员知晓政府财政的收支情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鸥  吴小鸥  
教科书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伴随着新式教育发展,从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民主政治零星思想开始,清末民初教科书通过对现代政法制度的宣扬、对公民自治活动的引导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提倡等维度呈现了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民主政治话语体系,展现了理想化的民主政治图景,并具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民主政治启蒙特点。正是通过小小教科书的大大启蒙,青年学生成为近代民主化力源并把握方向的新兴社会群体,而且教科书以其巨大的社会辐射力,使民主政治由少数知识精英群体关注而成为浸润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思想,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既有观念,塑造着国民新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为辛亥革命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最早由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介绍到我国。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等特点,尤其是他关于和谐教育、培养学生精神生活的思想,说到了教育的本质。近年来我国引进许多西方的教育理论,但大多是技术层面的,缺少对人的价值的完整论述。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应该在我国教育界继续大力学习和推广。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林梦笑  
苏联图书馆学术思想曾于20世纪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造成深远的影响。通过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计量法等方法梳理史料脉络可以发现,苏联图书馆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历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发端期(1925—1949年)、高峰期(1950—1964年)、骤衰期(1965—1981年)、回升期(1982—1991年)和沉寂期(1992至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敦楷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展开,中国近代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西方科学管理浪潮的波及下主动积极吸纳异域管理思想文明成果,推动中国近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当时的企业家在移植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注意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不迷信和拘泥于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制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振东  康晓卿  
已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研究,缺乏对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之前情况的关注。原因主要在于:沿袭学术界传统,忽视针对教劳结合的研究;对教劳结合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误;受研究者立场影响,忽视了部分教劳结合思想传播的形式和途径。后续研究的着重点在于:挖掘教劳结合思想早期传播的历史资料,直面原始文本的具体表述,探究其与中国共产党教劳结合实践的关系;重新审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教劳结合思想的传播,同时注意研究其他身份者对教劳结合思想传播的贡献;分析各种早期教劳结合运动和实践模式,甄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成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俞建国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正在形成中的西方金融资本利用清政府的财政危机,通过大规模对华政治借款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赔款和庚子赔款造成的。人们每每提到中国近代史上这两笔最大的赔款都莫不为之痛惜,并且一致认为,这两笔赔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集中在赔款的数目上,数目大,影响自然就大。至于它们究竟如何作用于中国社会的经济机制,却往往关心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蔡亮  
阳明思想的域外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明清之际,在"东学西渐"的洪流之中,包括阳明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传入欧洲,并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欧洲启蒙运动者的精神世界。通过梳理五百多年的传播历史,可以发现阳明思想在欧美的传播呈现出传播历程的阶段性和传播路径的交织性两大显著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若冰  
本文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推导出平民与立宪派参与革命条件的基础上,证明后者的参与门槛较高。在经验实证部分,本文首先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财政压力下新政对民变的影响,发现财政盈余对以平民为主的民变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在选取备用变量与处理内生性的情况下仍具有稳健性;其次,本文讨论了立宪派在预备立宪时期的活动,发现在1910年之后,立宪派显著增加了政治方面的诉求;最后,本文还考察了不同阶层的参与对辛亥革命胜利的贡献,发现民变数量、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活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清末新政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财政面临崩溃之时实施新政,引发了底层民众的抗争;二是清政府在实施地方自治的同时加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志伟  洪钢  
清末的预备立宪活动,曾被学界判断为一场骗局和闹剧。但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从立宪的核心问题——财政状况着眼,可见这场运动有着深刻的财政动因。预备立宪是晚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商民的共同追求。这场运动失败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而不是一场闹剧破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