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61)
2023(16555)
2022(14257)
2021(13295)
2020(11439)
2019(26016)
2018(25918)
2017(50114)
2016(27560)
2015(31075)
2014(31011)
2013(30719)
2012(28236)
2011(25017)
2010(25325)
2009(23980)
2008(23974)
2007(21464)
2006(19215)
2005(17591)
作者
(78396)
(65016)
(64711)
(61525)
(41870)
(31108)
(29448)
(25194)
(24661)
(23570)
(22288)
(21971)
(20955)
(20753)
(20036)
(19715)
(19292)
(19276)
(18720)
(18696)
(16200)
(16005)
(15638)
(14968)
(14692)
(14617)
(14430)
(14307)
(12989)
(12850)
学科
(111056)
经济(110876)
(105705)
管理(98467)
(95724)
企业(95724)
方法(48134)
(39574)
数学(37908)
数学方法(37482)
(34386)
业经(34334)
(28691)
财务(28617)
财务管理(28577)
(27513)
中国(27312)
企业财务(27180)
农业(23811)
地方(21852)
技术(21470)
理论(21280)
(20791)
(20564)
(19914)
(19256)
(18311)
贸易(18299)
(18179)
(17739)
机构
学院(392369)
大学(391449)
管理(159262)
(155199)
经济(151711)
理学(136276)
理学院(134833)
管理学(132877)
管理学院(132143)
研究(124254)
中国(97845)
(83934)
(78563)
科学(74574)
(61922)
(61779)
财经(61296)
(60890)
中心(57561)
业大(55991)
(55447)
研究所(55099)
北京(53019)
(49772)
师范(49346)
(48856)
农业(48156)
经济学(45222)
财经大学(45192)
(45134)
基金
项目(255866)
科学(202084)
研究(191686)
基金(185591)
(159121)
国家(157679)
科学基金(137541)
社会(120399)
社会科(113887)
社会科学(113859)
(100186)
基金项目(98958)
自然(88936)
教育(87667)
自然科(86859)
自然科学(86840)
自然科学基金(85328)
(82912)
编号(79425)
资助(75934)
成果(65221)
(56705)
重点(56123)
(54682)
课题(53896)
(53431)
创新(50415)
(50236)
项目编号(49427)
教育部(49089)
期刊
(181014)
经济(181014)
研究(119621)
中国(77804)
(65951)
管理(63323)
(57528)
学报(56557)
科学(53164)
教育(44050)
大学(44041)
学学(41111)
农业(39284)
(37367)
金融(37367)
技术(35118)
业经(31067)
财经(30622)
经济研究(26513)
(26111)
问题(23673)
(22213)
图书(20539)
技术经济(20101)
财会(20001)
现代(19420)
理论(19153)
会计(18411)
(18152)
科技(17882)
共检索到595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海涛  
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为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钢铁企业。清末民初,两家企业呈现出一成一败的迥异命运。就先天发展条件而言,两家企业各具优势,也各有不足,并不必然决定此后的命运。抛开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管理因素不论,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命运各异,应从更宏阔的国家层面考察。由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政府无法持续有效提供钢铁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各项扶植政策,使汉冶萍不得不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然清末民初中国国内钢铁市场的有效需求十分有限,汉冶萍不得不转而依靠日本市场,最终沦为日本钢铁产业的附庸。相比之下,日本政府自始至终大力扶植八幡制铁所,推动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加之日本工业化迅猛发展,为八幡制铁所的发展提供了充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龙生  
汉冶萍公司在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签订扩充工程借款合同后,开始了厂矿的扩建与新机器的购买。经过在国际市场的招投标,选择了德国与英国企业的产品,但是由于受到一战的影响,货物无法按时运输到厂。亟需机器的汉冶萍公司通过自身的海外分设机构、中国官方的外交机构以及日本的政府和企业,与英国政府进行协商沟通。事件的发生和演进的过程,显示了汉冶萍公司的利益网络和沟通渠道,而公司希望依靠与日本之间的特殊关系来同英国进行协商,虽是当时公司的一种策略,却也在客观上加深了公司对于日本的依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龙生  
汉冶萍公司在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签订扩充工程借款合同后,开始了厂矿的扩建与新机器的购买。经过在国际市场的招投标,选择了德国与英国企业的产品,但是由于受到一战的影响,货物无法按时运输到厂。亟需机器的汉冶萍公司通过自身的海外分设机构、中国官方的外交机构以及日本的政府和企业,与英国政府进行协商沟通。事件的发生和演进的过程,显示了汉冶萍公司的利益网络和沟通渠道,而公司希望依靠与日本之间的特殊关系来同英国进行协商,虽是当时公司的一种策略,却也在客观上加深了公司对于日本的依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忠鑫  
作为地域性的小型商帮,古田商帮主要经营粮食、红粬、茶叶等乡土产品,在福州甚至国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之上,古田商帮兴修福州古田会馆,历时十余年,至今保存完整。古田会馆留存的三通碑刻,是研究近代闽江流域商业发展的重要史料。根据历年经费支出细目,我们可以归纳出会馆建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又由于会馆的募资主要采取抽厘的方式,则可以从年度捐输金额大致推测出古田商帮各行业在清末民初的经营态势,从中可以窥见古田商帮与福州城市商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但是,捐输额度的多寡,也会受到会馆建设进程的影响,不可简单地将其作为商业经营态势的反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清末公有企业改革模式有二 :“上海模式”和“武汉模式”。前者是不改变产权关系而通过市场化经营实现企业的革新 ,后者是通过公司化改造实现企业产权的重新安排或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这场改革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其改革的成败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莲霞  
作为清末新政主要内容之一的《北洋官报》,不仅在官报的创办上具有样板的功能,其发行方式也被晚清其他百种官报模仿,不仅传统官报发行之大清邮局、民信局、驿递等邮递途径被广泛运用于官报发行中,而且形成了"派销"与"代销"为主,辅之以函购等发行方式。本文从《北洋官报》之派购对象、派销份数、添购及报费之欠解等角度,考察《北洋官报》的派销发行,以期分析清末官报的停刊与其主要发行方式——派销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孟宇  
本文以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冶铁业为中心,结合现代产业理论,突出冶铁业发展的过程性,总结生产模式转型的特点,分析生产模式转型对国家治理形态变迁的影响。古代中国冶铁业选择了生铁冶铸的技术路径,在成熟发达的生铁冶铸技术基础上,于东汉晚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以锻造制钢为主的生产模式。这一转型在中央政策、冶铁生产组织和基层个体与社会共同体行为三个层面引起国家治理形态分散化、地方化变迁。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肖鹏  
文章以"参考馆"和"参考图书馆"两个概念的误读为切入点,首先重新论述清末民初图书馆与博物馆事业的交叉勾连和它们共生共长的关系,进而议论清末最后十年公共文化机构发展的时代特征。勾连这些细节和其时的社会政策与思潮,文章进一步陈说了中西公共文化机构的构建路径:我国先有"开民智"之思路,然后有近代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由上而下"的模式;而英美是先有公共文化机构的雏形和文化基础,然后再有职能扩展的"由下而上"的模式。以这两者的对比为基础,进而探讨了当代语境中"公共文化的构建"和"公共文化机构的联合协作"两个命题。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莹  杨洋  
包工制是中国近代工业化中一种重要的劳动组织和生产方式。它来源于西方工厂制,与中国本土的"把头制"融合在一起,形成"把头包工制"的生产方式。汉冶萍公司主要生产组织方式即为把头包工制,采用工头制的管理方式,因其对公司管理的简便易行而得以长期存在。它与晚清民国时期社会的宗族、士绅、商会、帮会等社会组织融合在一起,并植入了这些组织的管理方式,在汉冶萍公司的劳动管理中发挥了特定作用。20世纪20年代汉冶萍公司包工制曾一度废除,产生了合作制和领工制的新的管理方式,其本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一场新质与旧质之间的冲突和较量。它既是近代工人运动的一部分,也是公司用工管理制度变革的探索和尝试,其变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旧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新旧转型的艰难与曲折。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郑春汛  
清末民初(1862-1937)是专科目录发展史上的高峰期,数量和质量远超其他目录类型。本文通过对国内相关资料排查,搜集到清末民初334专科目录并制作年表,厘清了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规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智  宋美云  
清末民初的工商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强大起来。特别是他们在思想意识方面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最为突出者就是群体认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走向联合,其标志就是以业缘为特征的商人组织——商会的产生和发展。商会在社会和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作为社会调节的中介组织的作用,沟通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社会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成为推动当时社会进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葛孝亿  
清末虽然创办了诸多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新式教育机构,并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但实业教育思潮并没有破除"本末之辩",亦未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心理以促进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反,实业学堂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实业教育在"名"与"实"之间存在差距。清末实业学堂的名实之辩,实则蕴含了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美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向外学习样态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域从物质、制度延伸到思想,方式由在国内被动接受到走出国门汲取,渠道从"西洋"转向"东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时,日本借用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由此创造出许多新的思想学术术语,由"国民"衍生而来的"民族""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即是如此。中国人在消化吸收这些术语和思想后,又将它们"反借"回来并尝试与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刁晏斌  刘兴忠  
林纾的文言翻译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文言译本中堪称典范,林译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是崇古而又趋今,具有一定的杂糅性,"异质文言"与"欧化文言"的特质明显。对林译语言面貌及特点的归纳总结可以有助于我们借斑窥豹,促进此期整个文言译本认知体系的建构;抓住其过渡性特征,可以寻找、明确它与现代汉语的关联及一致之处,及其对后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林译为代表的清末民初文言译本语言研究具有重大的汉语史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着眼于文言史,作为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节点上的代表性语言形式,反映了传统文言最新的发展变化状态及样貌,是完整汉语文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现代汉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由典型文言到现代白话的重要通道或桥梁,同时也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书面语)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维波  韦峰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八景"是基于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等景观资源梳理,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关系的城市地标与游憩系统,以表达特定时代的理想景观秩序与现实游赏需求。通过梳理郑州地方志所载的八景文献,运用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清中至清末150年间郑州八景空间分布、类型特征、核心景观的变迁以及具体游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清中郑州八景是州域范围内的景观秩序构建,清末郑州八景则与之互补,是州城范围内的景观资源筛选;两者的相互配合形成了结构清晰、功能完整的城市游赏体系;八景的变化体现了郑州近代城市化前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