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86)
- 2023(10968)
- 2022(9413)
- 2021(8965)
- 2020(7726)
- 2019(18239)
- 2018(17748)
- 2017(33973)
- 2016(18421)
- 2015(21343)
- 2014(21105)
- 2013(21157)
- 2012(19953)
- 2011(18162)
- 2010(18091)
- 2009(16707)
- 2008(16705)
- 2007(14829)
- 2006(12859)
- 2005(11505)
- 学科
- 济(79824)
- 经济(79745)
- 业(45558)
- 管理(45521)
- 方法(36581)
- 企(34468)
- 企业(34468)
- 数学(33008)
- 数学方法(32729)
- 中国(23388)
- 农(23200)
- 财(17961)
- 贸(17345)
- 贸易(17336)
- 易(16889)
- 地方(15813)
- 学(15736)
- 农业(15339)
- 业经(15258)
- 制(14204)
- 银(11904)
- 银行(11866)
- 环境(11773)
- 和(11567)
- 融(11566)
- 金融(11563)
- 行(11400)
- 理论(10076)
- 务(10061)
- 财务(10041)
- 机构
- 大学(270912)
- 学院(266193)
- 济(116912)
- 经济(114701)
- 管理(98708)
- 研究(98107)
- 理学(85027)
- 理学院(83946)
- 管理学(82636)
- 管理学院(82113)
- 中国(73689)
- 科学(59003)
- 京(58495)
- 财(51094)
- 所(50146)
- 农(48112)
- 研究所(45942)
- 中心(44447)
- 财经(41257)
- 业大(40241)
- 江(38951)
- 农业(38184)
- 经(37624)
- 经济学(37365)
- 北京(37208)
- 范(36764)
- 师范(36440)
- 院(34625)
- 经济学院(33811)
- 财经大学(30655)
- 基金
- 项目(177620)
- 科学(139393)
- 基金(129997)
- 研究(129657)
- 家(114757)
- 国家(113515)
- 科学基金(95355)
- 社会(83258)
- 社会科(78856)
- 社会科学(78830)
- 基金项目(68776)
- 省(66921)
- 自然(60370)
- 教育(59451)
- 自然科(58928)
- 自然科学(58908)
- 自然科学基金(57921)
- 划(57692)
- 资助(53346)
- 编号(51362)
- 成果(42735)
- 部(40949)
- 重点(40542)
- 发(39057)
- 创(36469)
- 课题(35795)
- 国家社会(35343)
- 教育部(34955)
- 科研(34204)
- 创新(34162)
- 期刊
- 济(126108)
- 经济(126108)
- 研究(80775)
- 中国(51929)
- 学报(43646)
- 农(43440)
- 科学(40328)
- 财(39105)
- 管理(33260)
- 大学(32576)
- 学学(30350)
- 农业(29824)
- 教育(27673)
- 融(22771)
- 金融(22771)
- 技术(21469)
- 经济研究(20900)
- 财经(20456)
- 业经(18387)
- 经(17771)
- 业(17636)
- 问题(17595)
- 贸(16159)
- 世界(15143)
- 国际(14137)
- 图书(13352)
- 版(13307)
- 技术经济(13265)
- 资源(13116)
- 统计(12029)
共检索到397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钱进 胡雪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当时的亚洲头号强国,日本的绘画和美育也迅速发展。此后,中国不断有年轻画家东渡日本求学西画和新式美育思想。文章结合时代背景,主要从日本绘画发展情况、国内对留学的政策、日本文化战略、经济和文化背景等几方面对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画家去日本留学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洋画 留日 选择因素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涛
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中国银行业近代化因素的分析,肯定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进步作用,从中得出一些对当前金融体制改革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近代银行 民族工商业 近代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江国华 韩玉亭
清末民初法科留学潮大致历经了晚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历经了从"西洋不如东洋"到"西洋东洋并举"再到"西洋胜过东洋"的演进。法科留学生或筹建法政学堂,或借鉴西学建构中国的法学体系,或著书办报弘扬法治思想,或参与立宪修律活动引领法制潮流,或主持警政狱政改革推动法制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制建设近代化过程。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法科留学生 法制近代化 留学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淑华 陈遇春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办厂,新的生产方式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建立与新式商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兴起。兴办实业学校、实业教育的思潮涌起,职业教育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演变。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转型以移植为主要特征,转型速度缓慢。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职业教育 实业学堂 转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川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清末民初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既没有选择欧洲双轨学制类型,也没有移植美国单轨学制类型,而是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和开明大臣主持下,构建了一种"中间制"学制体系。即基础教育选择强调德行修养、人格养成的单轨制,高等专业教育力主学术一体、中体西用的双轨制。单轨制强调树德与做人,双轨制偏重功利与实用。中间制学制体系的形成有三个节点:一是壬寅癸卯学制从单轨到三轨的聚变,二是壬子癸丑学制对普通教育"文实"分科、体用合一的争论,三是壬戌学制引进吸收西方教育经验后的模仿、改良与本土化。中国学制形成的路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温锐 陈涛
已有的中国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研究,大都将清末民初赣闽边(即原中央苏区)传统农村社会定义为:地权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富;地租比率奇高;土地租佃制是最残酷的"封建剥削",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然而,研读毛泽东《寻乌调查》及赣闽边相关史料,毛泽东视之为清末民初该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寻乌农村则是:土地占有并非高度集中而处于动态流转之中;地租率明显低于普遍认定的比率且为租佃博弈的双赢选择;土地租佃制是为当时配置农村生产要素的择优机制;总体呈现的是地权、租佃制与市场的结合及其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向富动力,驱动着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前行与悄然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
传统农村社会 地权 租佃 市场 向富动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申跃 孟芊
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留学选择的角度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由学校教育、社会声望、地区特点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大学吸引力四因子模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潘昆峰 蒋承
随着我国出国留学热潮的涌现,留学选择问题成为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但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远未被充分揭示。通过2012年北京高校学生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方法,研究了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学校特征、学业参与与表现、个体价值观念对留学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就读院校层次越高、学业表现越好的学生,出国留学的可能性越大。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对留学选择的影响显著。对我国政府和社会评价越低的大学生群体,出国留学的概率越高;党员群体、无宗教信仰群体,留学概率较低。
关键词:
留学选择 推拉理论 家庭背景 价值观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曲如晓 江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分布差异明显。采用2002-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来华留学生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度、师生比、生均教育经费以及人均GDP对来华留学生区域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高等教育机构数、地区总人口、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而言,其对外开放度、师生比和人均GDP对来华留学生数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区域选择 固定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国壮
《中国省别全志》及《领事报告资料》是两份较为翔实地记述清末民初中国砂糖业实地情况的日本调查资料,它们不仅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砂糖业的发展状况,而且也从日本经济拓殖的角度审视了中国砂糖业的艰难转型。从这两份史料来看,这一时期中国砂糖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从甘蔗种植区到砂糖经济区;各蔗糖经济区的手工制糖技术水平大体一致,且达到一定的高度;手工工场性质的制糖组织普通存在,在手工制糖业中形成了以雇佣关系为主的生产关系;外糖的输入结构发生变化,并具有压倒性优势。
关键词:
调查资料 清末民初 中国砂糖业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星星 殷棋洙 吕林海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低龄学生留学在韩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开始关注并重视中国,同时,越来越多的韩国家长也选择把低龄孩子送到中国留学。中韩建交已逾20年,研究韩国低龄学生留学中国的历史、概况及促动因素,对于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中韩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和韩国两方面出发,多角度地分析了韩国低龄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促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邱化宾
<正>近代以来,中国画艺术一度陷入“衰败论”的悲观氛围中,彼时美术界受救亡图存思潮影响,涌现出一批志在革新的艺术家,其中又以提出“改良论”的徐悲鸿为知名代表。纵观徐悲鸿中国画创作视域下的言论行为,基本都是围绕“国画改良”这一目标展开的,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及山水题材作品,充分阐释了“博采西方绘画所长”的理念,但又不盲目崇洋、全盘从之,同时呼吁对传统中国画优秀之处坚守、冠绝之处继承,由此奠定了“以西润中”的改良思想基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祝安顺
清末民初近代教育急剧转型,学制中如何处置"中学",尤其是使用了六百多年的科举指定教材《四书》成为时代难题。晚清新政在《壬寅癸卯学制》中以课程形式对《四书》做出了较为完整的大众化教育制度设计:目标化、分科化、课时化、序列化、数量化、适切化,并配以相对规范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初步完成了传统教育内容的近代课程化。但清末民初国内外形势逼仄,"新旧""中西""古今"之学短期内无法调适,在阻止民间对《四书》课程新解读之后,晚清政府也不得不对此种制度设计加以修订、调整,终在1911—1912年政体变更之际,晚清和民国接续将废止中小学读经坐实,即使尊孔读经在1914—1915年得以短暂恢复,不久即被从学制中再次删除。此后,《四书》课程化以经传选读的形式在近现代中小学教材中持续呈现。晚清民初《四书》课程化结局是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造成的,然而其在教育变革中的课时竞夺失利是核心因素,评价虚置和课程创新不足则又加重了这一结果,但《四书》课程化的后续发展并未停止,仍然在不断的调适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