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93)
2023(7453)
2022(5391)
2021(5018)
2020(3559)
2019(8104)
2018(8224)
2017(13604)
2016(8597)
2015(9750)
2014(10245)
2013(9021)
2012(8102)
2011(7561)
2010(7984)
2009(7160)
2008(6927)
2007(6628)
2006(6202)
2005(5526)
作者
(22175)
(18537)
(18310)
(17761)
(11562)
(8726)
(8490)
(7441)
(7015)
(6679)
(6248)
(6243)
(5879)
(5849)
(5783)
(5609)
(5607)
(5349)
(5314)
(5196)
(5010)
(4588)
(4433)
(4379)
(4336)
(4207)
(4117)
(4100)
(3831)
(3730)
学科
(28928)
经济(28895)
(25455)
(19161)
教育(19078)
中国(17681)
农业(17268)
管理(13212)
业经(12396)
(10661)
发展(10051)
(9929)
(9084)
企业(9084)
地方(8627)
理论(7871)
农业经济(7691)
(7592)
(7359)
教学(6568)
(6366)
方法(6186)
(5621)
农村(5602)
(5550)
收入(5407)
(5284)
建设(5058)
数学(5006)
数学方法(4925)
机构
大学(115156)
学院(114525)
研究(44026)
(38804)
经济(37566)
管理(34136)
理学(28740)
教育(28476)
理学院(28298)
管理学(27570)
(27441)
管理学院(27328)
师范(27314)
中国(27140)
(25880)
科学(25235)
(23309)
师范大学(22210)
(21387)
(20175)
研究所(19385)
中心(19122)
(17752)
北京(16901)
农业(16671)
业大(16068)
技术(15943)
职业(15765)
(15733)
(15448)
基金
项目(71348)
研究(62507)
科学(57484)
基金(47121)
(39603)
国家(39011)
社会(38603)
社会科(35842)
社会科学(35835)
教育(35715)
科学基金(32503)
(30659)
编号(29440)
成果(26850)
(26500)
基金项目(23967)
课题(23612)
(20315)
(18366)
规划(17603)
重点(17549)
资助(17105)
(17093)
(16802)
自然(16486)
自然科(16081)
自然科学(16079)
项目编号(15898)
自然科学基金(15765)
发展(15649)
期刊
(53345)
经济(53345)
教育(47986)
研究(45115)
中国(36412)
(29762)
农业(19318)
学报(16610)
科学(15763)
大学(14723)
技术(13143)
业经(12865)
(12321)
学学(12250)
职业(12085)
(10871)
金融(10871)
管理(10611)
农业经济(8774)
农村(8362)
(8362)
技术教育(7922)
职业技术(7922)
职业技术教育(7922)
问题(7237)
(7126)
(7021)
(6832)
经济研究(6820)
(6664)
共检索到188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停废使现代教育制度在乡村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乡村教育矛盾的不断激化,教育冲突日益激烈。毁学是一种群体性破坏新式教育的暴力行为。清末十年间,毁学事件在各地乡村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对刚刚起步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产生很大影响。几十年中,新、旧教育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教育,是导致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胡金平  
清末新政的推行意味着新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移植,然而也引发了毁学暴力风潮。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固然多因经济利益受损而起,但作为舶来品的新学堂疏离于中国本土社会、难以获得中国基层社会民众的认可,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原因。移植而来的教育制度缺乏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关联,而只是作为"陌生的他者"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从清末毁学事件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新教育制度的引入,都需要契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新教育一方面应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亦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否则不仅会遭遇有声或无声的抵抗,而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邬志辉  
在城镇化背景下,出现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学校大量撤并的趋势,学术界也出现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让乡村学校全部进城、消灭农村教育的过程"的声音。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乡村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对此三问,本文从逆城市化潮流、新型工业革命、中华文化复兴、维护粮食安全的高度提出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反思了乡村教育城化论观点,倡导"积极过程主义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观,并进行了乡村教育现代化试验。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郝锦花  田正平  
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员的收入是极其微薄的,与城市教员相比有较大悬殊,甚至不及城市工人之平均工资和乡村私塾先生的实际收入。可以说,清末民初乡村小学教员待遇之菲薄,乡村新式教育事业之举步唯艰,是历届政府普遍漠视乡村教育的必然结果。以史为鉴,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乡村教育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光绪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我国作为一个具有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民国时期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作为当时的乡村建设“三杰”,其对乡村现代化的早期追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本文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为主要的问题意识来源,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以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脉络的梳理、分析及比较,归纳概括早期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独特性,从主体自治、外源内生、产业融合、人才建设和注重调查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早期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梁宏志  孙小兵  
清末,上海爆发了一场由橡胶股票投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大量钱庄和商铺卷入其中,破产无数。危机迅速扩大并蔓延至全国。导致金融风潮的因素有多种:外国势力的操纵,清末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成熟、投机猖獗,清政府在处理橡胶风潮过程中的昏庸政策,以及清政府内部官员之间的派系斗争等。金融风潮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该风潮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虞和平  
清末以后城市同乡组织形态的现代化——以宁波旅沪同乡组织为中心虞和平自明代出现以会馆(后来亦有称公所的)为形式的城市同乡组织之后,到清代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传统的城市同乡组织保持几百年不变,直到清末民初,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移民数量的增...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守英  
作为在一个历史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为第一个百年画句号做战略部署,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做前瞻谋划。贯穿两个百年的核心是实现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无疑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头。十九大报告关于农村的部分由三部分构成,加起来就是对未来乡村发展的目标、策略与方向的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秀芳  刘建军  张素荣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方面有机联系的整合过程,农业、乡村和农民是现代化演化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乡村文化发展的支撑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中国不能重走西方以物质消耗为主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对中国的现代化而言,意义深远。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相对滞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献  李瑾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可为各地合理规划乡村治理现代化分类推进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以及公共环境治理现代化5个评估维度,36个具体指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以21个典型村庄为例进行了评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2个典型村庄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其余均处于发展阶段。分指标看,环境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处于较高水平,而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与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当;分村庄类型看,城郊融合类与特色保护类村庄治理短板在于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集聚提升类与拆迁撤并类村庄短板在于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各地未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文素  龚浩  
通过对财政现代化定义的辨析和对中国财政历史的梳理,本文对我国传统财政向现代财政的转型标志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财政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财政的控制权由专制君权向民权的转移。清朝末年,我国开启了财政现代化进程,从传统时期附着于神权的君权对财政的完全控制,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意基础和代表民权的中央资政院、地方咨议局对财政的控制。因此,财政现代化的标志,不是财政体制的变化,也不是预算制度本身的出现,而是关系到国家治理模式根本性变化的财政控制权的改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霞  邹进文  
清朝末年政治结构开始近代转型,中国几千年来国家政权止于县的状况发生改变,国家权力轨道向乡村铺设,公权力延伸到县以下。事权与财权是密不可分的,公共权力的下移必然要求财权的下移,随着乡村治理的近代转型,清末乡镇财政也开始了近代性变迁。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清末乃至中国近代乡镇财政的转型不仅没有稳固基层政权,反而动摇了政府的统治根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华灵  
绅士权威有两个来源,其知识来源是:知识正当化使绅士成为文化权威,知识等级化使绅士成为政治权威,知识公共化使绅士成为道德权威。其社会来源是,由于古代绅士跟州县官在知识视野上具有交集视域,跟乡村平民在社会视野上具有交集视域,并且州县官与乡村平民在知识视野与社会视野上存着着双重空集视域,所以绅士是州县官与平民之间的中介,而这为绅士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奠定了社会基础。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古代绅士逐步逐代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绅士权威的知识来源与社会来源都解体了,于是绅士权威也崩塌了。而绅士权威在
[期刊] 求索  [作者] 贺雪峰  
从乡村社会内部来看,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分化,不同地区的农村差异很大。大体可以将中国农村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农村人口流出、留在村庄农民仍然从事传统农业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另一种是农村人口流入、村庄工业化程度很高,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当前中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管理体制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仍在进行中。只有形成与当下中国农村相匹配的乡村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可行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