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78)
2023(2396)
2022(2096)
2021(1986)
2020(1796)
2019(4219)
2018(4049)
2017(7509)
2016(3821)
2015(4081)
2014(3811)
2013(3854)
2012(3574)
2011(3285)
2010(3341)
2009(3089)
2008(3058)
2007(2654)
2006(2516)
2005(2454)
作者
(10319)
(8554)
(8293)
(8111)
(5511)
(4128)
(3836)
(3308)
(3137)
(3124)
(2942)
(2895)
(2882)
(2738)
(2699)
(2670)
(2556)
(2534)
(2441)
(2359)
(2165)
(2127)
(2077)
(1981)
(1939)
(1858)
(1858)
(1843)
(1809)
(1671)
学科
(15299)
经济(15282)
管理(7724)
(6762)
(5632)
企业(5632)
方法(4652)
中国(4468)
地方(4451)
数学(3879)
(3868)
数学方法(3718)
(3456)
关系(3249)
(2930)
理论(2914)
业经(2841)
(2603)
贸易(2599)
(2571)
经济关系(2566)
教学(2513)
(2491)
对外(2482)
地方经济(2405)
外经(2305)
对外经济(2289)
教育(2267)
农业(2226)
(2159)
机构
大学(49124)
学院(47020)
研究(19267)
(17988)
经济(17544)
管理(15805)
中国(14283)
理学(13133)
理学院(12909)
管理学(12478)
管理学院(12357)
科学(11639)
(11435)
(9900)
研究所(8939)
(8783)
(8434)
中心(8307)
(8177)
师范(8103)
(8083)
北京(7302)
(7066)
师范大学(6814)
(6592)
业大(6430)
财经(6326)
农业(6205)
(5869)
教育(5743)
基金
项目(30533)
科学(23493)
研究(22701)
基金(21431)
(19063)
国家(18890)
科学基金(15664)
社会(13820)
社会科(13057)
社会科学(13051)
(11591)
教育(10793)
基金项目(10720)
(10053)
自然(9796)
自然科(9594)
自然科学(9591)
编号(9413)
自然科学基金(9386)
资助(8802)
成果(8581)
重点(7312)
课题(6963)
(6485)
(6479)
(6283)
(6063)
大学(6023)
项目编号(5949)
(5817)
期刊
(21835)
经济(21835)
研究(16238)
中国(14498)
教育(9555)
学报(8834)
(7433)
管理(7296)
(7252)
科学(7193)
大学(6723)
学学(5797)
图书(5695)
技术(4926)
农业(4700)
书馆(4694)
图书馆(4694)
(4614)
金融(4614)
经济研究(3870)
(3240)
财经(3203)
(2994)
(2851)
业经(2808)
(2651)
论坛(2651)
(2648)
国际(2631)
问题(2552)
共检索到84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在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中入塾读书,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走出学堂,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塾生活悄然变化的亲身经历,对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在世人心目中地位沉沦的切身感受,对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之初新旧杂糅、中西并陈现状的独特体验,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教育大变革,深深地牵动着每个读书人的切身利益,对绝大多数普通读书人而言,对待这场变革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的利害得失所制约的。这段历史留给后人回味的,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有王朝没落前的种种自救举措,更有千百万士子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梦雨  
知足者常乐,知恩者图报。在风雨激荡的世纪交替中,一个感恩的生命诞生了——“裴熠策划”呱呱坠地,在嘹亮的哭声中,溢满了对新生命的赞美之情和直挂风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阅读《竺可桢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在竺可桢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他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更是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亟待认真发掘、充分利用的宝贵的本土资源。这些基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情操,折射的是现代大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她的主持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正在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田正平  裴子卫  
朱自清短暂的一生有28年在讲坛上度过,其中,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担任教授、系主任整整23年。他对大学教授的职业心怀敬畏和神圣,刻苦勤奋,抓住一切机会充实、提高自己。他教了几十年书,对每一堂课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反省,虚心向学生、同行学习,努力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他严格律己、坦白诚挚,待人宽厚、亲切,谦逊而不失原则,在贫困与疾病的考验中彰显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师、更是一位品格高洁的人师。《朱自清全集·日记》是大学教授朱自清一生自我修为的忠实纪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钱雪亚  
This paper discuss on errors disappearing in some empirical researches,such as defining error of index concept,mistiness of index calculating,etc.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govemmental statistical departments as well as researchers.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关读书、修身和治家的言论与实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即不把读书求学仅仅看作是与个人荣辱得失有关的事情,既当志存高远,又应脚踏实地、修身务本。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是:愿家族世代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暴发之家;愿子孙个个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礼义之旗帜,不愿他们做大官、发大财;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骄怠者败。所有这些,在《曾国藩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一部近80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1910年至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所思所想。胡适认为,"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而"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教育救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在归国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胡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万宇  
要领会编辑、出版活动对于读者乃至社会的多层面意义,从“阅读”人手无疑是最佳的途径之一。阅读,对于读者而言,是信息与观念的接受过程,对于整个出版产业而言,则是重要的消费环节及信息反馈,对于社会而言,正是这些接受或是拒绝出版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兵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职能的书院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于是仿照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改革书院成为社会共识。然而,书院改革的进程及其实际效果都受制于科举制度的改革。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不但加快了书院改革的进程,而且推动了始于1901年的书院改革的最终完成,从而使作为制度层面存在的书院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玉伟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他潜心于读书治学,借史学以经世,所著《清史探微》一书奠定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就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虽非其本意,但他最终选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堪称“联大舵手”。西南联大时期郑天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反映了他潜心育人,为学校发展而克己奉公,从中亦可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不屈精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陈胜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传统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十年,废止科举取士制度,颁布实施近代学制,创办大量新式学堂,震撼着千百万旧教育体制下穷年累月孜孜以求的士人心灵。作为一名深受科举制度之惠的传统士人,面对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革,恽毓鼎的认知和行动,一方面明显地受到个人成长、文化传承所给予的深刻影响,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崩溃感到痛心、无奈和愤懑;另一方面,家族和个人切身利益,又促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跻身于这场变革之中。他的言论和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和悖论,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复杂面相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剧变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对的一种文化困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隽  
田正平所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聚焦于现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解清民之际日记资料的教育学视角,为反思现代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打开了新视窗。尤其是对刘大鹏面对教育变革时的心理及应对情绪的分析、将胡适视为为国族寻求出路的精英与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竺可桢作为一代大学领袖高尚品格与精神向度的展现,都显明作者把握住了作为社会分层和个体学养形成中具有枢纽性意义的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从后设视角来看,在处理日记这类特殊史料时,应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意识,参证各类材料,才能呈现新问题;而对个案的考察也应摒弃过于主观的思维旧习,还原个体存在的历史语境,客观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对清民之际知识精英们的省思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的还原层面,还需继续追问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其思想的职守及特殊的历史情境对于这一思想完形的造就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颖  
农业教育是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晚清农务学堂是农业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农务学堂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开设课程等方面,分析晚清新式农务学堂在中国近代农业教育方面的意义与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葛孝亿  
清末虽然创办了诸多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新式教育机构,并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但实业教育思潮并没有破除"本末之辩",亦未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心理以促进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反,实业学堂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实业教育在"名"与"实"之间存在差距。清末实业学堂的名实之辩,实则蕴含了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