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72)
- 2023(8323)
- 2022(7118)
- 2021(6525)
- 2020(5232)
- 2019(12016)
- 2018(11976)
- 2017(22518)
- 2016(12345)
- 2015(13954)
- 2014(14055)
- 2013(14036)
- 2012(13363)
- 2011(12223)
- 2010(12529)
- 2009(11575)
- 2008(11484)
- 2007(10482)
- 2006(9905)
- 2005(9522)
- 学科
- 济(53425)
- 经济(53361)
- 管理(31799)
- 业(31085)
- 企(23169)
- 企业(23169)
- 地方(21264)
- 中国(19359)
- 农(17546)
- 银(17334)
- 银行(17324)
- 行(16381)
- 制(15631)
- 业经(13759)
- 方法(13409)
- 融(12935)
- 金融(12933)
- 农业(12001)
- 地方经济(11011)
- 数学(10977)
- 数学方法(10828)
- 发(10450)
- 财(9933)
- 度(9928)
- 制度(9927)
- 学(9843)
- 贸(9603)
- 贸易(9586)
- 易(9138)
- 业务(9023)
- 机构
- 学院(169682)
- 大学(167282)
- 济(67372)
- 经济(65563)
- 研究(63128)
- 管理(60210)
- 中国(54426)
- 理学(48618)
- 理学院(47938)
- 管理学(47210)
- 管理学院(46871)
- 京(38171)
- 科学(37381)
- 财(33621)
- 所(32116)
- 中心(30612)
- 江(30583)
- 农(30156)
- 研究所(28427)
- 范(26376)
- 师范(26144)
- 州(25347)
- 北京(25022)
- 财经(24588)
- 农业(23197)
- 省(22908)
- 院(22891)
- 银(22843)
- 业大(22356)
- 银行(21970)
- 基金
- 项目(100801)
- 研究(78408)
- 科学(78368)
- 基金(69034)
- 家(58990)
- 国家(58353)
- 科学基金(49470)
- 社会(47777)
- 社会科(45086)
- 社会科学(45076)
- 省(41631)
- 基金项目(36169)
- 教育(35416)
- 划(34651)
- 编号(33471)
- 自然(30039)
- 自然科(29252)
- 自然科学(29247)
- 自然科学基金(28679)
- 成果(28414)
- 发(28347)
- 资助(28047)
- 课题(24801)
- 发展(23123)
- 重点(22832)
- 展(22703)
- 部(21137)
- 创(20925)
- 年(20736)
- 性(19573)
共检索到299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莲霞
作为清末新政主要内容之一的《北洋官报》,不仅在官报的创办上具有样板的功能,其发行方式也被晚清其他百种官报模仿,不仅传统官报发行之大清邮局、民信局、驿递等邮递途径被广泛运用于官报发行中,而且形成了"派销"与"代销"为主,辅之以函购等发行方式。本文从《北洋官报》之派购对象、派销份数、添购及报费之欠解等角度,考察《北洋官报》的派销发行,以期分析清末官报的停刊与其主要发行方式——派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北洋官报》 派销 报刊经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莲霞
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于"甲午一败,庚子再败"后响应清政府新政的上谕,于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是清末新政时期创办的一百余份新式官报的模板。然而受史料及传统研究范式所限,人们给予《北洋官报》关注较多的是其对清末新政内容的呈现,而关于《北洋官报》及其副产品之编辑、印刷、发行等情况,未见旁及。本文以《北洋官报》的出版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清末官报的编辑、印刷、发行、舆论构建情况,探讨晚清十年官报的出版与政治改革、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北洋官报》 清末新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忠鑫
作为地域性的小型商帮,古田商帮主要经营粮食、红粬、茶叶等乡土产品,在福州甚至国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之上,古田商帮兴修福州古田会馆,历时十余年,至今保存完整。古田会馆留存的三通碑刻,是研究近代闽江流域商业发展的重要史料。根据历年经费支出细目,我们可以归纳出会馆建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又由于会馆的募资主要采取抽厘的方式,则可以从年度捐输金额大致推测出古田商帮各行业在清末民初的经营态势,从中可以窥见古田商帮与福州城市商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但是,捐输额度的多寡,也会受到会馆建设进程的影响,不可简单地将其作为商业经营态势的反映。
关键词:
古田商帮 会馆 福州 碑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家涛
邮政条例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邮政基础性法规,编制进程中名称、体例、内容及立法目的均发生了变动。邮政条例立法目的逐步由最初的谋邮政行政之根据、保障邮政业务安全向撤销客邮、谋求统一邮政主权演进。邮政条例编制进程中草案内容聚焦邮政行政和邮政经营事宜的同时,明晰了裁撤客邮的条件。邮政条例的颁行以及客邮的裁撤,表明北洋政府推动并利用邮政立法与政府举措互相配合,实现了收回邮政主权的目标。作为收回邮政利权的一环,北洋政府统一邮政主权的举措,提供了考察近代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羸弱时期如何借助行业来争取收回国家主权的案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英
清末赴日考察官商对推进实业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受教化传统影响的官吏们倾向于从人才任用、知识功用、中西比照等方面形成实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主张,而经营社会实业的绅商们能够从发展实业之根本探寻实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两种思路演绎了两种课程发展逻辑,在不同领域对课程实践产生影响。
关键词:
实业教育 课程观 教育考察 清末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彭立峰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围绕着财政体制的再造,清中央政府旨在高度集权,地方政府意在固化地方财权,而立宪派大力彰扬国民财政权。在复杂的三方博弈中,立宪派所预期的现代财政体制并未出现,但是立宪派首次将民主、法治和自治等理念引入财政领域,大力彰扬国民的财政参与权、自主权和监督权,催生了财政民主主义的中国萌芽。
关键词:
财政民主主义 宪政 财政预算 地方自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清代末年和北洋政府时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处于停滞和不断衰退的态势,而东北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生产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耕地和农业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外销量扩大,农业装备和技术也有所提高。东北的土地垦辟和农业发展,不仅分流和吸收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美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向外学习样态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域从物质、制度延伸到思想,方式由在国内被动接受到走出国门汲取,渠道从"西洋"转向"东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时,日本借用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由此创造出许多新的思想学术术语,由"国民"衍生而来的"民族""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即是如此。中国人在消化吸收这些术语和思想后,又将它们"反借"回来并尝试与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
关键词:
清末 国民 民族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超
南宋前期,以张浚为代表的主战派的恢复理念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将君主的信任作为恢复前提;军事上,将军队作为恢复的根本力量,在兵源上偏重西北士兵;财政上,为尽快筹集用兵所需财力,采取增加赋税的税收政策;用人上,重用具有突出军事和理财能力的才吏官员。这种恢复理念得到了当时另一位主战派宰相吕颐浩的认同,构成了南宋前期主战派官员恢复观的主流。但这一带有重军轻民、重才轻德特征的恢复观却存在着显著弊端,高宗在淮西兵变后转向和议,即与此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南宋未能实现恢复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南宋 张浚 吕颐浩 恢复观 《中兴备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莫尚葭
清代骈文的发展,以包括苏、浙、皖等省(以下均指清代行政区划)在内的江南为核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自民国以来,李详、刘麟生、张仁青等学者从地域角度对清代骈文流派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浙派""常州派""仪征派"等说法。"浙派"骈文作者众多,且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家出现,代表了当时骈文发展水平,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浙派"学者的骈文理论批评论作及编选的骈文总集也对推动骈文创作及骈文理论发展、保存骈文文献、总结历代骈文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代骈文复兴中,"浙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清代 骈文 地域骈文流派 “浙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海涛
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为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钢铁企业。清末民初,两家企业呈现出一成一败的迥异命运。就先天发展条件而言,两家企业各具优势,也各有不足,并不必然决定此后的命运。抛开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管理因素不论,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命运各异,应从更宏阔的国家层面考察。由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政府无法持续有效提供钢铁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各项扶植政策,使汉冶萍不得不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然清末民初中国国内钢铁市场的有效需求十分有限,汉冶萍不得不转而依靠日本市场,最终沦为日本钢铁产业的附庸。相比之下,日本政府自始至终大力扶植八幡制铁所,推动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加之日本工业化迅猛发展,为八幡制铁所的发展提供了充足...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力东
清末以来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既有明显的变化也有显著的连续性。虽然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影响在不断增强,然而乡村社会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乡村精英在这一变迁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乡村精英的"脱嵌"或"变通",国家加强对乡村社会直接控制的努力遭到不同程度的消解,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迟迟无法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支持乡村社会发展,乡村精英重新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乡村振兴的前景值得期待。
关键词:
国家 乡村社会 乡村精英 国家政权建设
[期刊] 求索
[作者]
田牛
清末大量发行铜元,短期内对缓解通货紧缩发挥了积极作用,然则无节制的铸发使铜元沦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工具,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和银钱比价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清中央政府在整顿中由限制、收权到力图对地方造币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具有合理性。但受制于地方权力尾大不掉、动机不纯,整顿的实际效果甚微,从而为民国初期铜制货币跌价埋下伏笔。
关键词:
清末 铜元发行 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宋梦琪 孟伟
晚清最后数十年中,山西票号京师分号曾发行过横竖两种形制的兑票,此类票帖在清政府默许下依托票号信用在京师本地市场中广泛流通,可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从性质上看已属于信用货币的范畴。此类兑票与市面上流通的其他本票型银票有很大相似性,但与票号自身在汇兑业务中使用的汇票又有本质不同。就票号自身而言,兑票的发行是京师分号进行的重大金融创新,背后建立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广泛流通的兑票补充和延伸了山西票号京师分号在本地市场开展的各项业务,大大缓解了分号缺银的难题,但挤兑和滥发等问题也对其自身产生了负面影响。就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的视角来看,我们不能忽视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中西金融机构有各自产生及生存的土壤,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并未故步自封,反而不断进行创新以满足逐渐提高的金融需要,因此在评判和定性相关问题时既不能一味地否定批判,也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应回归其自身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