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23)
- 2023(9397)
- 2022(7527)
- 2021(7074)
- 2020(5860)
- 2019(13045)
- 2018(13051)
- 2017(23724)
- 2016(13895)
- 2015(15466)
- 2014(15548)
- 2013(14800)
- 2012(13406)
- 2011(11811)
- 2010(12409)
- 2009(11595)
- 2008(12004)
- 2007(11237)
- 2006(10161)
- 2005(9307)
- 学科
- 业(80635)
- 企(64604)
- 企业(64604)
- 济(52182)
- 经济(52111)
- 管理(50448)
- 农(43712)
- 农业(29158)
- 业经(26005)
- 财(23942)
- 方法(20452)
- 务(19546)
- 财务(19543)
- 财务管理(19511)
- 教育(19232)
- 企业财务(18520)
- 中国(18164)
- 技术(15865)
- 理论(13989)
- 策(13509)
- 数学(13494)
- 数学方法(13373)
- 制(12785)
- 体(11056)
- 划(10668)
- 企业经济(10293)
- 发(10290)
- 和(10147)
- 经营(9798)
- 农业经济(9719)
- 机构
- 学院(193496)
- 大学(186968)
- 济(78404)
- 经济(76912)
- 管理(76437)
- 理学(65857)
- 理学院(65287)
- 管理学(64520)
- 管理学院(64154)
- 研究(59442)
- 中国(43955)
- 农(43125)
- 京(39284)
- 财(37556)
- 江(32784)
- 农业(32235)
- 科学(31746)
- 范(31429)
- 师范(31318)
- 业大(29458)
- 财经(28946)
- 所(28713)
- 教育(28581)
- 中心(27433)
- 经(26111)
- 研究所(25350)
- 州(24887)
- 北京(24816)
- 师范大学(24759)
- 经济管理(23635)
- 基金
- 项目(117204)
- 研究(98379)
- 科学(96116)
- 基金(82784)
- 家(68224)
- 国家(67206)
- 社会(63048)
- 科学基金(60037)
- 社会科(59148)
- 社会科学(59130)
- 教育(50874)
- 省(49866)
- 编号(44317)
- 基金项目(43883)
- 划(40221)
- 成果(36431)
- 自然(34967)
- 自然科(34199)
- 自然科学(34193)
- 自然科学基金(33653)
- 资助(31535)
- 课题(31327)
- 业(31297)
- 部(28249)
- 创(27658)
- 发(27538)
- 性(27391)
- 农(26424)
- 制(26373)
- 重点(26297)
- 期刊
- 济(99266)
- 经济(99266)
- 研究(65277)
- 农(48422)
- 教育(47848)
- 中国(47199)
- 财(34264)
- 农业(32637)
- 管理(28709)
- 业经(24347)
- 科学(22680)
- 技术(21626)
- 学报(20982)
- 大学(19163)
- 融(17957)
- 金融(17957)
- 学学(16961)
- 业(16599)
- 财经(14342)
- 农村(13380)
- 村(13380)
- 农业经济(13356)
- 问题(13090)
- 经济研究(12710)
- 经(12389)
- 职业(11854)
- 财会(11808)
- 技术经济(11453)
- 世界(10873)
- 会计(10111)
共检索到304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颖
农业教育是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晚清农务学堂是农业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农务学堂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开设课程等方面,分析晚清新式农务学堂在中国近代农业教育方面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
晚清 农务学堂 近代农业教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苑朋欣
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在山东农业技术落后和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下,由山东巡抚倡导开办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建立,使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被吸纳和借鉴,为以后山东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山东传统农业的改良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清末 高等农业学堂 山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葛孝亿
清末虽然创办了诸多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新式教育机构,并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但实业教育思潮并没有破除"本末之辩",亦未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心理以促进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反,实业学堂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实业教育在"名"与"实"之间存在差距。清末实业学堂的名实之辩,实则蕴含了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关键词:
实业学堂 实业救国 文化心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建福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少兵 李晶
清末京师旗人学堂改革是近代教育转型的典型案例。由于客观情势与施政主体权利的限制,始于戊戌时期的改革八旗学堂之议直到"新政"时期才得以实践。"新政"开启后的最初几年,清政府除旧立新,先后颁布实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的励学政策,推动旗人学堂改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起到示范作用;清末最后几年时局变化迅速,面对内忧外患的不利情势,清政府急于求成,不仅将原定的各项教育事宜提前,还在短时期内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修订案。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政策,不仅使学部承诺的功名与钱粮无法兑现,而且导致了实际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严重脱节
关键词:
京师 旗人学堂 改革 转型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林
作为近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开端,满蒙文高等学堂既要"谋新",即改革旧有八旗教育,以期符合现代学校体制,因应新政改革;同时,该学堂又被赋予"端本"的特殊使命,即造就满蒙藏文通才,以保存国粹,经营蒙藏,最终养成明体达用之才。满蒙文高等学堂的设计方案颇称完善,晚清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详订章程、广延教习、优待师生。但囿于时局大势,未收其效。民国肇建,学制更新,引发关于前清学堂程度与性质的论争,进而激起中央学会会员互选资格风波,反映出新旧体制转型过渡期的复杂性与艰难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文凤
考察历史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近代中国农业改良的思路和方法,这对我党和政府制定发展"三农问题"的科学的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客观上清末民初农业在新政时期的农业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力图对清末民初农业新政的发展做出客观评价。
关键词:
农业 新政 绩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奎
清末,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同时,在商部农工商部的主导下,还开展了对传统农业的改良与振兴。创办农事实验场就是商部农工商部改良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农事实验场这个平台,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逐渐出现了近代化的嬗变。
关键词:
农事实验场 品种改良 农业科技 近代化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时赟 蒋洪甫 田杰
具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河北农业大学,创建早期历经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等发展阶段。大量史料证明:直隶农务学堂属高等教育程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其所开展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和农业推广等活动不仅开创了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也对近代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若熙
清末政局动乱,农民起义频出,这对当时以传统农耕占主导经济地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浩劫。在清末川刻话本小说《跻春台》中,存在大量描写清末四川地区农村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折射出当时四川地区农业的特点,即以租佃制为主,社会动乱、农业凋敝,自然灾害频发等。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跻春台》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充分展现了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面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虽然《跻春台》属于话本小说,其中不可避免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其基本故事框架、情节等却又贴近生活,具有真实反映当时农业社会现实的价值。
关键词:
清末 农业 特点 《跻春台》 话本 小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清末民初,中国农业正处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发展的转折时期。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新式工业、以及铁路和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经济技术作物的种植迅速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同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现金收支在农户收支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同程度地加大。这表明,部分地区的农业正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速向近代商业性农业转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海洋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东北地区农科职业学校,正是在这一转折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学校的兴办,掀开了东北近代农业教育史的序幕。尽管当时东北农科职业学校规模不大,培养学生数量不多,但在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作为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清末新政 东北地区 农科职业教育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汉静 郭贵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在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中入塾读书,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走出学堂,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塾生活悄然变化的亲身经历,对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在世人心目中地位沉沦的切身感受,对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之初新旧杂糅、中西并陈现状的独特体验,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教育大变革,深深地牵动着每个读书人的切身利益,对绝大多数普通读书人而言,对待这场变革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的利害得失所制约的。这段历史留给后人回味的,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有王朝没落前的种种自救举措,更有千百万士子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
关键词:
废科举 兴学堂 教育变革 私塾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胡金平
清末新政的推行意味着新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移植,然而也引发了毁学暴力风潮。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固然多因经济利益受损而起,但作为舶来品的新学堂疏离于中国本土社会、难以获得中国基层社会民众的认可,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原因。移植而来的教育制度缺乏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关联,而只是作为"陌生的他者"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从清末毁学事件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新教育制度的引入,都需要契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新教育一方面应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亦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否则不仅会遭遇有声或无声的抵抗,而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毁学风潮 本土社会 移植 疏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