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22)
2023(7324)
2022(6416)
2021(5628)
2020(4995)
2019(11528)
2018(11320)
2017(22401)
2016(12048)
2015(13903)
2014(14229)
2013(14471)
2012(13985)
2011(12949)
2010(13212)
2009(12512)
2008(12390)
2007(11461)
2006(10134)
2005(9294)
作者
(37361)
(31697)
(31545)
(30366)
(20153)
(15105)
(14531)
(12328)
(11755)
(11208)
(10950)
(10433)
(10076)
(10038)
(10017)
(9937)
(9531)
(9331)
(9137)
(9056)
(7949)
(7855)
(7680)
(7303)
(7240)
(7130)
(6808)
(6802)
(6380)
(6223)
学科
(77336)
经济(77283)
管理(33378)
(30514)
方法(29437)
数学(26560)
数学方法(26398)
(24029)
企业(24029)
地方(18533)
中国(15239)
(14934)
(14756)
(14023)
地方经济(12886)
业经(12575)
(10601)
(10381)
贸易(10378)
农业(10009)
(9960)
(9402)
环境(9392)
(9298)
金融(9296)
(8913)
银行(8893)
(8849)
财务(8834)
财务管理(8806)
机构
大学(190598)
学院(189828)
(92009)
经济(90283)
管理(69980)
研究(68410)
理学(59533)
理学院(58846)
管理学(57958)
管理学院(57591)
中国(52070)
(40283)
科学(40104)
(39375)
(35879)
研究所(32373)
财经(31954)
(31897)
中心(30757)
经济学(30184)
(28996)
(28778)
经济学院(27063)
业大(26743)
北京(25168)
农业(25124)
(23635)
师范(23427)
(23401)
财经大学(23400)
基金
项目(117354)
科学(91491)
研究(85290)
基金(85004)
(73363)
国家(72791)
科学基金(61465)
社会(55538)
社会科(52687)
社会科学(52669)
(45551)
基金项目(44766)
教育(38411)
自然(38025)
(37921)
自然科(37061)
自然科学(37047)
自然科学基金(36386)
资助(35685)
编号(34064)
成果(28097)
(26877)
重点(26656)
(26606)
(23503)
课题(23460)
国家社会(23152)
教育部(22823)
科研(22406)
人文(22178)
期刊
(107174)
经济(107174)
研究(59723)
中国(34235)
(32305)
(28536)
学报(28339)
科学(25768)
管理(24654)
大学(21067)
学学(20117)
(19128)
金融(19128)
农业(18683)
经济研究(18395)
财经(17168)
技术(16721)
(14868)
业经(14846)
问题(14163)
教育(13582)
技术经济(12095)
统计(11189)
(10930)
(9923)
世界(9853)
商业(9611)
(9503)
理论(9402)
国际(9151)
共检索到289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尧秋根  
作为财政政策本身的公债政策总是会深深地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清末三次公债——— 1 894年的“息借商款”、1 898年的“昭信股票”、1 91 1年的“爱国公债”———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清末公债的影响和意义这一相对薄弱的问题 ,结合国债理论 ,就清末公债的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有效性、公债认购主体———居民的经济行为、公债发行的货币效应、公债运用的总需求效应等方面对公债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杨军  
是否应当通过发行地方公债来筹集地方财政资金,这是目前在我国政府融资活动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公债的经济效应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地方公债的发行、支出、偿还对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旨在为地方公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美华  王刚贞  
一、公债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个经济社会私人投资的增加能够带来国民收入多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原理。投资乘数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经济中投资增加后,由于总需求增加会导致产出量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可以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需求,以至于最终将会使得总收入成倍增加,用简单的数学符号表示为:i↑→AD↑→y↑→C↑→AD1↑→y1↑,即乘数和加速数共同作用。总之,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俞建国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正在形成中的西方金融资本利用清政府的财政危机,通过大规模对华政治借款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赔款和庚子赔款造成的。人们每每提到中国近代史上这两笔最大的赔款都莫不为之痛惜,并且一致认为,这两笔赔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集中在赔款的数目上,数目大,影响自然就大。至于它们究竟如何作用于中国社会的经济机制,却往往关心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冬梅  
地方公债属于政府债务的范畴, 它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我国历史和国情的原因至今没有允许地方政府独立发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理论的深入发展, 这一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地方公债发行的问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米璨  
一、理论概念及问题的题出 经济史总是一个从相对均衡态到非均衡态再到一个更有效率的均衡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伴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不断有制度变迁的发生。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就是指制度的创立、变更及随时间的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就是行为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制度变迁的发生,是基于经济主体预期获得最大的潜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袁东  王晓悦  
公债之于经济增长的效应释放最终取决于公债管理 ,因而公债管理政策意向是至关重要的。公债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广义公债管理中最主要的是公债规模的确定 ,公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有着两者的相互变动机理 ,从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看 ,公债规模有其最高理论上限 ,适当的公债规模是确保公债积极效应的前提。诸如期限结构、预算调整以及币种结构等是公债管理的具体技术内容 ,这对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合理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公债管理政策 ,尤其是对规模水平与主要措施的把握于当前通过增发公债支撑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启动经济增长是最为关键的 ;从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并形成合力作用角度 ,以及现实经济增长要求看 ,通过公债管理措...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袁东  王晓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京城  
我国公债发行环境的分析李京城一、我国公债筹资中所体现的现实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公债筹资虽然在我国已经得到正名,同时也进行了十多年的公债筹资的实践,但公债筹资环境还不够好,在公债发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1.国家公债需要量大与公债筹资困难的矛盾。历年来国家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丽红  
1897—1911年间,东北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经济区,且区域经济结构亦呈雏形,这一结果是历史合力的产物,而非单纯的经济过程。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以经济活动主体和经济要素为切入点,将日俄经济侵略、清政府变革和市场发展放在同一历史过程,考察东北区域经济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清末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原始要素禀赋,即肥沃的黑土地吸引了大量经济活动主体和经济要素的聚集:日俄两国经济侵略带来资本和技术,清政府招垦政策带来劳动和土地,以及国际市场的贸易需求。在此基础上,东北形成了农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不仅空间上形成中心—外围的层级结构,而且出现传统—现代二元经济结构,对此后东北经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全有  李金霞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山东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二是自开通商口岸,三是推动农业、商业、税收与金融的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熊元彬  
政治的推行需以经济为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需以政治为保障,两者辩证统一。宪政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清末中国则处于经济发展缓慢、政局动荡的年代,加之筹备立宪事宜极为繁杂,部分言官在筹设责任内阁过程中,鉴于地方与中央的财政问题,提出了诸多良好的建议。最终,清廷采纳其意,在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宪政的先后缓急事宜进行了多方面的筹画,从而在国会召开前提前成立了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暂行内阁。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梁宏志  孙小兵  
清末,上海爆发了一场由橡胶股票投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大量钱庄和商铺卷入其中,破产无数。危机迅速扩大并蔓延至全国。导致金融风潮的因素有多种:外国势力的操纵,清末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成熟、投机猖獗,清政府在处理橡胶风潮过程中的昏庸政策,以及清政府内部官员之间的派系斗争等。金融风潮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该风潮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戴丽华  
19世纪70至90年代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中国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西方财税理论的深入传播使清政府的决策层了解到印花税是西洋各国通行且收效甚好的税种。于是在积极探索开拓新税源的过程中,清政府非常青睐于以商事凭证为主要课征对象的印花税,并于1903年和1908年进行了两次试办。但两次试办都未能使印花税加以推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税制设置必须以社会政治背景及经济发展程度为参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