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41)
- 2023(1885)
- 2022(1568)
- 2021(1465)
- 2020(1184)
- 2019(2618)
- 2018(2363)
- 2017(4393)
- 2016(2597)
- 2015(3058)
- 2014(2864)
- 2013(2891)
- 2012(2748)
- 2011(2534)
- 2010(2355)
- 2009(2118)
- 2008(2067)
- 2007(1681)
- 2006(1519)
- 2005(1362)
- 学科
- 济(11461)
- 经济(11457)
- 业(6192)
- 农(5819)
- 管理(5520)
- 地方(4420)
- 方法(4395)
- 数学(4082)
- 数学方法(4050)
- 农业(3906)
- 学(2826)
- 业经(2536)
- 贸(2497)
- 贸易(2494)
- 企(2470)
- 企业(2470)
- 易(2410)
- 环境(2389)
- 生产(2232)
- 地方经济(2166)
- 稻(2124)
- 中国(1915)
- 资源(1734)
- 发(1706)
- 生态(1584)
- 服务(1580)
- 农业经济(1562)
- 服务业(1438)
- 划(1429)
- 技术(1378)
- 机构
- 学院(38862)
- 大学(37435)
- 研究(18297)
- 农(16849)
- 济(16572)
- 经济(16328)
- 农业(13892)
- 科学(13186)
- 管理(12838)
- 中国(12407)
- 业大(11190)
- 理学(11177)
- 理学院(11023)
- 所(10773)
- 管理学(10763)
- 管理学院(10708)
- 研究所(10147)
- 农业大学(8822)
- 京(8653)
- 中心(7749)
- 科学院(7559)
- 业(7555)
- 省(7109)
- 江(6431)
- 院(6072)
- 室(5701)
- 实验(5167)
- 发(5110)
- 经济管理(5012)
- 财(5002)
共检索到56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松义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导的部门,而粮食生产又是其中的核心,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求以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历史上,粮食问题既是广大农民辛勤劳作之所系,同时也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焦点。考察历史上的粮食生产,必然要触及到当时的亩产、总产、人均拥有量等基本课题。近年来,在国内外先后有不少学者参与了这个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因这个题目难度很大,特别是资料零散不成系统,加上计量上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一时还无法得出众所首肯的结论。有鉴于此,本人不嫌浅陋,以接邻近代的清代为例,探讨一下1840年前夕中国南方稻作区的粮食亩产、总产和人均拥有量问题。作为一个讨论的参与者,目的只是想把我们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廖洪乐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影响农户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播种面积对水稻产量有显著正影响,劳动力和化肥投入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因地而异,农业劳动者年龄老化已对水稻生产造成显著负影响。本文特别指出,研究者常常忽略了耕地面积计量标准的统一,这会引起变量取值并使模型结果产生偏差。本文最后在肯定良种和生产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松义
在1994年第1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上,本人以《清代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为题,就有清时期南方诸省的粮食亩产、总产和人均粮食拥有量,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把目光移到北方旱作区,看一看在鸦片战争前夕,那里的粮食生产达到了什么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熹 陶龙兴 谈惠娟 程式华
分析了中国水情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日显严重,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已成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在近十年田间试验与定点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灌溉稻“麦作式”高产湿种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实行旱作节水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而...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蔡雪雄 李倩
利用我国七大粮食主销区近5年的面板数据,以人均粮食产量为切入点,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实证分析技术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土地投入、自然条件五大关键变量对主销区粮食生产安全的作用方向与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主销区五大关键变量的变动都会引起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除自然灾害具有相反的作用外,其余变量的提高均能增加主销区的人均粮食产量,且土地投入产出弹性最大,对保护主销区的粮食生产安全来说最为重要。
关键词:
主销区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家声
粮食问题是中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又在南方。南方曾是中国的“粮仓”,而今变成缺粮“大户”。南方粮食生产的现实和未来,都应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一、萎缩的表现南方地区是指长江流经的省份和长江以南的14个省、市、区(台湾省暂缺)。包括...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应龙 谢永生 江青龙 王辉 李晓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指出粮食生产成本核算的不完整性,粮食生产造成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得不到补偿。运用环境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粮食生产的完全成本进行分析,提出粮食生产的完全成本除包括直接生产成本外,还应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论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湖南省祁阳县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2008年该区域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6.55%;早、中、晚稻的完全成本分别达到4.27、3.84和4.40元.kg-1,其中资源环境成本分别为1.38、1.65和1.64元.kg-1,直接生产成本分别为2.89、2.19和2.76元.kg-1,而实际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澧丽 龙方 卜蓓
运用DEA方法测算2004—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效率。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呈反复波动趋势。根据我国分地区逐步推进粮食生产补偿政策实施的特征,运用双差分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了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正面效应,但其长期效应有待研究。
关键词:
粮食政策 粮食生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静 曾福生
粮食最低收购价是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当前"去库降本"和"提质增效"背景下,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价已成为粮食价格体系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但农户行为对政策的响应程度决定了其效能作用的空间。因此本文以湖南省为例,以稻作大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为切入点,通过61村188户稻作大户的微观调查,研究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调的政策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稻谷最低收购价格降低时,稻作大户维持既有水稻种植面积的概率高于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概率,即选择"不变"。"不变"的原因是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稻作大户的种粮预期,有利于促使农户保持生产的稳定性。因此,这为政府在水稻品种实行的"价补分离"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最低收购价 农业补贴 种植结构变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磊 罗光强
基于川、湘两省6市12县246个稻作大户的调研数据,剖析并梳理粮食规模经营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大户心理诉求。研究发现粮食规模种植效率的提升面临内生与外生双重阻力,主要表现为农业要素市场化程度与政策可及性"双低",引致规模种植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双高"难题;从成本构成、农业分工与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分析发现:规模种植主体能够实现内部化交易成本,却难以内部化外部风险和制度成本。最后,基于完全成本视角,探讨了政府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进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对政府、市场和规模种植主体三者进行关系界定和责任明晰,并从机制设计和信息经济学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建立一个动态平衡、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仁元
我国按照农业区划原则确定的九大农区是: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改革开放以来,各大农区的粮食生产格局和潜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我国九大农区资源情况、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各大农区粮食生产潜力,从中寻找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造强 李霄汉 鲍宁智 崔俊辉
该文提出河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必要性,指出核心区由70个县(市、区),面积超过200万hm2,集中连片,建成后商品粮达到110亿kg。并论述了核心区发展思路、建设重点和落实各项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的五项保障措施。
关键词:
河北省 耕地 粮食安全 生产核心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慧
前几年我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初步涉及了清代的粮食生产,最近在与几位美国、台湾学者合作研究《清代的粮食亩产量》时,更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用多种方法具体计算了清代的粮食亩产。在本文中想再就清代的粮食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和粮食的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提供一些数据,以求教于国内外的同行。粮食总产量=亩产量×粮食耕地面积,清前期的粮食耕地面积到底有多少呢? 按照史籍所记,清前期的总耕地面积有两套不同的资料来源、两套互有出入的数字(单位: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翁贞林 王雅鹏
文章以江西省619个种稻大户为例,应用Logit模型分析,分析大户水稻"双季改单季"行为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户村域特征、农户家庭资源与生产经营特征及政策与控制认知特征等方面的13种因素对大户"双季改单季"行为选择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