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17)
- 2023(2888)
- 2022(2387)
- 2021(2214)
- 2020(1926)
- 2019(4170)
- 2018(4237)
- 2017(7610)
- 2016(4584)
- 2015(5208)
- 2014(5237)
- 2013(5176)
- 2012(5196)
- 2011(4875)
- 2010(5065)
- 2009(5016)
- 2008(5438)
- 2007(5394)
- 2006(4913)
- 2005(4615)
- 学科
- 济(19227)
- 经济(19199)
- 管理(13990)
- 业(12533)
- 企(11341)
- 企业(11341)
- 方法(7434)
- 学(6951)
- 中国(5692)
- 理论(5514)
- 财(5284)
- 数学(5232)
- 农(5137)
- 制(5132)
- 数学方法(5058)
- 业经(4776)
- 教育(4320)
- 体(3725)
- 银(3467)
- 银行(3459)
- 融(3400)
- 金融(3399)
- 和(3392)
- 贸(3389)
- 贸易(3384)
- 行(3300)
- 策(3286)
- 易(3264)
- 务(3193)
- 财务(3175)
- 机构
- 大学(79367)
- 学院(76239)
- 研究(27722)
- 济(26072)
- 经济(25363)
- 管理(22896)
- 中国(20936)
- 理学(18710)
- 科学(18591)
- 理学院(18400)
- 管理学(17711)
- 管理学院(17577)
- 京(17574)
- 所(15699)
- 农(15328)
- 财(14674)
- 研究所(13941)
- 江(12938)
- 范(12787)
- 师范(12667)
- 农业(12263)
- 中心(12066)
- 业大(11783)
- 北京(11377)
- 财经(11208)
- 州(10722)
- 师范大学(10190)
- 经(9986)
- 省(9694)
- 院(8943)
- 基金
- 项目(41887)
- 科学(31651)
- 研究(29644)
- 基金(29353)
- 家(26446)
- 国家(26181)
- 科学基金(20985)
- 社会(17761)
- 社会科(16630)
- 社会科学(16621)
- 省(16021)
- 基金项目(14446)
- 教育(14412)
- 划(14112)
- 自然(13464)
- 自然科(13162)
- 自然科学(13159)
- 自然科学基金(12909)
- 资助(12590)
- 成果(12163)
- 编号(11994)
- 重点(9873)
- 部(9113)
- 课题(9069)
- 发(8478)
- 计划(7989)
- 创(7968)
- 大学(7949)
- 性(7948)
- 科研(7808)
共检索到127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申斌
随着白银财政的展开,明末东南地区田赋征收中出现了以白银为标准的新科则,但清初又变回实物与白银并列的科则形式。这是否意味着白银在田赋征收中重要性的退却?通过剖析田赋管理运作中户部坐派、州县会计、编派、征收、解运、入仓交纳等6个环节,可以发现无论明末还是清初,都有部分田赋项目的坐派形态,也就是入仓形态规定是本色,但实际上州县官府都采取向百姓征银,交付里长或差役买本色送仓上纳的做法,田赋运作方式并未因王朝鼎革而改变。但由于记载田赋科则的文献——赋役全书的性质发生改变,即从明末地方官府的自我财政管理工具变成清初户部实现财政集权的手段,其记载重点从州县实征转向入仓入库,新科则从用于实征的税率变为册籍上的派征率,故有前述形式变化。这提示我们要正确理解明清财政文献中的名词和数字含义,要仔细辨析这些文献的生产机制及其在制度运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
白银财政 田赋科则 本色米 赋役全书性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邵义
清代田赋均由知县负责征收。太平天国前,江南州县田赋征收的实际操作与官方制度的规定存在显著差距,有必要对州县田赋征收运作进行实证研究。江南州县的《赋役全书》是研究田赋的核心文献。《金沙纪略》记录了咸丰二年(1852)知县吴煦在金坛县办理田赋征收的全部过程,是一份罕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利用金坛县《赋役全书》与《金沙纪略》进行对照研究,对咸丰二年金坛县各种土地的额征、捏灾缓征、应征、浮收、实征以及征收到的银米之各种用途作了详细的计算和估算。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爱萍
清初进取云贵与平定吴三桂之乱皆取道湘西辰沅地区,由湖广滇黔驿道与沅水及其支流进入云贵前线,军需物资的供给和转运给湘黔通道沿线州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摊派至州县的军需负担转化为里甲差役,官方在解决军需负担和调整里甲赋役的过程中,以固定粮额均摊于各里甲之中,照粮当差。麻阳县令黄志璋采取不拆碎粮多盛甲、允许民间自行合户的政策,民间根据粮额标准,具有了灵活重组户籍的空间,具体体现为地方大族内部的析户分甲与粮少不能自立小户、帮户的合户占甲行为。在某些情形下,宗族也采取了不同房支之间联合立户的策略。这一番里甲赋役调整,对基层乡村社会的人群组织与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清初 湘西 麻阳 赋役 里甲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守军
春秋时期的赋役思想东北财经大学张守军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奴隶制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出现了新的封建上地占有关系。一些占有大量土地(包括私田和井田)的贵族和平民开始把土地租给奴隶耕种,收取地租,从而出现了新的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建录
1909年俄国探险家П·К科兹洛夫从我国内蒙古黑水城掘走大批西夏文献,现藏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这批西夏文献除大量佛经外,还包括字典、辞书、类书、法律文献以及译自汉文的兵书、类书等。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西夏研究资料,拓展了西夏研究领域,为西夏...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枫
关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与赋役改革,国内学界与日本学界已对制度总体、摊丁入亩、均田均役、图甲变动、户籍重建、赋役册籍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清前期赋役问题的研究不但脱离了明清并论的附庸地位,且研究视野日益扩大。对相关成果的梳理既有助于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可指明日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山本英史 佐藤仁史 尹国花 高飞
编者手记:访谈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山本英史荣誉教授(兼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和一桥大学佐藤仁史教授共同完成。以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明清赋役史研究动态为主线,围绕国家统治、国家与社会关系、地域社会论等方面展开话题,既有全球史的眼光,也有强烈的时代关怀。山本教授是与岸本美绪、岩井茂树同辈的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在清朝的地方统治和清朝史史料分析方面成就卓著,非常熟悉日本学界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脉络;而佐藤教授则是日本学界中国近世史研究方面的中坚力量,近年在中国近代社会史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作为访问人,深谙中日学者的研究理路,提问精准,话题深刻。
关键词:
日本 明清赋役制度史 山本英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进宝
敦煌文书中有一些特殊的身份注记,如酒户、烽子、门子、厅子等,他们在上番执役时就免除了应承担的赋役,但他们还有少量的土地,是其下番时生活的来源。
关键词:
敦煌文书 酒户 烽子 门子 厅子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冉艳红
岳麓秦简《尉卒律》(简142—146)规定的秦代典、老人选,是因年老、复除、家贫等原因不能或不须服役者,“无害”且爵位在不更以下,无爵或低爵者优先。这一规定的首要考虑是让更多民众承担徭役。数量众多的典、老不可能领受薪俸,却事务多、责任重,具有明显的差役性质,不担任或不优先担任典、老成为爵高者优待的组成内容。而秦代国家出于统治实效的考虑,希望由里内推举“无害”之人担任典、老,但在成本压力下只能强迫免除徭役者和家贫不能服役者轮替担任。典、老选任规定反映出国家对民众役使的扩大,通过使民众无偿承担与政务相关的杂役,国家将统治成本向民众转移。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永钦
清代地方钱粮奏报体例格式在明代钱粮征收册籍基础上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式样,而目前研究仍较少涉及钱粮数据对应其他原始史料的文本传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奏销册、《赋役全书》、地方志、钱粮册与征信册等文本的标准化体例格式异同,梳理出奏报体例在明清时代起源、嬗变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各种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指出钱粮已未完考成分数的出现与考成制的结合是清代钱粮奏报的重要特点。各类钱粮记录文本不仅只存在单向的传抄关系,也存在着双向传抄的可能,体现了地方上在撰写钱粮奏报时不仅可能参考《赋役全书》中已有的款项信息,同时在原有《赋役全书》文本遭到破坏、重新修订时,亦可能参考现存奏销册数据。
关键词:
《赋役全书》 奏销 钱粮奏报 征信册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际平
东晋南朝的赋役制度,史学界已有许多论著、论文作了深入的研究,但因这一时期史事纷繁,有关资料又很不足,所以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本文拟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田租 东晋初年的田租制度仍西晋之旧,“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申斌
明洪武到弘治年间,州县官府的赋役管理从基本不依赖核算向需要且能够进行核算的状态转变。洪武、永乐时期,在官府体系内部,只有田赋被部分地纳入核算管理,其他赋役征发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无法计量,也没有计划性。宣德以降,地方官员吸收民间粮里阶层分担赋役负担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旨在"均平"的改革,以确保赋役的可持续征发。在探索均平之道的过程中,不同地方官员多采取量化赋役负担、预定征收计划、将派征对象标准化并进行摊派核算的方式。其中,田赋额等开始扮演摊派对象的角色。这开启了州县层面赋役征收核算体系的发展之路,也导致府、州、县与户、工等部及布政使司之间产生了赋役核算信息不对称,出现了二重会计结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日举
自前凉张骏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年)置高昌郡开始,至北凉残余势力沮渠安周承平十八年(460年)为柔然所灭,高昌一直是凉州(或沙州)的一个属郡,在一百三十四年间高昌郡历经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割据政权的交替统治。在这些割据政权交替统治下,高昌地区人民受尽苛捐杂役搜刮之苫,史籍中就有“赋役繁重”、“赋繁役重”的说法。但是,关于此一时期高昌郡的赋役制,史籍却完全失载。吐鲁番出土的言及北凉时期赋役的文书,可说是仅有的宝贵资料了。本文试图据有关的十七件文书,就高昌郡的赋役制略作考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