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99)
- 2023(8250)
- 2022(7294)
- 2021(6797)
- 2020(5783)
- 2019(13762)
- 2018(13109)
- 2017(24099)
- 2016(13672)
- 2015(15760)
- 2014(16010)
- 2013(16117)
- 2012(15404)
- 2011(14235)
- 2010(14203)
- 2009(13461)
- 2008(13648)
- 2007(11884)
- 2006(10242)
- 2005(9313)
- 学科
- 济(64213)
- 经济(64169)
- 管理(33478)
- 业(32002)
- 方法(28495)
- 数学(25729)
- 数学方法(25521)
- 企(24210)
- 企业(24210)
- 地方(18574)
- 农(16906)
- 中国(16159)
- 学(15037)
- 财(14103)
- 贸(11421)
- 贸易(11418)
- 农业(11360)
- 业经(11146)
- 易(10986)
- 地方经济(10733)
- 制(9846)
- 环境(9469)
- 和(9382)
- 融(8859)
- 金融(8857)
- 银(8409)
- 银行(8371)
- 行(8005)
- 务(7951)
- 财务(7937)
- 机构
- 大学(201368)
- 学院(200234)
- 济(82480)
- 经济(80712)
- 研究(75370)
- 管理(73302)
- 理学(62962)
- 理学院(62068)
- 管理学(60863)
- 管理学院(60478)
- 中国(56273)
- 科学(49379)
- 京(43694)
- 所(40159)
- 农(39936)
- 研究所(36954)
- 财(36555)
- 江(36064)
- 中心(34861)
- 业大(32856)
- 农业(31748)
- 财经(28814)
- 范(28701)
- 师范(28405)
- 院(27204)
- 北京(26702)
- 经(26071)
- 经济学(25283)
- 州(24848)
- 省(23863)
- 基金
- 项目(136402)
- 科学(106649)
- 基金(98349)
- 研究(95768)
- 家(87587)
- 国家(86915)
- 科学基金(72654)
- 社会(59783)
- 社会科(56568)
- 社会科学(56548)
- 省(54744)
- 基金项目(52739)
- 自然(48108)
- 自然科(46837)
- 自然科学(46821)
- 划(46417)
- 自然科学基金(45994)
- 教育(43529)
- 资助(39840)
- 编号(38641)
- 重点(32288)
- 成果(31438)
- 发(30949)
- 部(30060)
- 创(27492)
- 课题(27489)
- 科研(26943)
- 计划(26530)
- 创新(25945)
- 教育部(24638)
共检索到301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鲁颖 毕硕本 刘爱利 赵峰 孙力
通过收集和整理1644~1911年珠江流域旱涝灾害历史文献资料,利用受灾县次划分旱涝等级法重建268a来的旱涝等级序列。并运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EEMD、IDW等方法分析旱涝序列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清代1644~1911年珠江流域旱涝灾害频发,且涝灾的频次略多于旱灾,可以将1644~1911年珠江流域旱涝灾害划分为3个偏旱期和2个偏涝期,旱涝变化存在年际(准2 a、准5 a)、年代际(准10 a、准24 a和准54 a)和准世纪际(准134 a)上的3类变化周期。清代珠江流域旱涝灾害的受灾县次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洪涝灾害多于干旱灾害。珠江流域各府(州)的干旱灾害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上由东向西递减,洪涝灾害的频次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相连性,主要集中广东、江西两省以及云南省中部地区。
关键词:
旱涝灾害 珠江流域 时空特征 EEMD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记伟 徐小钰 刘家宏 解建仓
【目的】分析渭河平原旱涝灾害的演变特征及趋势,为区域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旱涝灾害史料,重建渭河平原2 205年(BC193-AD2012年)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通过绘制旱涝灾害等级图谱,统计不同时间段灾害的分布及持续性规律,并利用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法结合小波分析法探究旱涝灾害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结果】2 205年内渭河平原共有796年发生了各类洪涝灾害,旱灾发生总频次为480年,高于涝灾的316年,且旱涝交替现象明显,但近200年旱灾的发生频率有所下降,涝灾则呈上升趋势;2 205年中连旱灾害发生总频率高于连涝灾害,但连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在近300年有增强趋势;旱涝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靖娟利 徐勇 王永锋 窦世卿 殷敏
珠江流域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认识其旱涝时空演变特征对及时制定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9年43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资料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ANUSPLIN气象插值方法、Sen-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EOF),研究了珠江流域降水量及多尺度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0.05),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年际SPI整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0.05);季节SPI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区域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3)Hurst指数呈持续性变化的区域占90.98%,β-Z-H耦合结果中显著减少-强持续的区域属于旱涝灾害的重点监测地区。4)EOF分解得到的前3个特征向量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8.02%,第一模态反映了全流域一致分布特征,第二、三模态分别反映了研究区东部-西部和北部-南部的反向分布特征,3个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无显著突变点。综上所述,基于SPI揭示了珠江流域多尺度旱涝的时空演变基本规律,明确了旱涝的时空模态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该区的干旱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建武
湖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 ,其中旱涝灾害尤为严重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首先研究了湖北省旱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认为按出现时段 ,洪涝可分为梅涝、盛夏涝、春涝和秋涝 ,干旱可分为伏秋干旱、春夏干旱、秋季干旱和冬季干旱 ,因而具有季节性 ;认为按灾害严重程度 ,干旱可分为鄂东北干旱严重区、鄂东中部伏秋旱严重区、鄂西北春夏旱严重区和鄂西南干旱不严重区 ,洪涝可分为鄂东中部和江汉平原梅涝区、鄂东北和鄂东南春梅涝严重区、鄂西南夏秋涝区和鄂西北和三峡河谷少涝区 ,因而具有区域性 ;此外 ,还具有延续性、阶段性、周期性和连发性等特征。分析了湖北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认为旱涝灾害是在天...
关键词:
旱涝灾害 基本特征 成因 湖北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青娥 吴孝情 陈晓宏 杨冰
根据珠江流域43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16个极端气温指标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M-K)和小波分析法分析珠江流域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除结冰日数(ID0)、月最高气温极小值(TXn)、冷昼日数(TX10p)和作物生长期(GSL)4个指标呈现出不显著的变化趋势外,夏日日数(SU25)、热浪日数(TR20)尤其是暖夜日数则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空间变化分析表明,冷夜日数(TN10p)、冷日持续指数(CSDI)和昼夜温差幅度(DTR)以及冷昼日数(TX10p)在整个珠江流域大致呈下降趋势,其余10个指标大致呈上升趋势,呈现出较好的流域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博亭 柳江 王文玲 冯彦
水资源脆弱性分析是确立区域水资源问题和调控水安全的重要环节。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洪旱灾害频发、经济欠发达,导致水资源脆弱性明显。基于1965~2014年的气象月尺度数据,分析流域降水分布特征、确定其干湿分区;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认识流域洪旱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并从洪旱灾害及沙漠化、供用水及用水效益、调控能力3个方面构建流域水资源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分析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58 mm,空间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上游日喀则市大部、中游拉萨市和山南地区属于中等干旱区,下游林芝市为湿润区;(2)流域内4区/市均易发生春旱和盛夏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率高于洪涝灾害发生率,拉萨市和林芝市易发生干旱重灾,山南地区易发生洪涝重灾;(3)流域及4区/市在2005~2014年间水资源脆弱性均呈下降趋势,山南地区、林芝市的降幅大于日喀则市、拉萨市;(4)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主导因子为干旱、洪涝、用水效益、管理能力、地区生产总值。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特征为由洪旱灾害主导、调控能力弱、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云健 吴笑涵
以江苏历史文献记录的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分析历史时期江苏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差异性特征,探讨影响洪涝灾害时空差异性的原因。时间尺度上,历史时期江苏地区洪涝灾害明清时期多发,集中于夏秋季节,其影响因素有长时间异常降水、风暴潮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等。空间尺度上,洪涝灾害多发生于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及沿江地区。唐宋时期,太湖平原、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地区,明代以降苏北平原洪涝灾害更为集中,原因应该是宋代太湖平原人口激增,涸湖造田破坏了太湖东泄水道,明清后泄洪能力得到提升,长江口的演变则使得沿江地区潮灾逐渐减少,而里下河平原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导致泥沙沉降,水流不畅,成为洪涝走廊。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时空分布 历史时期 江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可群 陈正洪 周金莲 刘敏
利用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1960-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旱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资料,在当地常用旱涝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全省性的旱涝指数,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变化特征以及旱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与旱涝气象灾害指数、水稻种植百分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8月是湖北省的主汛期,85%以上中涝、90%以上的大涝均发生在这一时期;干旱每月都有可能出现,但4-9月干旱对湖北省农业的影响最大;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近50年大涝出现的频率为3年一遇,大旱为4年一遇,旱涝指数随年际的变化加强或减弱的趋势并不明显。洪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以及干旱成灾率加重趋势较为显著...
关键词:
洪涝 干旱 受灾面积 成灾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慧兰 常平 陈成国 杨玉霞 李正良
该文基于德州11县市1957~2009年降水量及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年降水量及旱涝灾害变化趋势,年平均降水量555.1mm,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结果表明,平均每10年减少18.3mm。年平均旱灾2.5次,旱灾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235次,53年降水量与干旱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39,呈负相关。年平均涝灾2.5次,涝灾呈缓慢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05次,主要是由于特大暴雨等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增加造成的,53年降水量与涝灾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67,呈正相关。
关键词:
德州 降水量 旱灾 涝灾 变化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海 黄跃飞 林苗 王敏
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土保持能力对维持生态环境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运用水土流失方程,估算了汉江流域3个时期的水土保持量,探讨了丹江口大坝上、下游水土保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2001—2017年汉江流域水土保持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累计增加了392 649. 99 t/km~2,2017年水土保持量是2001年的2. 15倍。从分区看,2017年上、下游的水土保持量分别是2001年的2. 16倍和2. 09倍。汉江流域的水土保持量总体呈现山区高(增加),平原低(减少)的分布格局。水土保持量的低等级面积占比较大,总体处于低等级状态;低、较低、中等级的面积呈减少趋势;高、较高等级的面积呈增加趋势,除少量高等级区域的水土保持量向低等级转移外,其他等级均为低向高转移,近17年来,汉江流域水土保持趋于好转。
关键词:
水土保持量 时空变化 GIS 汉江流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窦睿音 延军平
依据关中平原1960—2010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非参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Z指数分析法,对关中平原气候变化特征及气温突变前后旱涝灾害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1年中,关中平原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暖干化趋势明显;关中平原地区约在1995年发生明显的气温突变;气温突变后,关中地区涝灾比例减少了3.6%,旱灾比例增加了23.8%,干旱趋势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闪丽洁 张利平 陈心池 杨卫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全面地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的趋势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旱涝急转表现为以涝转旱事件为主,且存在由旱涝急转事件向全旱或全涝事件过渡的趋势,短周期的旱涝急转发生频率较高的也是涝转旱事件;(2)长江中下游北岸多发生旱转涝事件,南岸则多发生涝转旱事件;(3)1998年和2011年6~7月短周期高强度旱转涝事件发生在长江北岸,涝转旱事件发生在南岸地区;5~6月与7~8月旱涝急转事件强度分布则呈相反状态;(4)总体来说,长、短周期涝转旱频次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旱转涝有轻微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旱涝急转 时空演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耕今
一、对旱涝灾害的初步分析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为了减少旱涝灾害,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据八十年代初不完全的纪录,累计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万6千多座,其中1亿方以上的326座,1千万方以上的2298座,其余均为小型,设计蓄水能量为4000多亿立米;建设万亩以上的灌区5000多处,机井220多万眼,有效灌溉面积4400多万公顷;对大江大河进行了治理,减轻了灾害,保证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巩固了黄河的堤防,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耕今
一、对旱涝灾害的初步分析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为了减少旱涝灾害,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大规模兴修水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80年代初不完全的纪录,累计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6万多座,其中1亿方以上的326座,1000万方以上的2298座,其余均为小型,设计蓄水能量为4000多亿立米;建设万亩以上的灌区5000多处,机井220多万眼,有效灌溉面积440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