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08)
2023(6253)
2022(5639)
2021(5200)
2020(4597)
2019(10826)
2018(10708)
2017(20848)
2016(11731)
2015(13406)
2014(13837)
2013(13878)
2012(13216)
2011(11926)
2010(12082)
2009(11432)
2008(11638)
2007(10836)
2006(9168)
2005(8128)
作者
(36393)
(30594)
(30384)
(29163)
(19172)
(14813)
(13994)
(12003)
(11328)
(10909)
(10432)
(10231)
(9704)
(9654)
(9640)
(9637)
(9522)
(8951)
(8774)
(8760)
(7844)
(7608)
(7454)
(6978)
(6879)
(6854)
(6825)
(6681)
(6276)
(6235)
学科
(51533)
经济(51493)
管理(30155)
(28096)
方法(25366)
数学(21797)
(21790)
企业(21790)
数学方法(21602)
(15748)
地方(13736)
(13246)
中国(12260)
(11567)
环境(11408)
农业(10594)
业经(10485)
(9561)
(9400)
贸易(9398)
(9066)
(7896)
理论(7862)
生态(7466)
(7180)
地方经济(7145)
(6746)
金融(6742)
(6724)
财务(6711)
机构
学院(174797)
大学(174714)
(69418)
经济(67866)
管理(64185)
研究(61524)
理学(55058)
理学院(54322)
管理学(53270)
管理学院(52942)
中国(45240)
科学(41069)
(38108)
(34723)
(32981)
(30353)
研究所(30313)
业大(29870)
中心(28603)
(27124)
农业(27050)
(24855)
师范(24632)
北京(24425)
财经(24398)
(22214)
(21904)
(21687)
经济学(21320)
师范大学(19704)
基金
项目(117312)
科学(90040)
研究(84124)
基金(82578)
(73464)
国家(72853)
科学基金(59942)
社会(51364)
社会科(48484)
社会科学(48464)
(46699)
基金项目(44746)
(39682)
自然(38974)
教育(37933)
自然科(37849)
自然科学(37835)
自然科学基金(37136)
编号(34716)
资助(33662)
成果(28372)
重点(27257)
(26573)
(25417)
课题(23968)
(23433)
科研(22878)
计划(22445)
创新(21853)
大学(21204)
期刊
(78080)
经济(78080)
研究(47726)
学报(32067)
中国(31302)
(30860)
科学(28404)
(23773)
大学(23503)
学学(22327)
农业(20446)
管理(19578)
教育(17449)
业经(13904)
技术(13846)
(13365)
金融(13365)
财经(11952)
(11631)
问题(11275)
经济研究(11231)
(10283)
资源(10215)
林业(10209)
(9849)
图书(8841)
技术经济(8785)
科技(8653)
统计(8243)
(8087)
共检索到253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荣昆  
清代中后期黔西南地区出现大量涉林碑刻,这既是区域性人地关系紧张的映照,又彰显出区域性生民强烈的生态意识。涉林碑刻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内涵,具体包括内化于心的生态思想、外化于行的生态实践两个方面,其间透露出古人对森林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又表现出规约的可操作性,从而促使规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进而内化为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明光  田伟珂  查兰建  潘贵渝  王申正  
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对其造成破坏,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平衡两者之间矛盾的有效工具,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系统较脆弱的区域,文章通过对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对其生态补偿核心因素,即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科堰  范成五  刘桂华  柴冠群  吴正卓  秦松  
【目的】了解喀斯特地区小尺度区域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和生态风险,为利用土地功能和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在黔西南中部某农用地土壤上共布设27个点位,采集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分析测定pH与Cd、Hg、As、Pb、Cr、Cu、Zn和Ni等8种重金属元素,采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为评价标准,分析其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和来源。【结果】研究区土壤pH为5.46~8.07,重金属Zn、Cr、Pb、Ni、As、Cu、Cd与Hg平均含量分别为154.24、153.71、64.25、61.76、50.38、49.86、0.41和64.25 mg/kg。研究区农用地土壤受As和Cd污染指数分别为1.68和1.38。8种重金属的危害指数(I_R)为69.00,小于生态危害下限(I_R=150)。Cd与Pb, Hg与As、Cu、Zn、Ni, As与Cu、Zn、Ni、Cr, Cr与Cu、Zn、Ni, Cu与Zn、Ni, Zn与Ni间分别具有同源性,存在复合污染。As、Hg、Cr、Cu、Zn、Ni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载荷,其方差贡献率为57.565%,含量较高原因主要为长期含重金属化肥施用造成;Cd和Pb在第二主成分中有较高载荷,其方差贡献率为80.277%,含量较高原因主要为成土母质中含量较高。【结论】研究区农用地土壤pH为5.46~8.07,已受不同程度As和Cd污染;Cr和Ni污染处于尚清洁范围;Hg、Pb、Cu和Zn处于清洁范围。污染程度为轻微生态危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开颜  张丹  侯芳洁  由会玲  郑玉光  王乾  
[目的]基于气候和土地利用信息,对贵州黔西南地区特色优势中药材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为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艾纳香成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确定5个关键气候因子作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等级指标,并且建立了关键气候因子与潜在种植分布区域海拔高度的回归模型。运用GIS技术,提取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的区域,通过与可利用的土地类型信息叠加,得到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的具体分布情况。[结果]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的种植适宜性类型主要分布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海容  
唐人碑刻观念的深化,促进了树碑之风的盛行,唐代碑刻因此也兴旺发展,走向制度化、完备化。唐代碑体高大庄严,造型精美,碑志书法多样,碑文内容也以颂美铭功为要,其碑刻文化呈现华美大气的审美风尚和时代精神。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茂春  
清水江流域的林业发展历史悠久,当地居民依靠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严格的林业发展制度,不断推进林业保护与生产进步,实现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协调平衡,是我国林业产业建设的典型。清水江流域林业碑刻作为该流域林业保护与发展的见证,不仅承载了该流域林业开发人员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理念,还对当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备一定的生态指导价值。本文结合由严奇岩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清水江流域林业碑刻的生态文化》一书,探析清水江流域林业碑刻文化内容,思考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清水江流域林业碑刻的生态文化》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系统研究了清水江流域林业碑刻中所体现的生态文化内容,并以生态文化学理论为指导,对林业碑刻的生态文化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作者搜集到近200通林业碑刻文本,对文本背后所蕴藏的生态思想、林业制度文化、林业生态行为以及生态维护诱因和社会力量等进行了解析,并基于林业碑刻文本总结得出清水江流域生态文化的形成起源与发展历程。该书阐明了清水江流域生态文化体系,为当代各项生态保护工作以及林业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人民银行黔西南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发诚  
泉州沿海港湾曲折交错,一方面固然对于海商的出海对外贸易活动,提供了便捷的地理条件。但是在另一方面,港湾与港湾之间,港湾与陆地之间,却因为水陆的交错,影响到陆上货物的运输。因此,自宋代以来,泉州地区的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军昌  吴青芬  李绍练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而其中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的重点区域、片区核心地带、珠江上游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为一体的黔西南州又无疑为片区精准脱贫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并对片区整体的精准脱贫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协调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黔西南州存在着生态足迹增长迅速、生态赤字呈上升之势、生态利用已超出生态供给、生态适度人口下降迅速、人口与环境协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特征凸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片区的精准脱贫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新的阶段,该州及所属片区应高度重视生态赤字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并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逆转生态赤字,增进生态盈余,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金礼智  
为了评价医院行业作风建设的情况,研究探讨遏制行业不正之风的有效途径,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按照统一设计的表格,我院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300名患者(其中,出院、住院及门诊各100人)进行行业作风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并结合本院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问卷调查中,对于不知道、未接触的回答,作为无应答处理,未列入计算满意度的基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祁州药市兴起于清初,清代中叶迅速发展,同光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华北最大的药材市场。据捐款统计,同光之际汇聚祁州的商人商号已近2 000家,其中以关东、怀庆、山西等药材帮实力最强。祁州药市的货源和辐射范围主要包括直隶、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以及广袤的东北地区,也有少量江西、宁波、陕西药商来此贸易。这些药材商帮将家乡所产药材汇集到祁州,又从祁州购买其他地区所产带回各自的销区。祁州本地经济也以药材贸易为中心,形成加工存贮、中介贸易以及餐饮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宾长初  
百色是清代桂西重镇,滨临右江,交通便利,商业繁盛。百色粤东会馆保存的碑刻以及地方志资料显示,百色的兴起约在康熙末年,清代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咸丰年间出现衰落,同光年间有所恢复。百色地处滇桂黔交通要道,是桂西乃至滇黔门户,不但是桂西地区的货物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也是滇黔两省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道光年间汇聚百色的粤商有430余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约500万两。光绪年间,在百色经商的粤商商号有300多家,年经营额估计约为117万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馨   陈永毕   杨霄   王思恬  
【目的】探索喀斯特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典型区域划分、整体网络布局优化的方法,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称黔西南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理有序开展的空间布局和模式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筛选约束因子,形成综合阻力面,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生态网络划分典型区域,结合生态断裂点及生态暂歇点识别,提出生态网络整体优化及分区管控建议。【结果】黔西南州生境斑块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性,核心区面积为5 908.81 km~(2),集中连片分布于研究区东南及西南部区域,生境质量较高;北部及中部区域因带状耕地分布较多,打破了林地的空间连续性,导致核心区斑块破碎化严重。基于MSPA识别出斑块面积大于1 km~(2)的生态源地44个;基于MCR模型生成潜在生态廊道55条,总长度约2 563.422 km;基于生态廊道进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出生态节点43个。生态网络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中部及北部生态源地相对较少,导致生态廊道断裂,南北区域缺少物质信息交流的渠道。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生态典型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管控策略,新增生态旅游景点26个、生态暂歇点39个和生态断裂点32个;提出生态网络整体优化布局建议。【结论】黔西南州生态网络构建及典型区域优化有利于形成更具连续性、完整性的生态保护格局和空间网络体系,进而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科学的生态网络范式,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