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75)
- 2023(10867)
- 2022(9134)
- 2021(8340)
- 2020(6769)
- 2019(15095)
- 2018(14891)
- 2017(28009)
- 2016(14949)
- 2015(16572)
- 2014(15966)
- 2013(15589)
- 2012(14444)
- 2011(13139)
- 2010(13291)
- 2009(12586)
- 2008(12333)
- 2007(11434)
- 2006(10336)
- 2005(8918)
- 学科
- 济(60561)
- 经济(60389)
- 管理(48621)
- 业(48539)
- 企(38341)
- 企业(38341)
- 农(29150)
- 业经(20024)
- 农业(19707)
- 方法(19321)
- 财(18726)
- 中国(18489)
- 制(18211)
- 地方(16825)
- 数学(14750)
- 数学方法(14592)
- 技术(13942)
- 体(11874)
- 银(11015)
- 银行(11004)
- 融(10719)
- 金融(10713)
- 行(10549)
- 理论(10346)
- 技术管理(10169)
- 学(9998)
- 和(9840)
- 务(9701)
- 财务(9678)
- 财务管理(9654)
- 机构
- 学院(206851)
- 大学(204568)
- 济(85602)
- 经济(83629)
- 管理(79188)
- 研究(69621)
- 理学(67481)
- 理学院(66674)
- 管理学(65707)
- 管理学院(65279)
- 中国(54484)
- 财(43190)
- 京(42882)
- 科学(39489)
- 农(34533)
- 中心(33380)
- 江(33236)
- 所(33184)
- 财经(32592)
- 研究所(29376)
- 经(29281)
- 范(28642)
- 师范(28457)
- 业大(28206)
- 经济学(26472)
- 北京(26431)
- 州(26326)
- 农业(25335)
- 院(24996)
- 财经大学(23705)
- 基金
- 项目(137258)
- 科学(109893)
- 研究(106927)
- 基金(99526)
- 家(84778)
- 国家(83922)
- 科学基金(73213)
- 社会(72062)
- 社会科(67052)
- 社会科学(67032)
- 省(54904)
- 基金项目(53505)
- 教育(47779)
- 划(44788)
- 编号(43681)
- 自然(43281)
- 自然科(42247)
- 自然科学(42239)
- 自然科学基金(41489)
- 资助(37251)
- 成果(36552)
- 制(32537)
- 创(31261)
- 发(30709)
- 课题(30539)
- 重点(30439)
- 部(30417)
- 国家社会(29728)
- 创新(29297)
- 性(27555)
共检索到325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才茂 李斌
近十多年来,在黔东南地区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清水江文书,官文书作为清王朝控制黔东南苗疆地区的重要行政工具,亦多有遗存。清王朝通过攒造鱼鳞图册、颁发土地执照与契尾,确立民众的土地权属,化"异域"为"旧疆";官府亦把张贴或刊刻告示作为控制乡村社会的重要手段;而清代中期以后"札"体公文的大量使用,使国家控制乡村的意图在地方社会得以迅速传播。清王朝正是通过各类官文书的上传下达及其在诉讼裁决中的有效运用,促使苗、侗等少数民族民众逐渐认知、接受与收藏官文书,使其成为清王朝最终成功经营黔东南苗疆地区的重要一环。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才茂 李斌
近十多年来,在黔东南地区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清水江文书,官文书作为清王朝控制黔东南苗疆地区的重要行政工具,亦多有遗存。清王朝通过攒造鱼鳞图册、颁发土地执照与契尾,确立民众的土地权属,化"异域"为"旧疆";官府亦把张贴或刊刻告示作为控制乡村社会的重要手段;而清代中期以后"札"体公文的大量使用,使国家控制乡村的意图在地方社会得以迅速传播。清王朝正是通过各类官文书的上传下达及其在诉讼裁决中的有效运用,促使苗、侗等少数民族民众逐渐认知、接受与收藏官文书,使其成为清王朝最终成功经营黔东南苗疆地区的重要一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珊 闵庆文
17世纪-19世纪,中国西南山区普遍经历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紧张,山地开发加剧,大量森林植被遭到损耗,生态环境出现危机。但是黔东南地区在同期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森林植被破坏,反而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方法,对明代至民国初年黔东南的森林资源变迁及其社会区域响应机制进行研究得出,这种区域差异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合理的社会响应机制是黔东南能够在清代至民国初期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有力的驱动因素。其中少数民族的宗教崇拜、禁忌习俗,以及传统的习惯法,是黔东南山地民族原始而独特的生态观的外化表现,对森林资源的保育、树种遗传资源的保存有直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强
学界对林间套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国外的研究,多数在论述农林混业时略有涉及;国内的研究,则重视现当代套种的具体做法与经验总结,囿于史料,鲜有涉及历史上中国的套种问题。幸运的是,黔东南林区山多田少的状况让林农格外关注土地利用,并以契约文书形式再现历史时期套种实态。学术界对黔东南的关注兴于“清水江文书”,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些成果聚焦于以林契为核心的山林方面,套种问题没有得到相应重视。清代民国时期黔东南农业经营是山林经济的重要补充,已有成果忽略了林业之外,诸如借贷、农田典当、断卖等农业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努力深掘的方向。
关键词:
黔东南 黔东南林区 清水江文书 民国时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红梅 杨素丹 夏凯生 杨素婷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研究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掌握当地乡村旅游空间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IS技术、网络拓扑分析法和点—轴系统理论,分析了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优化路径。[结果](1)区域尺度上,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开发不充分,呈现中部—南部—北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休闲观光类处于主导类型,资源类型开发不充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县域尺度上,6区县间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明显,酉阳领先于其他区县;(3)空间关联方面,β指数为1. 01,γ指数为0. 34,Ai指数的平均值为76. 21km,平均径路长平均值为9. 28,表明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的连接度、通达度整体偏低,路网密度低;(4)结构优化方面,构建了渝东南"三级节点、两级轴线、两大板块"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系统。[结论]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不平衡、不充分,应尽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充分挖掘整合特色资源,培育打造"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体系,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伦
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政府、企业、农民等关键参与主体的发展诉求不尽相同,村落、村民之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距,发展机遇的配置时常出现不均衡现象。在各种项目开发过程中,广大农民不仅要发展,而且期盼更加普惠性和公平性的发展,由发展诉求、发展速度、发展机遇等聚合形成的发展张力如果控制处理不当,会引发一些新的发展性冲突。因此,各种资源、利益、机遇的配置应该尽量确保机会均等、程序公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避免单方利益极化或权利失衡,防止农民在发展中被边缘化,积极引导农民向外开拓利益空间,更好促进乡村发展"富"与"安"的兼顾。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发展张力 社会稳定 利益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璘 周颖悟
文章以黔东南地区为例主要针对城镇化水平下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AHP模型,按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适合评价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科学合理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建设、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作为影响因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综合权重以及各个指标所占的权重,根据得分分析影响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指标,其中影响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建设和居住条件,其次是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根据数据分析得出黔东南地区目前存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系数不高、城镇化水平偏低、自然资源丰富的现状。根据数据分析和从黔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强化城市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居环境 指标体系 黔东南地区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甘明 刘光梓
传承人与群体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知识产权的二元主体。结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状况,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制度应明确权利主体的成果确认权、原创维护权、改编权、演绎权、无期限保护权、经济利益的追偿及分享权,同时,保障非营利目的的传播使用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满德如 黄经南 王国恩
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其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往往保存较完整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通常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和结晶。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村寨对保护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空间以及传承其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保护研究多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村寨布局和空间形态的角度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黔东南肇兴侗寨为例,通过从选址、空间形态、道路结构和公共空间等方面探讨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的特征及构成规律,并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形态的成因,以期为侗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黔东南 肇兴 侗族村寨 空间形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自强 何婕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案例,通过深入访谈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剖析郎德苗寨旅游参与“工分制”的起源、长存逻辑以及未来变革方向,引申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出路。结果表明:郎德苗寨的文化逻辑与社会基础形塑了“工分制”,而历史关键节点决定为何选择了“工分制”。保障居民参与权的“工分制”难以规避“偷懒”而被诟病,却在郎德苗寨延存至今,是回报递增强化了“工分制”的制度惯性,且作为社区制度中的一部分,“工分制”又镶嵌在制度网络结构中形成关联依赖,产生体制锁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工分制”得以长存。从人力资本特征看,“工分制”本身是有效率的,只是社区内部群体分化与外部环境变迁加剧了路径偏离,制度变迁更倾向于选择坚持村寨传统价值理念的共同富裕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扬 曹大明
清朝统治者为了推行教化、巩固疆域,把少数民族纳入到科举考试行列中,但是居于东南地区汉民腹地的畲民却是经过积极主动争取才获得参与科举考试的权益。较晚定居于东南地区的畲民在对抗当地士人阻考时,多采取呈诉官府、强调族群性以与清朝统治者特殊的族群背景相关照,借助地方官员支持以争取科举权的策略。地方官员为了解决民族纠纷,更好地管理地方社会,强调了"版图之内"的多民族国家认同,促使畲民更好地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融入整个国家体系和地域社会。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与国家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实现了统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宋博 郑向敏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各种旅游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研究和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其安全现状,总结了乡村旅游安全的类型、特征及其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旅游安全 安全控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文
乡土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长期受到重视。然而,以地方性知识传承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乡土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稳固依托。既往研究主要将学校视为乡土教育的实施者,焦点多集中于教材、课程、师资与政策方面,而对作为乡村地方性知识传承主要载体的社区缺乏关注。乡村博物馆是促进乡土教育和地方性知识传承的重要社区力量之一,其位育价值尚未充分挖掘。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和乡村博物馆之间存在互嵌共生关系。借助地方性知识的纽带作用,乡村博物馆不仅可成为乡村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陪伴成长的公共空间,传习非遗、培育乡土情感的场域,还可作为推动文化交流、扩大乡土教育受益群体的“第三场所”。由此可见,发挥乡村博物馆的位育功能,是对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教育融通的有益探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文
乡土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长期受到重视。然而,以地方性知识传承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乡土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稳固依托。既往研究主要将学校视为乡土教育的实施者,焦点多集中于教材、课程、师资与政策方面,而对作为乡村地方性知识传承主要载体的社区缺乏关注。乡村博物馆是促进乡土教育和地方性知识传承的重要社区力量之一,其位育价值尚未充分挖掘。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乡土教育、地方性知识和乡村博物馆之间存在互嵌共生关系。借助地方性知识的纽带作用,乡村博物馆不仅可成为乡村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陪伴成长的公共空间,传习非遗、培育乡土情感的场域,还可作为推动文化交流、扩大乡土教育受益群体的“第三场所”。由此可见,发挥乡村博物馆的位育功能,是对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教育融通的有益探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义刚
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活动和公共秩序处于士绅阶层管理之下,受益于儒家传统和差序格局,乡村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随着国家政权逐渐深入乡村,传统乡村公共秩序不断瓦解。现代乡村自治组织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其职能与范围已完全不同于传统乡村自治组织,而国家政权对这种日益增长的权力却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约束。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政治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巴泽尔的"交易-履约模型"为分析框架,首先探讨了国家对乡村自治组织强化监督制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阐述如何发挥政府审计职能以有效制约乡村自治组织对权力、尤其是经济权力的滥用,从...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公共秩序 交易履约 政府审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清代山西晋水流域的乡村地权与水利——以乾隆四十二年古城营《九渠地亩册》为中心
基于SWOT分析法的农村电商扶贫战略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清代东南沿海的气候、收成与粮价变动(1736-1911)——以温州地区为中心
明中叶至民国时期华南地区的族田和乡村社会——以闽西四保为中心
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地区边疆教育发展及其社会影响——以省立黄平初级小学为个案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内生机制构建——以黔东南岜沙苗寨为例
乡村规划建设中中心村选择的ROG模型研究——以鄂东平原地区为例
清代农家账簿中的乡村价格体系——以浙南石仓地区为例
清代琉球官学教育的嬗变与革新——以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为中心
乡村地区社会空间建构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祠神祭祀空间“旗”的演成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