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2)
- 2023(10179)
- 2022(9007)
- 2021(8603)
- 2020(6986)
- 2019(16379)
- 2018(16348)
- 2017(31801)
- 2016(17291)
- 2015(19445)
- 2014(19324)
- 2013(19112)
- 2012(17380)
- 2011(15689)
- 2010(15515)
- 2009(13939)
- 2008(13552)
- 2007(11727)
- 2006(10135)
- 2005(8831)
- 学科
- 济(67094)
- 经济(67023)
- 管理(50809)
- 业(48990)
- 企(42452)
- 企业(42452)
- 方法(31502)
- 数学(26608)
- 数学方法(26288)
- 农(17519)
- 中国(17351)
- 业经(15862)
- 财(15806)
- 学(14939)
- 地方(14268)
- 理论(12572)
- 和(11967)
- 贸(11921)
- 贸易(11915)
- 农业(11782)
- 易(11561)
- 技术(11265)
- 制(11185)
- 务(10604)
- 划(10569)
- 财务(10541)
- 财务管理(10525)
- 环境(10496)
- 教育(9963)
- 企业财务(9945)
- 机构
- 大学(243296)
- 学院(241097)
- 管理(100731)
- 济(91813)
- 经济(89658)
- 理学(88125)
- 理学院(87161)
- 管理学(85782)
- 管理学院(85334)
- 研究(78599)
- 中国(56123)
- 京(51759)
- 科学(49228)
- 财(40289)
- 所(38494)
- 业大(35390)
- 研究所(35334)
- 农(34976)
- 中心(34711)
- 江(33433)
- 财经(33171)
- 范(33064)
- 师范(32820)
- 北京(32774)
- 经(30144)
- 院(28907)
- 州(27843)
- 农业(27256)
- 师范大学(26673)
- 商学(25815)
- 基金
- 项目(169156)
- 科学(132780)
- 研究(126079)
- 基金(121960)
- 家(105273)
- 国家(104363)
- 科学基金(90002)
- 社会(77407)
- 社会科(73245)
- 社会科学(73225)
- 省(65723)
- 基金项目(65335)
- 自然(58859)
- 教育(57805)
- 自然科(57443)
- 自然科学(57433)
- 自然科学基金(56383)
- 划(55511)
- 编号(52855)
- 资助(49708)
- 成果(42865)
- 重点(37227)
- 部(36987)
- 课题(35813)
- 发(35711)
- 创(35301)
- 项目编号(33090)
- 创新(32682)
- 科研(32044)
- 教育部(31891)
共检索到340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涵
辑佚是整理研究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明清以来,它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从而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辑佚学的研究是对保存在群书中的已失传文献的佚文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册,以达到恢复其全貌,或辑录出一个残本的目的。我国古代辑佚工作始于南宋,消沉于元明,至清代则有大的发展,成果累累,功绩卓著。本文拟对清代辑佚工作做一全面系统的总结。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世学
清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卷帙浩繁,规模宏大,不但在国学丛书中首屈一指,而且也是世界性的大宗文化遗产。清廷在编纂这部"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整个过程中,有过也有功。虽然芟削、销毁、任意改易,摧残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俞艳庭
清代是经学的“复盛时代”,乾嘉学者以其辑佚补亡之长技,对三家《诗》佚文遗说进行了全面搜讨,至清代后期,凡属保留了三家《诗》义的典籍,已被搜寻殆遍。清代学者在三家《诗》辑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限于时代和学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局限。
关键词:
清代 《诗经》三家说 辑佚 成就 缺憾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钱斌
在家谱中新发现蔡元培六篇佚文。在梳理其写作背景、写作年代以及相关人物时,挖掘出蔡元培等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迹。这六篇佚文还蕴含了蔡元培的谱牒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献价值。
关键词:
家谱 佚文 史料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傅荣贤 杨苏闽
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徵》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七略别录》为对象,以完善马氏辑本为目标,剔除《汉志》“所录书目及其子注”以及“诸书叙录”集中呈现的佚文,表达了对辑佚条目“多”与“真”之间辩证关系的独特思考。章氏辑本承绪马氏,《别录》《七略》混辑不别,值得商榷。但章太炎依《汉志》分类框架确定佚文的类别位置,并根据“班氏省出新入”对佚文类别位置做出相应调整,较为准确地复原了“刘氏旧文”的原书篇第。尤其是,章氏佚文首列“《艺文志》所录书目”作为“起本”文献,使佚文各有攸归,并揭示了《别录》《七略》佚文与《汉志》著录在书名、篇卷等方面的异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章太炎 《七略别录佚文徵》 辑佚 目录学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闫超
清康熙时期掀起第一次修志热潮,其中《铁岭县志》是清代东北地区第一部县志,《盛京通志》是清代第一部官修东北通志;中期在全国修志热的推动下,东北地区修志活动掀起高潮,《黑龙江外记》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地方志,《吉林外纪》是吉林地区最早的地方志。清后期的《吉林通志》是吉林地区第一部大型官修地方通志,《黑龙江述略》具有强烈爱国精神,《新民府志》采用统计表格的形式,颇具特色。清代东北地区由于其地处边疆,又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因此相比其他边疆地区,统治者更为重视该地区的修志;清后期民族危机的出现,引起东北知识分子群体通过修志对边疆危机进行思考;清代东北修志活动规模小于内地各省份,且呈现由南向北发展的趋势,主要集中于光绪及宣统时期。东北地区的修志活动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成为整个清代修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郝艳华
《十道志》是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今于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中又寻得其不同于辑本之佚文若干,可为《十道志》辑佚提供新的资料。
关键词:
《十道志》 辑佚
[期刊] 图书与情报
[作者]
丁俊丽
清代是继宋之后历史上的第二次研韩高峰,留存大量韩集文献,这与清代刻书业的繁荣不无关系。清代韩集文献通过官刻、私刻、坊刻流传于世。官刻韩集文献极大地提高了韩愈在清代的地位;私刻韩集文献种类多,推动了清代韩愈研究的发展;坊刻韩集文献便于韩集的普及,扩大了韩愈的影响力。
关键词:
韩集文献 官刻 私刻 坊刻 价值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白兴勇
清代是中国阅读文化史上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山东虽不如江、浙等地文化繁荣,但也人才济济,留下了丰富的阅读文化史资料。1政治背景1.1清朝皇室的读书活动清朝皇帝自顺治入关以来,重视学习汉族文化,多于幼时即开始读书识字,"皇子六龄,即入上书房读书",且有严格的课读制度,"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其读书师傅亦皆宿儒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侯富芳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清季学术巨擘。他的著作历史上曾三次结集刊行:第一次是清嘉庆十一年至十二年间刊行《潜研堂全书》(钱氏家刻本);第二次是光绪十年刊行《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长沙龙氏家塾刻本);第三次是上世纪末,陈文和先生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钱氏诗文有《潜研堂文集》、《潜研堂诗集》、《潜研堂诗续集》。在第三次结集整理中,陈文和先生又广为搜罗集外诗文,共得佚文约80篇,佚诗若干,编为《潜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青枝
徐州方志及后编江苏艺文志等志书,皆著录有清代焦凤翔《驱病集》,但未详存佚,难窥其貌,新发现《驱病集》手稿,可据补。手稿为地方文献轶事辑录,涉及大量的农民战争、朝野见闻、鬼狐故事、古迹考据、山川游历、地方灾异及各地风俗等等,思想内容积极健康,颇多可发掘者。
关键词:
焦凤翔 《驱病集》 佚稿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正>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奠基人,同时在语法、修辞学领域皆有建树的著名学者,郭绍虞先生在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研究者利用的文献,主要是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郭绍虞文集》(包括《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赵荣蔚
《玉函山房辑佚书》广征群书,详明出处;校勘辨伪,审慎考证;排比篇第,辨章源流。其书网罗遗佚,卷帙繁富,为前此任何辑佚之书所不及。这部空前的辑佚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而且在辑佚体例上也体现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马国翰 《玉函山房辑佚书》 体例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韩成武 周金标
赵次公《杜诗先后解》是杜诗学史上一个首开先河的注本,其命运与世沉浮,从最初竞相为注家引重,到清代的散佚,与其注释内容特点密不可分。朱鹤龄《杜工部诗辑注》十分重视该注本,对其大量引用和驳正,从而使我们了解清初注家对赵注的看法及其散佚之缘由,亦可据《杜工部诗辑注》进行辑佚。
关键词:
赵次公 朱鹤龄 辑佚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仲艳青
《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著录文献宏富,借其可考见唐以前典籍存亡状况及评述东汉以来学术状貌,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简称《考证》)是现存第一部系统考证《隋志》的著述。章宗源广采经史传注、类书杂抄等,考订谨实,辑补详核。《考证》的文献价值主要在于:增补《隋志》缺载书目,还原唐前史部著述原貌;搜采已佚典籍之文,明佚书体例以及考订《隋志》著录书目,追源溯流。同时,《考证》纂修过程体现出清代辑佚注重标明佚文来源,严谨勾稽文献,与考证、校勘有机统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