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2)
2023(13421)
2022(11797)
2021(11033)
2020(9308)
2019(21371)
2018(21113)
2017(40348)
2016(22244)
2015(25018)
2014(25089)
2013(24667)
2012(22801)
2011(20312)
2010(20286)
2009(18863)
2008(18510)
2007(16068)
2006(14083)
2005(12668)
作者
(63379)
(52536)
(52163)
(49861)
(33812)
(25379)
(23739)
(20560)
(20163)
(19026)
(18304)
(17785)
(16832)
(16719)
(16259)
(16184)
(15726)
(15577)
(15253)
(15064)
(13018)
(13017)
(12623)
(12095)
(11782)
(11778)
(11746)
(11714)
(10626)
(10255)
学科
(85604)
经济(85475)
管理(67034)
(60442)
(52266)
企业(52266)
方法(37836)
数学(31484)
数学方法(31115)
(23796)
(22673)
中国(22566)
业经(20593)
(19723)
(19657)
地方(18685)
理论(15807)
(14960)
(14885)
农业(14853)
财务(14818)
财务管理(14788)
(14514)
贸易(14506)
环境(14162)
(14044)
企业财务(14037)
(13694)
(13486)
银行(13448)
机构
大学(313553)
学院(311118)
管理(122772)
(119055)
经济(116287)
理学(106096)
理学院(104850)
研究(104276)
管理学(103104)
管理学院(102526)
中国(76304)
(67505)
科学(64922)
(57660)
(52111)
(50654)
(48176)
研究所(47364)
中心(46792)
业大(46162)
财经(45427)
(42751)
师范(42358)
北京(41853)
(41091)
(38097)
农业(37665)
(37317)
经济学(34888)
师范大学(34407)
基金
项目(214363)
科学(168419)
研究(158819)
基金(154645)
(133976)
国家(132833)
科学基金(114134)
社会(99052)
社会科(93622)
社会科学(93599)
(84644)
基金项目(82688)
自然(74186)
教育(72854)
自然科(72346)
自然科学(72331)
自然科学基金(70996)
(70601)
编号(65718)
资助(62806)
成果(54286)
重点(47925)
(47213)
课题(45402)
(45109)
(44408)
(41546)
创新(41359)
项目编号(40641)
科研(40587)
期刊
(134922)
经济(134922)
研究(94190)
中国(61007)
学报(49724)
管理(45854)
科学(45346)
(44606)
(43911)
教育(38403)
大学(37754)
学学(35273)
农业(30340)
(26296)
金融(26296)
技术(25990)
财经(22307)
业经(22083)
经济研究(20563)
(18881)
图书(17281)
问题(17163)
理论(15606)
科技(15259)
(15149)
(14750)
现代(14331)
实践(14312)
(14312)
技术经济(13880)
共检索到458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佩国  
清代节孝祠、清节堂、贞节牌坊、孝女庙等节孝文化设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地域社会特定文化景观的内在组成部分。在地域社会中,只有将建筑纳入“权力的文化网络”才能产生某种力量,使“地方”变得具有一定的“可见性”,从而形成文化景观。节孝祠、清节堂等文化设施之所以能够成为地方社会的文化景观,亦在于其典礼和仪式的“神圣性存在”,被扩大了的家族观念成为地方修建“节孝”文化景观的观念基础,“节孝”文化成为“孝道”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增明  周银波  王瑞林  
水景观建设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怎样充分利用水体、水文化,体现人、河、文化、城镇是一个生态有机体,是其中的重要课题。以江南小城镇为例,对其水系景观现状进行总结,剖析今后小城镇水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向,提出水文化建设的建议,为今后小城镇水景观建设提供指导依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深圳市平冈中学课题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鹤年  张力仁  
通过对我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省区——陕西省现有117条政区地名的命名规律、命名缘由和命名时间等属性的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全省现有半数以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其以前就已产生,且越早出现的政区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愈突出;越晚出现的政区名称,因社会人文事象得名越明显。从时空分布看,陕西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与三大地域开发序列相对应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区域开发、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全国政区体制变化是陕西省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敏  韩锋  
都江堰世界遗产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至今对成都平原的发展繁荣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通过静态孤立的保护渠首工程、历史建筑、历史街巷等个体来诠释都江堰的全部遗产价值是不全面的甚至片面的。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方法论,将以都江堰为核心的整个水利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意设计并持续演进的关联类文化景观进行研究,将贯穿整个城乡完整的农田系统和水利系统以及相应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这些重要的价值载体纳入到价值系统当中。划分为四种类型的文化景观,分别为生产类、防御类、商业生活类以及游憩类文化景观,并梳理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发展脉络。通过重新识别和记录价值载体现状,总结价值保护的情况,并提出相对应的保护与管理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俊  张青萍  
文化景观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变化,不同时期和不同形态的城市空间结构和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城市复杂的文化景观生态,关注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演变发展的动态过程,使文化景观的分层结构更加清楚、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也为其作为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提供了契机。综合运用层积认知的方法,对钟山历史文化景观各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文化景观形态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钟山历史文化景观在层积叠加过程中所产生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掘单体文化景观的价值、构建整体"叙事结构"和有效控制演进过程等保护与利用策略,旨在实现钟山历史文化景观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淑虎   黄龙英   黄静馨   许广通  
为构建全面展现闽江流域历史演化脉络和鲜明价值特征的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充分汲取文化景观理念中的“历史层积”与“价值关联”方法,结合熵权-TOPSIS模型、核密度分析与最小生成树模型等定量方法与可视化工具,文章首先系统地梳理了闽江流域历史层积过程,从古代格局溯源与现今格局识别两方面,解析各时期流域的演化脉络、空间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古今层积中提炼闽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及与之相关的格局要素,最终确立价值关联下闽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一江一脉两山、多点三轴三区”空间格局,实现自然山水、人文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全方位展现,为地区未来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宏磊  张捷  
书法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中的文字景观组成是城镇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休闲体验对象。对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将导致书法景观实际功能的丧失,使书法景观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文化认同、参与及满意度。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了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具有典型书法景观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游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以研究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问题。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文廷  方星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汤茂林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 ,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文化景观类型、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等六个方面 ,深入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近今进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江畔  邵龙  
线性遗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铁路作为重要的线性工业遗产,认知其遗产特征,认清其生存现状,有利开展保护与开发活动。基于遗产线路视角,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体系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调查的方法,梳理其历史背景与现状情况,分析遗产构成;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战略性分析;对与中东铁路相关性较高的遗产线路保护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到适合中东铁路的保护途径。最后,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提出建议,以期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寻求更好的生存机会与生存环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凯  何沁遥  高阳  
伊斯兰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主要包括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和印度伊斯兰园林等。波斯伊斯兰园林是伊斯兰园林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但目前缺少相关研究。以波斯花园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历史发展和概况。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体系、整体布局、水系、园林植物、建筑等方面研究了波斯花园独特的风景园林特征。进而基于文化景观的视角,研究了波斯花园的文化景观属性及其主要价值和影响,并分析了波斯花园对我国风景园林的启示与思考。通过系统研究波斯花园,对丰富和补充伊斯兰园林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芙蓉  李和平  
我国现代化城市中尚存很多传统集市。从文化景观视角考察这些集市,可以发现其成因与商业需求、地域环境、城市化进程和日常生活的延续性有关。城市中传统集市的构成可以从空间、时间和文化三个方面研究。空间上,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集市的位置多延续最早集市形成时的选址,位于交通便利的节点位置;城市传统集市数量基本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分布趋势;空间形态呈现出线状、网格状和面状的特征。时间上,集市的集期受到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双重影响。文化上,这些目前仍活跃在城市中的传统集市具有传统商业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和传统日常生活公共空间文化价值。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集市文化景观的承续发展应该采取活化保护的原则,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景观的有机更新上,可以通过作为现代城市商业体系的有益补充、作为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和作为具有活力的传统日常公共生活空间三条路径实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翀  周庆  杨敏行  
佛山禅城古镇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多重危机。以禅城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将廊道概念从遗产保护等宏观尺度引入中微观的城市设计:通过分析空间结构演变、评价历史文化价值并对重要遗产进行梳理,从而构建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把以往古迹标本和分散碎片转变成具有整体连续性的景观体验,注重时间、空间和感官维度对典型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进行系统保护和展示再现,从文化景观的适应、传承、创新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拓展旧城保护研究的视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