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38)
- 2023(9129)
- 2022(7987)
- 2021(7461)
- 2020(6424)
- 2019(14242)
- 2018(14310)
- 2017(26773)
- 2016(15109)
- 2015(17088)
- 2014(17158)
- 2013(16573)
- 2012(15707)
- 2011(14139)
- 2010(14444)
- 2009(13707)
- 2008(13810)
- 2007(12723)
- 2006(11422)
- 2005(10764)
- 学科
- 济(55484)
- 经济(55378)
- 管理(49654)
- 业(40020)
- 企(34216)
- 企业(34216)
- 财(20570)
- 方法(19120)
- 制(18130)
- 中国(16422)
- 农(16087)
- 数学(15895)
- 数学方法(15571)
- 地方(14933)
- 业经(13295)
- 学(12248)
- 体(12139)
- 银(10873)
- 银行(10854)
- 务(10476)
- 融(10446)
- 财务(10442)
- 金融(10442)
- 财务管理(10401)
- 行(10343)
- 农业(10136)
- 体制(9978)
- 企业财务(9771)
- 理论(9685)
- 贸(9343)
- 机构
- 大学(210133)
- 学院(207510)
- 济(80657)
- 经济(78519)
- 管理(75206)
- 研究(71938)
- 理学(62879)
- 理学院(62072)
- 管理学(60951)
- 管理学院(60526)
- 中国(57298)
- 财(45896)
- 京(45778)
- 科学(42704)
- 所(35986)
- 江(35729)
- 中心(34643)
- 财经(33741)
- 农(32553)
- 研究所(31700)
- 经(30290)
- 范(29176)
- 师范(28886)
- 北京(28677)
- 业大(27948)
- 州(27748)
- 院(26417)
- 农业(25196)
- 省(24851)
- 经济学(24832)
- 基金
- 项目(130907)
- 科学(102609)
- 研究(98563)
- 基金(94197)
- 家(81131)
- 国家(80398)
- 科学基金(68842)
- 社会(62136)
- 社会科(58647)
- 社会科学(58633)
- 省(51004)
- 基金项目(49226)
- 教育(45991)
- 自然(43318)
- 划(42936)
- 自然科(42280)
- 自然科学(42268)
- 自然科学基金(41509)
- 编号(40159)
- 资助(38590)
- 成果(35754)
- 重点(29644)
- 制(29378)
- 部(29307)
- 课题(29198)
- 发(27507)
- 创(26800)
- 性(26084)
- 国家社会(25425)
- 教育部(25407)
共检索到341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韩燕仪
康熙年间,清政府曾规定盐价的制定原则为:价由商定,官员调控。康熙四十三年(1704),偏沅巡抚赵申乔核减衡州、永州、宝庆三府盐价一事,集中体现出在这一原则主导之下地方官员对盐价的干预。其作用不直接体现于盐价的确定,而是通过监控,对商人的定价形成一定的制约。这种干预行为的起因、曲折过程及实际效果,充分反映了地方官员、盐政官员、盐商以及市场等多种力量对于盐价的影响,揭示出清代盐价的制定机制是结合市场调节与行政干预、并受官商利益关系影响的多轨机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韩燕仪
在清王朝规定的"随时价而销售之"、官员调控的盐价原则下,雍正元年三月湖广总督杨宗仁核减湖广盐价,由此引起一场盐务风波。这场风波一方面体现于两淮巡盐御史谢赐履和湖广总督杨宗仁在政治上的纷争,进而引起清廷对湖广盐价的两度核定,另一方面则体现于两淮盐商与地方势力运作引起的汉口食盐供需失衡,盐价飞涨,盐市混乱。雍正二、三年揭发的黄叔琳定价受贿案和部议盐价受贿案显示,两淮盐商通过官商之间的金钱、人际关系对两次朝廷定价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这一系列事件揭示清代盐价的制定呈现出结合市场和行政等多种力量共同运作的机制,而政商关系在此次湖广盐价制定中具有突出意义。
关键词:
湖广 盐价 行政 市场 政商关系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东有
康熙朝米价中的商人行为陈东有清代前期,承接明代商品交换的惯性,在经济复苏之后,国内的主要产品(粮、棉、茶等)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市场中的主要力量──商人对商品的流通已经具有了主角作用。康熙朝后期三十年间的粮价奏折在直接反映市场粮价变动的同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国英
在影响粮价的几种因素中,货币由于是价格的表现手段,其制度变革及流通量的变化等对粮价的影响更为直接。文章对山西1736—1911年间以银计量粮价的整体特征,以及考虑货币变革因素后,以钱计量价格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山西市场上货币实际流量与存量的数值,所以在将以银衡量的价格转变为以钱计量的价格时,将银钱比价和货币铸造的变化纳入考量。研究发现,清代山西省以银计量的粮食价格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是考虑到清朝后期通货紧缩,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实际上要比数据中显示的大。银钱兑换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单一用银计量的粮食价格的波动,政府通过制钱的铸造及贬值来调节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变动,维持以银计量的粮食价...
关键词:
清代 山西 粮价 货币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廖声丰
清政府为保证赣关关税的征收,力图从制度约束和考核检查等方面予以加强,以确保国家对榷关的切实控制和榷关功能的正常执行。这些税收制度维持了赣关的运转,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对清代赣关税收制度的个案考察,可以得到两个较为宏观的结论:一是推行"恤商"政策、保护商品流通是清政府的基本立场,二是正是像赣关这样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榷关,对于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地方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清代 榷关 赣关 税收制度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
苏南 义庄 数量 分布 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莫尚葭
清代骈文的发展,以包括苏、浙、皖等省(以下均指清代行政区划)在内的江南为核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自民国以来,李详、刘麟生、张仁青等学者从地域角度对清代骈文流派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浙派""常州派""仪征派"等说法。"浙派"骈文作者众多,且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家出现,代表了当时骈文发展水平,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浙派"学者的骈文理论批评论作及编选的骈文总集也对推动骈文创作及骈文理论发展、保存骈文文献、总结历代骈文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代骈文复兴中,"浙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清代 骈文 地域骈文流派 “浙派”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凌一鸣
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与书籍收藏的成熟,士绅家族的藏书活动在明清时期臻于极盛。除了对书籍的喜好,地方士绅在书籍搜集和藏书累积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扩张自己及家族的文化辐射力,并通过藏书建构博取同侪的认可,成为地方文化权威。在较为封闭的藏书保藏过程中,书籍的所有者通过制定流通、保藏与阅读秩序维系与巩固文化权威地位,并冀图以家族形式予以延续与继承,从而达到血缘、学缘、地缘的扭合与统一。
关键词:
家族藏书 社会文化史 玉海楼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伍巧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是对清代文献文化史体系构建的尝试与探索,其不仅继承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理路,也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的研究范式。该著作大量使用日记、题跋、笔记等史料,以专题史的形式,综合利用书籍史、文化史、技术史、心态史、学术史等视角,探索了清代书估、抄书人、文士、女性等群体与书籍的互动,分析了《读书分年日程》《说文》、家集、小说戏曲、新学书籍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勾勒揭示出清代文献与文化的流动与关联图景,为后续文献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该书是清代文献文化史研究的探索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与导向价值。
关键词:
书籍史 文献文化史 书籍流转 社会文化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曹红军
《佩文韵府》106卷是康熙年间分韵编排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共收单字10252个,按其读音分别归人明清时通行的平水韵106韵部中,所收词目按最后一字归韵并注明出处,卷帙浩大,内容丰富,至今仍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佩文”为康熙的书斋号,因命名为《佩文韵府》。此书最早的版本即刊于康熙年间,在权威工具书中对其版本有这样几种表述:一、《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佩文韵府106卷清张玉书蔡升元等辑清康熙51年-52年内府刻本。二、《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佩文韵府106卷清张玉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祁州药市兴起于清初,清代中叶迅速发展,同光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华北最大的药材市场。据捐款统计,同光之际汇聚祁州的商人商号已近2 000家,其中以关东、怀庆、山西等药材帮实力最强。祁州药市的货源和辐射范围主要包括直隶、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以及广袤的东北地区,也有少量江西、宁波、陕西药商来此贸易。这些药材商帮将家乡所产药材汇集到祁州,又从祁州购买其他地区所产带回各自的销区。祁州本地经济也以药材贸易为中心,形成加工存贮、中介贸易以及餐饮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
关键词:
清代 祁州 药市 药商 捐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
解州城 商业 关帝庙 碑刻资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
解州城 商业 关帝庙 碑刻资料
[期刊] 求索
[作者]
吕文利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深入阐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是对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基础上的高度凝练,极其鲜明地指出了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国历代都重视实现“大一统”,促成中华民族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王朝,其继承前代经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清朝“大一统”的多维实践,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清代的具体展开,有着丰富的实践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统一性 大一统 嵌入式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国家事务与地方社会秩序——以清代漕粮征运为基点的考察
明代嘉靖年间日本贡使的经营活动——以策彦周良《初渡集》、《再渡集》为中心的考察
元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羡余”为中心的考察
政策制定与投资者行为的均衡策略研究——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考察与博弈分析
清代台湾科举士人的移民模式——以张士箱家族为考察中心
浅论清代前期运河地区的商品流通——以运河榷关税收考察为中心
清代北部边疆榷关税收分配考察——以杀虎口、张家口和归化城为中心
清代中叶晋商在济南的经营特色——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清代中叶山陕商人在甘肃的经营活动——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北洋政府收回邮政利权考察——以《邮政条例》编制进程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