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0)
2023(7782)
2022(6501)
2021(5959)
2020(5040)
2019(11554)
2018(11295)
2017(21789)
2016(11554)
2015(12842)
2014(12739)
2013(12628)
2012(11544)
2011(10601)
2010(10996)
2009(10317)
2008(10403)
2007(9096)
2006(8243)
2005(7700)
作者
(32739)
(27395)
(27388)
(25958)
(17481)
(13127)
(12322)
(10581)
(10398)
(9909)
(9411)
(9120)
(9014)
(8921)
(8710)
(8366)
(8014)
(7962)
(7885)
(7874)
(6948)
(6673)
(6667)
(6318)
(6142)
(6136)
(6043)
(5968)
(5516)
(5287)
学科
(47141)
经济(47057)
管理(40340)
(34298)
(30779)
企业(30779)
方法(18303)
(15725)
数学(15437)
数学方法(15194)
(14619)
中国(13363)
业经(11251)
(10954)
(10107)
(9527)
(9476)
财务(9440)
财务管理(9421)
企业财务(8956)
(8562)
银行(8544)
体制(8534)
地方(8369)
(8359)
贸易(8354)
(8206)
金融(8204)
(8164)
(8087)
机构
大学(168034)
学院(163986)
(68175)
经济(66616)
管理(62109)
研究(57516)
理学(53097)
理学院(52396)
管理学(51373)
管理学院(51032)
中国(43978)
(35967)
(35912)
科学(32566)
(28476)
财经(27409)
(25924)
中心(25348)
研究所(25215)
(24790)
(23835)
北京(22736)
业大(21925)
(21833)
师范(21652)
(21585)
经济学(21202)
财经大学(20313)
(20165)
经济学院(18841)
基金
项目(106569)
科学(85071)
基金(79438)
研究(78377)
(68919)
国家(68373)
科学基金(59060)
社会(52026)
社会科(49325)
社会科学(49316)
基金项目(41332)
(39917)
自然(37254)
教育(36432)
自然科(36405)
自然科学(36394)
自然科学基金(35767)
(34436)
资助(32078)
编号(30511)
成果(26568)
(25297)
(24364)
重点(24120)
国家社会(22098)
(22052)
课题(21915)
(21622)
教育部(21412)
创新(20675)
期刊
(79107)
经济(79107)
研究(53624)
中国(38790)
(30256)
管理(25959)
学报(24888)
科学(23742)
(21805)
大学(19877)
教育(19239)
学学(18285)
(16131)
金融(16131)
财经(14332)
农业(13952)
技术(13622)
经济研究(12568)
(12293)
业经(11408)
问题(10273)
(9007)
图书(8228)
(8168)
国际(7856)
现代(7663)
(7588)
会计(7561)
世界(7495)
财会(7443)
共检索到261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彭雨新  
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的体制问题,一向未受到重视。这个问题在唐代中期曾经提上日程,当时某些突出的方镇势力,为了扩充军事力量,将当地田赋收入大量留用,并在所属州县新增赋额。至宪宗时(806—820)情况有所改变,形成了“上供”(供中央)、“送使”(归节度使)和“留州”(留给各州)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实际上是“起运”到中央的占三分之一,“存留”归地方的占三分之二。以后“上供”部分连三分之一也保不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晓  
《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彝文田赋账簿研究》由朱崇先、杨怀珍两位先生编著,由民族出版社于2013年公开出版发行。书中辑录了三种重要的彝文田赋账簿材料,分别为国家图书馆藏、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和禄劝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古籍办公室藏清代彝文田赋账簿。以国图收藏田赋账簿为重点研究对象,本书对三种材料进行了严谨、详细的整理和翻译工作,为清代乾隆年间至清末云南省武定县、云南省禄劝彝区的赋税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林梓宗  
从《刘轲》引文的9个人名错误,说明学术著作引用古籍,必须认真进行校勘,否则以讹传讹,给读者阅读带来困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光伟  
清代江苏田赋居各省之首,但日益严重的积欠致其田赋不能足额上缴。清代江苏田赋积欠历经前期的不时蠲免到中后期的周期性蠲免。计量分析显示,康雍乾三朝蠲免江苏田赋积欠数额相当于免除该省9年额赋银、1年额赋粮;清中后期积欠量激增,蠲免积欠银、粮数额约占同期全国普免积欠银粮总额之17%、21%,居各省首位,相当于免除该省19年额赋银、9年额赋粮。发轫于嘉道之际以迄清末的田赋缓征与连年展缓是江苏积欠衍生之主因。江苏田赋积欠的发展与恶化,嵌入了错综复杂的财政体制机制与人为因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邵义  
清代田赋均由知县负责征收。太平天国前,江南州县田赋征收的实际操作与官方制度的规定存在显著差距,有必要对州县田赋征收运作进行实证研究。江南州县的《赋役全书》是研究田赋的核心文献。《金沙纪略》记录了咸丰二年(1852)知县吴煦在金坛县办理田赋征收的全部过程,是一份罕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利用金坛县《赋役全书》与《金沙纪略》进行对照研究,对咸丰二年金坛县各种土地的额征、捏灾缓征、应征、浮收、实征以及征收到的银米之各种用途作了详细的计算和估算。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锋  
顺治朝的军费支出数额究竟是多少?学者们多以张玉书、魏源等人的记述为凭 但征之现存档案,则有重新辨析的必要;而关于顺治朝的田赋预征,还未见到有学者论及。军费支出的巨大与四赋预征的实施,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笔者合而论之,略述浅见。 一 顺治帝在位18年间,是清廷定鼎北京后的开国立业时期。终顺治一朝,清军南征北伐,东荡西除,战火不断。也正是在血与火的交织下,在各路大军的相继剿杀中,奠定了清王朝的一统帝业。顺治年间战争的连绵以及八旗军队数额的增加,以及随着明军、晚明军、起义军等各路军队的归降而建立起来的绿营军,造成了饷需的殷繁和军费的递长,正像时人描述的那样;“逆将归顺,兵马繁众,……兼...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君卓  
1927—1937年是民国时期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南京政府统一了全国,为了有效地控制基层社会,扩张其财政汲取能力,于是对基层政权包括田赋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其改革并不彻底,原来的田赋征收人员即胥吏阶层仍然存在,政府的官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村庄进行掠夺,导致农民负担加重,而上层政权却没有能力控制基层政权的这种掠夺,从而加剧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本文选择了华北进行研究,来说明此特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健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健著《维正之供: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一书于2020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出版。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清代的田赋。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田赋正项始终是中央政府的首要财源,田赋盈余则构成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收入。同时,它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本书讨论的田赋,既包括地丁银为主体的地丁钱粮,也包括漕粮,属于广义的概念。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钰琳  
寺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经济生产部门,禅宗祖庭南华寺亦不例外。作为经济单位的寺院,其在与社会各阶层的交集中,势必会产生利益纠葛,尤其是在土地和赋税等方面。《大藏经补编·曹溪志》中记载了一件南华寺寺田纠纷之事,其背后牵涉到寺僧与官员、佛寺与俗世之间的力量博弈。从中可见,晚明时期,佛教势力已现日渐衰颓之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启耀  
近代后期,中国乡村普遍存在极高的赋税,山西的情况尤其如此。1927-1937年期间,正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重要时期。此间,山西农村社会一方面承受着阎锡山"村制"改革之重,一方面又遭受着军阀战争的骚扰,田赋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山西乡村也面临着同全国其它大多数乡村同样的情况,如赋税在行业和城乡间征收的极端不平等,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对农村赋税的深刻影响,近代以来的自治运动所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田赋征收人员的舞弊及地方公务人员的贪腐等,造成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严重的田赋负担问题。作为了解近代山西乡村社会的一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春峰  
对JesseC.Ribot“自然资源的民主分权:民众参与的制度化”一文进行了评论,认为分权管理是从制度层面保障民众真正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结合我国分权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讨论了保障落实分权管理和构建分权配套办法的有关问题。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骆详译  
黑水城出土的两件西夏手实文书,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户主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土地信息,第三部分是家庭人口信息与财物信息。这与唐宋手实的登载内容在顺序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土地信息和人口信息这两方面。西夏是土地信息在前、人口信息在后,唐宋则相反。这不仅仅是书写习惯的不同,还与西夏的赋役制度有关。同时,这种差异与唐宋赋役制度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特别是均田制崩溃后、以丁身为本转为以资产为宗的赋役制度,深刻影响了西夏的赋役制度。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骆详译  
黑水城出土的两件西夏手实文书,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户主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土地信息,第三部分是家庭人口信息与财物信息。这与唐宋手实的登载内容在顺序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土地信息和人口信息这两方面。西夏是土地信息在前、人口信息在后,唐宋则相反。这不仅仅是书写习惯的不同,还与西夏的赋役制度有关。同时,这种差异与唐宋赋役制度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特别是均田制崩溃后、以丁身为本转为以资产为宗的赋役制度,深刻影响了西夏的赋役制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申斌  
随着白银财政的展开,明末东南地区田赋征收中出现了以白银为标准的新科则,但清初又变回实物与白银并列的科则形式。这是否意味着白银在田赋征收中重要性的退却?通过剖析田赋管理运作中户部坐派、州县会计、编派、征收、解运、入仓交纳等6个环节,可以发现无论明末还是清初,都有部分田赋项目的坐派形态,也就是入仓形态规定是本色,但实际上州县官府都采取向百姓征银,交付里长或差役买本色送仓上纳的做法,田赋运作方式并未因王朝鼎革而改变。但由于记载田赋科则的文献——赋役全书的性质发生改变,即从明末地方官府的自我财政管理工具变成清初户部实现财政集权的手段,其记载重点从州县实征转向入仓入库,新科则从用于实征的税率变为册籍上的派征率,故有前述形式变化。这提示我们要正确理解明清财政文献中的名词和数字含义,要仔细辨析这些文献的生产机制及其在制度运作中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