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70)
- 2023(2911)
- 2022(2493)
- 2021(2433)
- 2020(1927)
- 2019(4148)
- 2018(4052)
- 2017(7689)
- 2016(4363)
- 2015(4918)
- 2014(4919)
- 2013(4680)
- 2012(4667)
- 2011(4055)
- 2010(4262)
- 2009(4119)
- 2008(4506)
- 2007(4295)
- 2006(3860)
- 2005(3561)
- 学科
- 济(16502)
- 经济(16478)
- 管理(15651)
- 业(13076)
- 企(12279)
- 企业(12279)
- 方法(6975)
- 财(5695)
- 制(5463)
- 数学(5432)
- 数学方法(5274)
- 学(4874)
- 农(4722)
- 中国(4259)
- 体(4130)
- 务(4050)
- 财务(4042)
- 财务管理(4027)
- 企业财务(3874)
- 业经(3854)
- 理论(3514)
- 体制(3310)
- 工作(3209)
- 划(3140)
- 环境(3012)
- 银(2994)
- 银行(2988)
- 行(2812)
- 策(2751)
- 和(2642)
- 机构
- 大学(65387)
- 学院(63724)
- 管理(23329)
- 济(22153)
- 研究(21861)
- 经济(21497)
- 理学(19687)
- 理学院(19455)
- 管理学(18977)
- 管理学院(18858)
- 中国(18022)
- 京(14273)
- 科学(13337)
- 财(12335)
- 所(11193)
- 中心(10986)
- 农(10791)
- 江(10383)
- 研究所(9800)
- 财经(9493)
- 业大(9137)
- 北京(8993)
- 范(8696)
- 师范(8600)
- 经(8587)
- 农业(8360)
- 州(8292)
- 院(7844)
- 财经大学(7054)
- 省(6939)
- 基金
- 项目(39056)
- 科学(30455)
- 基金(28431)
- 研究(28243)
- 家(25123)
- 国家(24891)
- 科学基金(21004)
- 社会(17802)
- 社会科(16702)
- 社会科学(16692)
- 基金项目(14529)
- 省(14392)
- 自然(13559)
- 教育(13271)
- 自然科(13254)
- 自然科学(13251)
- 自然科学基金(13015)
- 划(12557)
- 资助(11688)
- 编号(11438)
- 成果(10583)
- 部(8819)
- 重点(8809)
- 课题(7993)
- 教育部(7601)
- 性(7509)
- 制(7474)
- 创(7444)
- 大学(7439)
- 国家社会(7342)
共检索到103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春燕 龙登高
官中作为地权交易中介服务的民间主体,与普通中人不同的是拥有政府授权,能够代理政府收取契税,参与市场管理,由此也决定了官中不能涉及债务往来的交易环节,也不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而违约罚金可能"入官公用",凡此都与普通中人有着明确的区别。为了防范官中这一群体利用手中的政府授权垄断市场,中饱私囊,妨害官府征收契税的有效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代理人官中与利益相关方在维护基层市场秩序的同时,保证官府契税的有效征收。官中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与歇家、牙行等其他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民间主体一起,成为政府连接基层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协助政府低成本地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这种政府依托民间主体实现公共管理,进而维持大一统政权的模式构成了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寅雅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人们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社区,社区是人们交往和利益关联的最前沿阵地,也是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突显的场域。因此,社区治理成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源头防线。城市化的推进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韧性社区建设,成为新时期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基层治理和社区创新建设提供理论依托和实践思考;再结合当前社区治理中突显的矛盾,如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与社区抗灾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社区负担过重与社区人力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居民需求多样化与参与治理意愿不足之间的矛盾等;提出建设韧性社区回应基层治理难题;并从提升物理韧性抵御冲击压力、提升制度韧性优化治理效能、提升能力韧性补足治理短板、提升自治韧性筑牢共治格局四个方面探索建设韧性社区的路径。
关键词:
基层治理 韧性社区 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石伟
在社会治理创新任务刺激下,基层政府动员村集体以经营村庄的方式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村集体通过营造可展示性的文化场景、密集的活动投入、有限度的群众动员建构村庄文化氛围与文化景观。村集体的村庄文化建设行为契合基层政府治理创新意图,获得基层政府的资源密集投入及宣传推广支持,推动了村庄发展。这成为地方政府以村集体为代理人经营村庄的微观机制。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的村庄经营源于基层治理的任务建构机制、村社集体的统合机制、地方政府行政吸纳机制的共同作用。但以经营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追求可视化的景观,导致基层治理创新也走向悬浮。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在基层治理转型回应居民日常生活诉求时,经营性治理与治理需求错位,导致生活治理的群众性缺失,缺少村民的参与和认同。因而,如何形成融入村民生活实践的文化服务供给,回应村民文化诉求,引领村庄社会风尚,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乡村文化振兴应当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诉求,引领乡风文明。这需要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调动村社集体自主性,发掘社会资源,形成文化供给的持续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益兰
基层政府是国家法律法规、上级政策指示的重要执行者。而现实中基层政府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机械照办、歪曲理解、虚假欺瞒、越位行权或混乱执行等一系列问题困境,通常会直接对当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政府形象及公信力造成破坏性影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基础政府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困境和弊端必须既解决表面性问题,又对根源因素进行“治根”。应围绕“精简”“统一”“效能”等原则,通过明确责权边界,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落实信息公开和顺畅化公众参与渠道,加强法治化建设等手段,力求实现执行的制度化、透明化、高效化和法治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石伟
在社会治理创新任务刺激下,基层政府动员村集体以经营村庄的方式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村集体通过营造可展示性的文化场景、密集的活动投入、有限度的群众动员建构村庄文化氛围与文化景观。村集体的村庄文化建设行为契合基层政府治理创新意图,获得基层政府的资源密集投入及宣传推广支持,推动了村庄发展。这成为地方政府以村集体为代理人经营村庄的微观机制。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的村庄经营源于基层治理的任务建构机制、村社集体的统合机制、地方政府行政吸纳机制的共同作用。但以经营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追求可视化的景观,导致基层治理创新也走向悬浮。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在基层治理转型回应居民日常生活诉求时,经营性治理与治理需求错位,导致生活治理的群众性缺失,缺少村民的参与和认同。因而,如何形成融入村民生活实践的文化服务供给,回应村民文化诉求,引领村庄社会风尚,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乡村文化振兴应当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诉求,引领乡风文明。这需要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调动村社集体自主性,发掘社会资源,形成文化供给的持续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洪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志敏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树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而在乡村振兴中农村的基层治理尤其重要,有助于解决基层和农民的矛盾,和谐基层关系,是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强调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发展力量、平衡机制、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提出了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基层治理 研究
[期刊] 征信
[作者]
顾洲一 楼裕胜 毛通
本文围绕三大领域(政务领域、商务领域、社会领域)和两个着力点(诚信文化与宣传、信用创新与应用)展开,创新性地构建了基层信用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并对杭州市余杭区12个乡镇街道的信用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基层信用环境整体稳定,尤其是在政务领域,但基础信用建设不牢固、建设绩效动力不足等难点急需破解;商务信用侧,信用建设高成效区域存在高风险失信概率的隐患;社会信用侧,信用创新与应用深入性欠缺,存在信用产品的丰富程度不足等问题。建议从“政治”“法治”“德治”“智治”以及“自治”等五个视角加强立信,提升“主和”“守和”“育和”“智和”以及“协和”能力,为“信用+基层治理”提供硬抓手,更好地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信用环境 信用指标体系 立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康雯嘉
<正>“传统”与“现代”是人类社会转型发展中密切关联又极富张力的一对概念。在任何关涉发展命题的领域,清晰梳理与合理调适“传统—现代”关系均是重要的理论议题和实践任务。若以大历史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加以提炼,便可发现其中饱含着对“现代化”的向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俞可平,2014)。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苗月宁 王静
恤贫济困是我国传统善举之一,慈善组织是恤贫济困的主要表现方式。清代慈善组织的建立、经营和发展都是官民共同合作的结果,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趋势。晚清,因烟台开埠通商,胶东地区慈善组织的官民互动既有以上海为代表的江南慈善组织开放性特征,又兼具华北内陆地区保守之特性。因此,通过对胶东慈善组织中官民互动的研究,不但可以概见清代慈善组织发展的脉络变化,更能从晚清地方慈善组织的变化中看出不同地域的慈善组织因各地情况之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特色。
关键词:
清代 胶东 慈善组织 官民互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国磊 詹国辉
"第一书记"是国家促进乡村发展的代理人之一,是地方政府落实各项政策的承担人,是回应基层群众诉求的执行人。基于"情境-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对桂南P县白镇驻村考察发现:第一书记的嵌入对推动基层组织再造,吸纳体制内外资源与缓和基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压力型体制、目标责任制与晋升激励机制的情境下,第一书记的行动逻辑倾向于重过程干预,轻弥补指导;重争资跑项,轻运营管理;重走读下沉,轻服务下移;重晋升条件,轻村庄发展。由此形成了以加强组织建设之名,干预基层自治之实;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之名,下基层"镀金"之实;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之名,获取晋升条件之实的异化现象,严重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因此,地方政府应在选派前建立甄别机制,防止其"混基层工作经历"的投机行为;在下派中进行不定期巡查,防止其"悬浮化"而导致基层问题"上不来";在任期结束后实行村民参与评价和离任审计,防止其"不作为"与权力寻租的"乱作为",进而确保其驻村工作的名实统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滕玉成 臧文杰
基层治理中的基层组织能力是其"三阶"能力或"两层"能力的集合。从基层组织能力视角来看,基层治理能力来源于基层组织能力,由各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整合而成。各基层组织在治理中职责与能力的差异形成了基层治理能力的同心圆结构。其中,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式履行职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即基层党建引领力,是基层治理能力的核心,是基层治理中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基于新时代党建六方面要求,基层党建引领力包含六个维度的引领,其功能各异,但相辅相成。为化解当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各地基层党组织可根据基层党建引领力评估指标的设计指南,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推进、协同推进、整体推进,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从而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的提高,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成基层治理效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迅
王朝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通常以推行、移植内地基层社会组织,使其发生结构性变革。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司地区里甲(保甲)、汛塘、义学的设置与运转,使该地区原有的社会组织施行受到国家权力制约。当国家权力在边疆地区基层社会受阻之时,王朝国家则适当保留少数民族固有社会组织结构,承认其存在合法性,在形式上进行适当改革,以发挥边疆地区基层组织的社会治理效能。这对新时代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提供重要历史借鉴。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重构 改土归流 清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蓉 李婷 王健鹏 郝哲朴
以乡村基层治理效能为研究对象,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新冠疫情防控中,乡村基层治理效能的驱动能力及作用程度。研究表明:应急处理能力、民主治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意识培育与舆论引导能力是乡村基层治理效能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意识培育与舆论引导能力作用最大。结论以期为政府进行乡村治理效能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芦恒 胡真一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抵御风险危机的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然而,学界较少从“韧性”的角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风险危机管理问题。质言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激活诸如公共性、全态性、共同体性、动态过程性等“韧性”要素,并通过激活传统治理因素、推进动态循环、生发生活性秩序、集聚伦理向心力等机制,逐渐形成一种从社会内部主动适应风险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坚持深入研究基层社会治理中韧性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动态过程,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韧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