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57)
- 2023(2588)
- 2022(1979)
- 2021(1880)
- 2020(1355)
- 2019(3172)
- 2018(3220)
- 2017(5526)
- 2016(3350)
- 2015(3951)
- 2014(4264)
- 2013(3894)
- 2012(3612)
- 2011(3258)
- 2010(3347)
- 2009(2940)
- 2008(3093)
- 2007(2923)
- 2006(2585)
- 2005(2424)
- 学科
- 济(9674)
- 经济(9658)
- 管理(9246)
- 业(8252)
- 企(6490)
- 企业(6490)
- 农(5240)
- 财(3611)
- 业经(3596)
- 理论(3518)
- 中国(3509)
- 教学(3414)
- 农业(3245)
- 教育(3051)
- 制(2931)
- 方法(2514)
- 务(2434)
- 财务(2424)
- 财务管理(2407)
- 学(2288)
- 学法(2265)
- 教学法(2265)
- 地方(2243)
- 企业财务(2210)
- 银(2183)
- 银行(2180)
- 行(2030)
- 贸(2022)
- 贸易(2019)
- 和(1988)
- 机构
- 学院(46242)
- 大学(43072)
- 管理(14395)
- 济(14382)
- 研究(13926)
- 经济(13836)
- 中国(12095)
- 理学(11462)
- 理学院(11317)
- 管理学(11015)
- 管理学院(10930)
- 京(9641)
- 江(9294)
- 农(9177)
- 科学(8840)
- 财(8294)
- 州(7577)
- 所(7438)
- 技术(7241)
- 中心(7151)
- 范(7105)
- 师范(7024)
- 农业(7021)
- 职业(7005)
- 业大(6696)
- 省(6294)
- 研究所(6287)
- 北京(6115)
- 财经(5945)
- 师范大学(5242)
共检索到79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王玲
作为"天庾正供",清代漕粮例不它用。然而自康、雍之后,清代政府越来越多地将漕粮截拨,或截留地方,或调拨他处,由此漕粮除了运至京、通各仓供朝廷消费之外,日益用于他途,用于社会,或充实地方仓储,或用于地方兵饷,或用于赈灾平粜,漕粮截拨成为了朝廷一种有效的应急机制。清代政府有效地利用了漕粮的实物特性和优势,在漕运这项经济活动中,一定程度地达成其制衡社会的政治目的,以缓和、调解漕运这一国家事务给社会带来的沉重压力。
关键词:
清代 漕粮截拨 应急机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清代漕粮征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密的制度保障、强烈的指令性以及高成本等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地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清政府通过实施蠲、缓、改折等措施,对于制度进行调整,以舒缓民力,然而调整以不改变漕运"天庾正供"这一实质为前提,有限的调整根本没有触及本质问题。清代漕运的深层问题在于,其一,作为国家事务的特殊属性,其二,在制度范围内,存在多重利益关系,在漕运事务的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追逐利益中制造出一系列矛盾和弊端,并逐渐导致各种利益关系的失衡,地方社会秩序由此受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漕运 国家事务 地方社会秩序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永钦
清代地方钱粮奏报体例格式在明代钱粮征收册籍基础上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式样,而目前研究仍较少涉及钱粮数据对应其他原始史料的文本传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奏销册、《赋役全书》、地方志、钱粮册与征信册等文本的标准化体例格式异同,梳理出奏报体例在明清时代起源、嬗变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各种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指出钱粮已未完考成分数的出现与考成制的结合是清代钱粮奏报的重要特点。各类钱粮记录文本不仅只存在单向的传抄关系,也存在着双向传抄的可能,体现了地方上在撰写钱粮奏报时不仅可能参考《赋役全书》中已有的款项信息,同时在原有《赋役全书》文本遭到破坏、重新修订时,亦可能参考现存奏销册数据。
关键词:
《赋役全书》 奏销 钱粮奏报 征信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肖鼎
客观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货币流通提出新的要求,而货币流通的发展,又必将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清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发行和流通已有相当的规模,特别是北京.江苏.湖南.湖北等地成为货币发行和流通的重点地区。这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发挥着不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英泽
清代关中土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有研究者从超经济强制的角度出发,认为"关中无地主"、"关中无租佃";也有研究者指出关中商业资本未能转向土地投资。通过对拓展资料的研究表明,清代关中地权分配既有无地、少地户,也有占地十数亩、数十亩者,耕地面积数百亩者亦屡有记载。占地数百亩者家户多采取租佃经营方式。无论是经商者还是非经商者,购买土地仍是投资的重要对象。对清代关中经济社会的理解,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政治、军事、水利、赋税制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土地收益是否能够稳定、高额,进而形塑了关中地权的历史面貌。
关键词:
清代 关中 地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倪玉平
海运是晚清漕粮运输的最重要方式 ,在此涵盖经济性质与政治性质的社会活动中 ,西方势力多方插手 ,以期最大限度地捞取好处。文章通过西方势力从对待运漕粮的谋划与实践、阻止与妨碍漕粮海运、漕粮改折与修改商约等几个方面入手 ,分析了西方势力在晚清漕运变迁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不应对这种作用评价过高。
关键词:
西方势力 漕粮海运 晚清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盛承
在湖北天门熊氏田地交易契约中,民田以粮起科,渔田、官庄田以银起科,田赋科则相差甚大。此种差异是天门县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直接体现,与明代王府庄田的圈拨及其在清代的清理有直接关系。明代民田以粮起科,清代相沿不变。明代潞藩渔田、兴藩官庄田征收租银,入清以后二者按租起赋,田赋以银起科。天门县赋税征收时分立米册和银册,当税粮跨册过割时,通过转换税粮形态来维持税粮与册籍在类型上的统一。清代更名田是一种抽象的田地及赋税门类,在地域社会中有各种名目,契约中的渔田即潞藩更名田,官庄田即官庄更名田。另外,天门县的田赋科则既无清初的"本色米复归"现象,亦非兼征白银与实物,而"固化"的科则确定的税额是摊派实征税额的计税单位。
关键词:
田地契约 赋税制度 王府庄田 更名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家涛
为巩固统治,清王朝根据江南地区河网密布的现实交通环境设立了水驿。水驿多临河而建,借助驿路勾连,呈现出"三段一环"的分布格局,且与其所具有的建设交通网络、传递文报、递送公务人员与外使朝贡、调防军队、运输饷银、发展地区经济等六大功能紧密相连。从江南水驿的设置入手,梳理江南地区水驿驿路,并探析水驿分布格局,进而解读江南水驿的功能,可以再现清王朝在江南区域驿传机构的原貌。
关键词:
江南地区 水驿 驿传机构 清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中清,卡梅伦·坎贝尔,王丰
20年前,中国的历史人口统计学基本上还是一块空白。这方面有用的资料很少,同时一些有用的资料又未得到重视。可以这样说,中国封建帝国晚期的人口,既是现代文明之前数量最大的人口,又是人们知道得最少的人口。如此认识是不无道理的。 新的资料和新的方法已经开始用来解释帝国晚期的人口。其中有两种原始资料和方法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家涛
为巩固统治,清王朝根据江南地区河网密布的现实交通环境设立了水驿。水驿多临河而建,借助驿路勾连,呈现出"三段一环"的分布格局,且与其所具有的建设交通网络、传递文报、递送公务人员与外使朝贡、调防军队、运输饷银、发展地区经济等六大功能紧密相连。从江南水驿的设置入手,梳理江南地区水驿驿路,并探析水驿分布格局,进而解读江南水驿的功能,可以再现清王朝在江南区域驿传机构的原貌。
关键词:
江南地区 水驿 驿传机构 清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金民
清代江苏赋税钱粮积欠的大规模清查,始于雍正三年,迄于雍正九年底,分为三年至六年和七年至九年两个阶段。大规模的清查,直接成果明显,分清了官侵、吏蚀、民欠的类别、数额与比例,挖出了大批侵蚀亏空钱粮的州县贪官和作弊弄奸侵蚀钱粮的经承里书,惩处了大量包揽或花分诡寄甚至抗欠钱粮的不法生监绅宦,挽回了国家和地方的正常钱粮损失;起获了各地里书实收钱粮的底簿,一定程度上堵塞了经承册书诓骗侵蚀业户税粮的作弊渠道,因清查制订的汇欠、汇查册籍,也为清查后改革完善地方赋税征收制度与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各地后来普遍实行版图法以清户口,顺庄法以征钱粮。清查期间或稍后,朝廷对江南赋税的征收定额也大幅度减低,较大程度地解决了...
关键词:
雍正时期 江苏 钱粮积欠 清查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付永正 张文霞
清代东北地区,是八旗驻防重点区域,当地驻防旗人群体一直参与着本地的采煤业。清廷对东北各地旗民呈报开办煤窑的态度,有其流变过程。咸丰朝弛解矿禁前,清廷一直限制东北旗民开采煤窑,既担心开采煤窑破坏地方风水,更忌惮开采中大量民籍劳工的聚集易生事端。咸丰朝以降,清廷逐渐放松了对旗民开采煤窑的限制,继而设置专门机构,督办矿务。弛禁前,东北旗人群体主要通过领票承办方式直接参与煤窑的开办;整个清代,东北旗人私行采挖煤炭的现象亦是普遍;东北各地兴办矿务后,旗籍官兵多通过各自差委,赞襄采煤业;光宣之际,资财雄厚的旗籍官绅富户,陆续有直接投资开办煤矿者。旗人群体参与经营的煤矿,总体成效不佳,这其中,既有内部匪患、外部国外资本的入侵挤压原因,更因采煤业并非晚清东北旗人谋生取利的最佳途径,而煤斤销路不畅则是造成成效不佳的直接原因。迨至清季民初,东北旗人参与经营的煤矿,命运同于民人经营的煤矿,最终陆续被日俄等国侵占。
关键词:
清代 东北地区 旗人群体 采煤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莉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清代西江下游地区人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区颇为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在植树造林方面,诸如观赏林、行道树、防护林的栽植,所在多有。在森林保护方面,其突出特点则是树立碑刻进行保护。从这些碑刻的内容来分析,西江下游人们结合宗教、民间风俗、所有权及借助官府的力量等措施来保护森林,多管齐下,在体现他们智慧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本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清代 西江下游 植树造林 森林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