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5)
2023(1364)
2022(1282)
2021(1249)
2020(1009)
2019(2275)
2018(2227)
2017(4126)
2016(2300)
2015(2523)
2014(2470)
2013(2387)
2012(2290)
2011(2087)
2010(1983)
2009(1851)
2008(1685)
2007(1359)
2006(1235)
2005(1140)
作者
(7157)
(6335)
(6235)
(5941)
(3796)
(3205)
(2485)
(2393)
(2339)
(2154)
(2096)
(2078)
(1944)
(1889)
(1832)
(1778)
(1767)
(1722)
(1655)
(1646)
(1595)
(1516)
(1500)
(1446)
(1416)
(1399)
(1331)
(1319)
(1308)
(1300)
学科
(8524)
经济(8515)
(7120)
(6760)
农业(5135)
管理(4384)
地方(4274)
(3363)
企业(3363)
方法(2659)
数学(2501)
数学方法(2476)
(2430)
业经(2229)
土地(1889)
环境(1876)
中国(1748)
地方经济(1700)
收入(1621)
资源(1586)
农业经济(1553)
分配(1487)
(1465)
生态(1417)
人口(1338)
(1330)
(1279)
劳动(1279)
工作(1236)
农业劳动(1229)
机构
学院(31463)
大学(30180)
管理(13127)
研究(12155)
(11845)
经济(11628)
理学(11443)
理学院(11272)
管理学(11052)
管理学院(11010)
(10524)
中国(9051)
科学(8939)
农业(8351)
业大(7674)
(6778)
(6509)
研究所(6139)
(6099)
中心(6042)
(5996)
农业大学(5939)
(5685)
(5245)
经济管理(4738)
(4736)
师范(4677)
(4518)
(4508)
科学院(4438)
基金
项目(24700)
科学(19549)
基金(18282)
(16890)
研究(16756)
国家(16678)
科学基金(14217)
(10946)
基金项目(10399)
社会(10240)
自然(10169)
自然科(9891)
自然科学(9890)
自然科学基金(9717)
社会科(9561)
社会科学(9557)
(8023)
编号(7325)
资助(6680)
教育(6516)
(6284)
重点(5755)
(5571)
成果(5344)
计划(5188)
(4949)
科技(4836)
(4804)
科研(4636)
(4510)
期刊
(12850)
经济(12850)
(9537)
学报(7547)
研究(6906)
中国(6688)
农业(6594)
科学(6227)
大学(5509)
学学(5342)
资源(4244)
(3536)
(2813)
(2811)
(2693)
金融(2693)
管理(2671)
业大(2493)
业经(2448)
技术(2207)
农业大学(2193)
图书(2112)
社会(1952)
(1905)
农村(1896)
(1896)
问题(1793)
(1790)
社会科(1730)
社会科学(1730)
共检索到458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瑶  
清至民国湖南湘乡县涟水船户的家族文献,与地方志、《湖南省例成案》等官方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摹绘出内陆河道上以运输、捕鱼为生的船户历史。乾隆年间,湖南商贸繁荣,涟水上有六七千只倒划船,装载煤炭及客货,秘密走私硫磺。直至民国年间,涟水河道长期为陈氏、邓氏和潘氏宗族把持。三姓充当埠头,负责管理各埠船户,为官府转运漕粮,共同垄断河道的商旅运输和捕鱼权。三姓分别在宗族内部设立分房轮充运漕之役的机制,后演变为募役当差的应役方式。涟水运漕船户宗族与官方运漕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为了解明清州县以下基层运漕机制与实际漕务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瑶  
清至民国湖南湘乡县涟水船户的家族文献,与地方志、《湖南省例成案》等官方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摹绘出内陆河道上以运输、捕鱼为生的船户历史。乾隆年间,湖南商贸繁荣,涟水上有六七千只倒划船,装载煤炭及客货,秘密走私硫磺。直至民国年间,涟水河道长期为陈氏、邓氏和潘氏宗族把持。三姓充当埠头,负责管理各埠船户,为官府转运漕粮,共同垄断河道的商旅运输和捕鱼权。三姓分别在宗族内部设立分房轮充运漕之役的机制,后演变为募役当差的应役方式。涟水运漕船户宗族与官方运漕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为了解明清州县以下基层运漕机制与实际漕务运作办法提供了实例,也说明官方运漕制度为船户群体提供了组织化的制度背景。涟水船户建构宗族组织的历程,与其他地区船户的社会组织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展现出主动灵活的应对能力。船户等水上社群的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不可一概而论,需对其内部的阶层分化予以具体分析。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惠清楼  
宗族作为清代基层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是影响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探究宗族的经济关系无疑对于我们认识清代社会特别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民众普遍与其所在的宗族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经济依存关系,宗族的族产越多,族人对宗族的经济依赖关系越强,而或宗族缺乏公产,宗族反而会有赖于族人的捐助。那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宗族在对族人实施资助和救恤的同时,也积极施以道德的教化。与现代社会相比,清代族人间通财意识明显较强,但在相对普遍贫苦的社会中,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计较其实也十分强烈,族人间因为经济利益发生纠纷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建华  
明代江南常州、苏州等府苦于赋役征收过程中的重赋“虚粮”,设置役田应对。无锡顾氏、华氏的事例说明,设置义田与役田不仅是为了完役,也是为救济族人。义田与宗法关系的讨论集中于江南地区,唐顺之提出了义田起于大宗之废的观点,王樵特别强调义田统理族人的作用,王世贞认为义田使得社会公平。明代士大夫设置义田,也源于儒家宗法观念中余财归宗、不给资宗与“博施济众”仁政思想。明代士大夫设置义田也是效仿范仲淹,正统时杨荣与成化弘治时期徐溥、陈宗鲁、华守吉义庄较早设置,模仿者不少,士大夫对此互相激励。徐溥义田事例,导致明廷给予义田明确的政策,影响深远。明代江南义庄是作为宗族建设一环出现的,成为宗族制度的重要有机部分。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华安  
族产是宗族的物质基础。清代江西族产的主要类项是族田。清代江西族产主要来源于族众捐赠、族众摊派、族产生息,具有大众性、平民性的特点。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普遍贫弱。又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数量的贫弱性、族产的管理、经营有一定的民主性、功利性。族产的使用上遵循先满足祭祖、修祠等“尊祖”性活动,然后考虑“收族”性活动。族产是宗族组织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华安  
清代的宗族组织是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遍及全国城乡,尤以南方数省为盛。 宗族组织以“尊祖敬宗,联宗收族”相标榜,以血缘为纽带,以族产、族祠、族谱相维持,将同一祖宗名下的子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血缘社会群体。这是各省宗族的共性。 由于具体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差异,各省宗族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仅对江西宗族组织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特点作些探析,包括宗族的核心部分族产、族祠、族谱的结构特点及宗族组织功能的转化趋势。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群力  丁骋骋  
信用评级对于农户从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融资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信用评级这一金融制度正规化的转型过程是否受到传统的社会网络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中国农村的宗族网络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网络,我们采用"村民是否属于该村第一大姓宗族"这一外生指标来度量它。本文利用温州洞头县农信社的农户信用评级数据发现,如果村民来自该村第一大姓宗族,其信用等级就高。具体地说,在初评阶段,该村第一大姓宗族成员的分项得分更高;在审核阶段,他们的信用等级更不容易被调低。宗族网络对信用评级过程的影响为转型时期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嵌入"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丹利   陈硕  
在历史及文化传统中探索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内生化过程不光是经济史学者长期关注的议题之一,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相关文献依然数量有限且结论不一致,大都以描述和思辨为主,缺乏基于系统数据的因果证据。本文结合明代设立军屯这一政策背景,发现家族在内部选定戍边军户过程中所界定出的成员间权利义务关系可以体现出一定的契约精神。我们基于系统历史数据,来探索这种“合同型”家族分布对现代语境中契约精神的影响。基础回归结果发现,历史上军户人口比重的确显著影响了当代契约精神,该结果在用明初战争频度作为工具变量后依然稳健。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寻霖  
官书局刻书为清代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湖南官书局目前所知湖南、传忠、思贤三所,在清代刻书史上都有较大影响。但除思贤外,其余二局却少有人论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华  
明清时代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商品流通更加频繁,在不少省分出现了著名的地方帮商人。其中安徽、山西、广东、山东、江西等地方帮商人,为个中佼佼者。明清时代湖南是否也形成了地方帮商人?其经济实力如何?在我研究明清湖南商品经济之前,对是否存在湖南帮商人,是持怀疑态度的。近几年来,我遍翻了所能看到的湖南省地方志及其他各省文献,经过仔细研究,写了几篇有关湖南商品经济的文章,改变了我的看法。关于明代湖南的情况,我还涉猎的不多,不敢冒然下结论。但我个人认为:到了清代,湖南不但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商业十分繁盛,除了大批外籍商人在此经商外,湖南地方商人不但存在,而且经济实力十分强大...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冯定雄  
新发现的舟山展茅史氏家族土地买卖契约,为研究清代舟山地区的土地买卖及东部海岛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民间生活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这批契约文书集中反映了康、雍、乾三朝展茅的社会状况,每次买卖数量很小,属于典型的小农买卖,买卖反映出展茅农民生活困苦。契约中反映的土地价格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很难从中找出规律性信息,但它们却能明显体现出当时的宗族文化。契约文书种类繁多,与明清时期浙江以契约方式确定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及其转移的普遍盛行方式相吻合。契约文书反映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依赖是田地和农业,反映出舟山居民的农业生活特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晓萍  
文章对现代宗族问题进行了综述,认为当代宗族的复兴与重建研究是学术界对于传统与现代这一组命题的继续追问与深入探讨。对传统和现代之间大关系进行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云南  姚洋  Jeremy Foltz  
本文通过构建宗族网络作用于农户迁移选择的模型,以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宗族网络对村庄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宗族网络对缓解村庄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相比没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中更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族网络对低收入群农户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从宗族网络中获益更多。我们还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宗族网络对缩小收入差距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宗族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农村正式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周黎安  刘蓝予  
明清商帮的兴起是16世纪以来中国商业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但目前学界对于明清商帮兴起的定量研究仍是空白。本文首次构建了1368—1840年间明清商帮县级层面的截面数据,考察了地方宗族、科举及宗族竞争对于明清商帮兴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密度、人均田赋、盗乱、交通及其他相关变量后,地方宗族的发达程度对明清商帮的兴起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当地的科举文化倾向于削弱宗族的正效应。本文还进一步发现,地方宗族之间的竞争也对明清商帮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