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14)
2023(2695)
2022(2401)
2021(2312)
2020(1766)
2019(4379)
2018(4394)
2017(7374)
2016(4424)
2015(5197)
2014(5552)
2013(5250)
2012(4996)
2011(4467)
2010(4594)
2009(4060)
2008(4161)
2007(3809)
2006(3418)
2005(3118)
作者
(12946)
(10459)
(10439)
(9925)
(7082)
(5295)
(4872)
(4414)
(4304)
(4033)
(3965)
(3729)
(3654)
(3445)
(3443)
(3397)
(3356)
(3239)
(3211)
(3015)
(2831)
(2791)
(2675)
(2649)
(2577)
(2487)
(2484)
(2331)
(2233)
(2165)
学科
(14647)
经济(14628)
管理(11085)
(10471)
(8358)
企业(8358)
地方(6807)
(5600)
中国(4673)
(4295)
(4028)
理论(3875)
农业(3824)
业经(3766)
方法(3727)
教学(3609)
(3417)
教育(3306)
地方经济(3165)
(2724)
环境(2723)
财务(2715)
财务管理(2697)
数学(2689)
数学方法(2625)
(2604)
企业财务(2488)
学法(2472)
教学法(2472)
(2468)
机构
学院(60222)
大学(56182)
研究(19636)
管理(18845)
(18742)
(17713)
经济(17091)
中国(15529)
理学(15179)
理学院(14906)
管理学(14502)
管理学院(14391)
科学(13442)
(13260)
(10590)
(10574)
(10284)
(10254)
(9904)
中心(9889)
(9866)
师范(9724)
研究所(9266)
技术(9228)
业大(8867)
职业(8734)
农业(8121)
(7444)
浙江(7424)
师范大学(7388)
基金
项目(35282)
研究(28331)
科学(26339)
基金(21889)
(18730)
国家(18420)
(17389)
科学基金(15317)
社会(15108)
社会科(14036)
社会科学(14032)
教育(13979)
编号(13833)
(12655)
基金项目(11834)
成果(11659)
(10805)
课题(10623)
自然(9937)
自然科(9577)
自然科学(9576)
自然科学基金(9388)
(9081)
资助(8983)
重点(8496)
(8200)
(7804)
项目编号(7533)
规划(7420)
(7289)
期刊
(27911)
经济(27911)
研究(18342)
中国(16968)
教育(12697)
(9530)
(9512)
学报(9193)
科学(7725)
管理(7666)
技术(6807)
大学(6511)
农业(6199)
(6167)
金融(6167)
学学(5862)
业经(5778)
图书(4786)
职业(4724)
资源(4351)
(3831)
书馆(3788)
图书馆(3788)
财会(3722)
(3484)
论坛(3484)
(3386)
(3374)
现代(3274)
技术教育(3231)
共检索到101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华安  
族产是宗族的物质基础。清代江西族产的主要类项是族田。清代江西族产主要来源于族众捐赠、族众摊派、族产生息,具有大众性、平民性的特点。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普遍贫弱。又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数量的贫弱性、族产的管理、经营有一定的民主性、功利性。族产的使用上遵循先满足祭祖、修祠等“尊祖”性活动,然后考虑“收族”性活动。族产是宗族组织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华安  
清代的宗族组织是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遍及全国城乡,尤以南方数省为盛。 宗族组织以“尊祖敬宗,联宗收族”相标榜,以血缘为纽带,以族产、族祠、族谱相维持,将同一祖宗名下的子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血缘社会群体。这是各省宗族的共性。 由于具体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差异,各省宗族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仅对江西宗族组织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特点作些探析,包括宗族的核心部分族产、族祠、族谱的结构特点及宗族组织功能的转化趋势。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惠清楼  
宗族作为清代基层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是影响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探究宗族的经济关系无疑对于我们认识清代社会特别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民众普遍与其所在的宗族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经济依存关系,宗族的族产越多,族人对宗族的经济依赖关系越强,而或宗族缺乏公产,宗族反而会有赖于族人的捐助。那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宗族在对族人实施资助和救恤的同时,也积极施以道德的教化。与现代社会相比,清代族人间通财意识明显较强,但在相对普遍贫苦的社会中,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计较其实也十分强烈,族人间因为经济利益发生纠纷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建华  
明代江南常州、苏州等府苦于赋役征收过程中的重赋“虚粮”,设置役田应对。无锡顾氏、华氏的事例说明,设置义田与役田不仅是为了完役,也是为救济族人。义田与宗法关系的讨论集中于江南地区,唐顺之提出了义田起于大宗之废的观点,王樵特别强调义田统理族人的作用,王世贞认为义田使得社会公平。明代士大夫设置义田,也源于儒家宗法观念中余财归宗、不给资宗与“博施济众”仁政思想。明代士大夫设置义田也是效仿范仲淹,正统时杨荣与成化弘治时期徐溥、陈宗鲁、华守吉义庄较早设置,模仿者不少,士大夫对此互相激励。徐溥义田事例,导致明廷给予义田明确的政策,影响深远。明代江南义庄是作为宗族建设一环出现的,成为宗族制度的重要有机部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瑶  
清至民国湖南湘乡县涟水船户的家族文献,与地方志、《湖南省例成案》等官方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摹绘出内陆河道上以运输、捕鱼为生的船户历史。乾隆年间,湖南商贸繁荣,涟水上有六七千只倒划船,装载煤炭及客货,秘密走私硫磺。直至民国年间,涟水河道长期为陈氏、邓氏和潘氏宗族把持。三姓充当埠头,负责管理各埠船户,为官府转运漕粮,共同垄断河道的商旅运输和捕鱼权。三姓分别在宗族内部设立分房轮充运漕之役的机制,后演变为募役当差的应役方式。涟水运漕船户宗族与官方运漕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为了解明清州县以下基层运漕机制与实际漕务运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瑶  
清至民国湖南湘乡县涟水船户的家族文献,与地方志、《湖南省例成案》等官方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摹绘出内陆河道上以运输、捕鱼为生的船户历史。乾隆年间,湖南商贸繁荣,涟水上有六七千只倒划船,装载煤炭及客货,秘密走私硫磺。直至民国年间,涟水河道长期为陈氏、邓氏和潘氏宗族把持。三姓充当埠头,负责管理各埠船户,为官府转运漕粮,共同垄断河道的商旅运输和捕鱼权。三姓分别在宗族内部设立分房轮充运漕之役的机制,后演变为募役当差的应役方式。涟水运漕船户宗族与官方运漕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为了解明清州县以下基层运漕机制与实际漕务运作办法提供了实例,也说明官方运漕制度为船户群体提供了组织化的制度背景。涟水船户建构宗族组织的历程,与其他地区船户的社会组织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展现出主动灵活的应对能力。船户等水上社群的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不可一概而论,需对其内部的阶层分化予以具体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丽  
基于对江西沙湾村公共品供给的考察表明:宗族性村庄以宗族理事会为组织载体,通过收集、筛选和整合村民意见,充分回应和凝聚了村民公共品供给项目需求;通过申请政府资源、链接社会资源、整合村庄资源,有效地整合了村庄公共品供给项目资源;通过营造村庄群体舆论,形成群体压力,顺利推动了村庄公共品供给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斌  
明清以降,清水江流域的土司宗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清水江流域锦屏亮司留存的碑刻和多次编修的龙氏族谱均显示,龙氏家族在迁移与定居亮司的过程中,通过祠堂修建、族谱编修逐渐开始其宗族化运动。通过对这一宗族建构过程的细节分析发现,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主要基于地方宗族自身的努力,这一发展过程既反映了清水江流域宗族建构的类型,也显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建构历程。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建华  
明代浙江祠祭祖先的形式可以分为庵观附祭与墓祠、家祠、宗祠三种形式。明前期墓祭有墓庵、墓亭、墓祠,士大夫予以肯定。家祠通常祭祀近祖,或有祭祀始迁祖,有违儒家礼制,士大夫也给予认可。家祠事例见于温州府、处州府、金华府、湖州府。明中叶绍兴山阴陈氏创祠堂,置祭田,祭祀父祖。金华府义乌陈氏设立祠堂牌位引起关注。明后期浙江温州祠堂仍在继续设置。温州府乐清县李氏、高氏设置大宗祠。金华府东阳许氏祠堂由地方名人专祠转化为族人宗祠,绍兴府余姚吕氏也有始祖祠,由家祠演变为宗祠。吕氏设置祭田,由族众捐置,三房轮流办理祭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善军  
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随着经济关系的变革,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这便是由魏晋隋唐时期的门阀宗族制转变成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以“敬宗收族”为特点的宗族制。宋代族产的广泛兴置是新式宗族制确立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宋代族产虽有所涉及,但论述得很不全面、很不系统。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宋代族产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晓萍  
文章对现代宗族问题进行了综述,认为当代宗族的复兴与重建研究是学术界对于传统与现代这一组命题的继续追问与深入探讨。对传统和现代之间大关系进行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云南  姚洋  Jeremy Foltz  
本文通过构建宗族网络作用于农户迁移选择的模型,以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宗族网络对村庄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宗族网络对缓解村庄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相比没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中更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族网络对低收入群农户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从宗族网络中获益更多。我们还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宗族网络对缩小收入差距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宗族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农村正式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于文超   朱丽琴   梁平汉  
企业与上下游客户之间的商业纠纷会破坏供应链的稳定性,增加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交易成本。现有研究大多从正式制度的视角探讨商业纠纷治理路径,忽视了宗族文化塑造的非正式制度在商业纠纷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基于世界银行提供的2005年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传统宗族文化化解商业纠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能够显著减少企业面临的商业纠纷,从而提升供应链稳定性。机制检验表明,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可以降低企业履约环境的不确定性,促进企业间的信息分享,从而帮助企业在纠纷中获得更好的司法保护。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周黎安  刘蓝予  
明清商帮的兴起是16世纪以来中国商业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但目前学界对于明清商帮兴起的定量研究仍是空白。本文首次构建了1368—1840年间明清商帮县级层面的截面数据,考察了地方宗族、科举及宗族竞争对于明清商帮兴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密度、人均田赋、盗乱、交通及其他相关变量后,地方宗族的发达程度对明清商帮的兴起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当地的科举文化倾向于削弱宗族的正效应。本文还进一步发现,地方宗族之间的竞争也对明清商帮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