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61)
2023(6583)
2022(5716)
2021(5090)
2020(4140)
2019(9530)
2018(9550)
2017(17934)
2016(9699)
2015(11139)
2014(11521)
2013(11300)
2012(10742)
2011(10071)
2010(10470)
2009(9749)
2008(9575)
2007(9019)
2006(8294)
2005(7684)
作者
(28508)
(23986)
(23518)
(22629)
(15473)
(11306)
(10851)
(9205)
(8922)
(8894)
(8204)
(8037)
(7801)
(7750)
(7537)
(7088)
(6948)
(6916)
(6799)
(6699)
(6257)
(5819)
(5787)
(5554)
(5435)
(5366)
(5277)
(5207)
(4845)
(4639)
学科
(64625)
经济(64576)
管理(31067)
(28092)
(24981)
企业(24981)
方法(18596)
地方(17721)
数学(15501)
数学方法(15372)
中国(13501)
地方经济(12814)
业经(12356)
(10731)
(10574)
(10141)
(9378)
理论(8535)
(8121)
(7905)
(7820)
贸易(7812)
(7442)
环境(7411)
农业(7399)
(7285)
(7257)
银行(7248)
(7162)
(7154)
机构
学院(150437)
大学(147148)
(70049)
经济(68531)
管理(54141)
研究(51967)
理学(45422)
理学院(44842)
管理学(44116)
管理学院(43812)
中国(39840)
(31151)
(30398)
科学(28445)
(26189)
(24944)
财经(24376)
研究所(23037)
中心(22678)
经济学(22132)
(21731)
(20230)
师范(20095)
(20057)
北京(19642)
经济学院(19407)
(18376)
(17830)
财经大学(17555)
业大(16271)
基金
项目(85301)
科学(66825)
研究(66091)
基金(60123)
(50541)
国家(49984)
科学基金(42961)
社会(42650)
社会科(40324)
社会科学(40314)
(33876)
教育(31163)
基金项目(30826)
编号(27809)
(27201)
自然(25374)
资助(25257)
自然科(24759)
自然科学(24755)
自然科学基金(24338)
成果(23515)
课题(20316)
(19849)
重点(19157)
(18589)
(17352)
(17314)
国家社会(16991)
发展(16867)
(16786)
期刊
(93151)
经济(93151)
研究(51255)
中国(32320)
(25261)
管理(24560)
教育(18383)
科学(18065)
学报(17430)
(16708)
经济研究(15385)
技术(15319)
(14587)
金融(14587)
大学(13793)
业经(13716)
财经(13232)
学学(12848)
(11639)
问题(11250)
农业(10733)
技术经济(9346)
(9205)
商业(8473)
国际(8009)
世界(7933)
现代(7792)
统计(7724)
(7444)
论坛(7444)
共检索到246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惠清楼  
宗族作为清代基层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是影响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探究宗族的经济关系无疑对于我们认识清代社会特别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民众普遍与其所在的宗族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经济依存关系,宗族的族产越多,族人对宗族的经济依赖关系越强,而或宗族缺乏公产,宗族反而会有赖于族人的捐助。那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宗族在对族人实施资助和救恤的同时,也积极施以道德的教化。与现代社会相比,清代族人间通财意识明显较强,但在相对普遍贫苦的社会中,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计较其实也十分强烈,族人间因为经济利益发生纠纷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华安  
族产是宗族的物质基础。清代江西族产的主要类项是族田。清代江西族产主要来源于族众捐赠、族众摊派、族产生息,具有大众性、平民性的特点。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普遍贫弱。又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数量的贫弱性、族产的管理、经营有一定的民主性、功利性。族产的使用上遵循先满足祭祖、修祠等“尊祖”性活动,然后考虑“收族”性活动。族产是宗族组织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华安  
清代的宗族组织是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遍及全国城乡,尤以南方数省为盛。 宗族组织以“尊祖敬宗,联宗收族”相标榜,以血缘为纽带,以族产、族祠、族谱相维持,将同一祖宗名下的子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血缘社会群体。这是各省宗族的共性。 由于具体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差异,各省宗族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仅对江西宗族组织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特点作些探析,包括宗族的核心部分族产、族祠、族谱的结构特点及宗族组织功能的转化趋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瑶  
清至民国湖南湘乡县涟水船户的家族文献,与地方志、《湖南省例成案》等官方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摹绘出内陆河道上以运输、捕鱼为生的船户历史。乾隆年间,湖南商贸繁荣,涟水上有六七千只倒划船,装载煤炭及客货,秘密走私硫磺。直至民国年间,涟水河道长期为陈氏、邓氏和潘氏宗族把持。三姓充当埠头,负责管理各埠船户,为官府转运漕粮,共同垄断河道的商旅运输和捕鱼权。三姓分别在宗族内部设立分房轮充运漕之役的机制,后演变为募役当差的应役方式。涟水运漕船户宗族与官方运漕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为了解明清州县以下基层运漕机制与实际漕务运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瑶  
清至民国湖南湘乡县涟水船户的家族文献,与地方志、《湖南省例成案》等官方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摹绘出内陆河道上以运输、捕鱼为生的船户历史。乾隆年间,湖南商贸繁荣,涟水上有六七千只倒划船,装载煤炭及客货,秘密走私硫磺。直至民国年间,涟水河道长期为陈氏、邓氏和潘氏宗族把持。三姓充当埠头,负责管理各埠船户,为官府转运漕粮,共同垄断河道的商旅运输和捕鱼权。三姓分别在宗族内部设立分房轮充运漕之役的机制,后演变为募役当差的应役方式。涟水运漕船户宗族与官方运漕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为了解明清州县以下基层运漕机制与实际漕务运作办法提供了实例,也说明官方运漕制度为船户群体提供了组织化的制度背景。涟水船户建构宗族组织的历程,与其他地区船户的社会组织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展现出主动灵活的应对能力。船户等水上社群的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不可一概而论,需对其内部的阶层分化予以具体分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贾先文  
"聚族而居"的现实决定了宗族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不排除其消极的一面,但其积极影响是不能否认的。就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内涵视角,宗族对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内源式和社会性发展以及开发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理论而言,宗族对经济学中经济不均衡发展解释乏力、经济理性假设缺陷,以及信息不完备和契约履行困境能起到解释或补充作用。宗族促进了农村社区资源配置目标的多元化、机制的人性化、效果的优越化。因此,政府应尊重农村社区现实,利用、引导和改造宗族关系建立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良性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健民  董磊明  
由于特殊的工业化路径,珠三角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初普遍形成"哥哥种地,弟弟进厂"的"一家两制"式分工,从而在家族内部产生"穷哥哥、富弟弟"的差异,割裂了最为亲密的社会关系。这种经济分化进而形塑为一种"不对等格局",包含人情交换、生活面向、意义世界和彼此期待四个维度,造成宗族内部普遍的关系破碎化。同时,日益注入的资源使宗族得以重建和加强组织的结构和规范,进一步意外性地对内造成激化;但也因为宗族维系的存在,彻底的分裂或原子化得以避免,从而导致了珠三角地区宗族的"外强-中干"这一特殊的动态结构。其结果是走向貌合神离,结构与功能并不一致,甚至产生某种背离。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斯  沈默  冯华倩  简佳妮  李瑞瑞  
文章从接收和管理捐赠、编印侨刊、提供宗亲交流的场所、举办各种宗族活动、传承宗族历史文化五个方面阐释关族图书馆联系侨乡宗族关系的职能,得出关族图书馆是联系侨乡宗族关系重要纽带的结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建华  
明代浙江祠祭祖先的形式可以分为庵观附祭与墓祠、家祠、宗祠三种形式。明前期墓祭有墓庵、墓亭、墓祠,士大夫予以肯定。家祠通常祭祀近祖,或有祭祀始迁祖,有违儒家礼制,士大夫也给予认可。家祠事例见于温州府、处州府、金华府、湖州府。明中叶绍兴山阴陈氏创祠堂,置祭田,祭祀父祖。金华府义乌陈氏设立祠堂牌位引起关注。明后期浙江温州祠堂仍在继续设置。温州府乐清县李氏、高氏设置大宗祠。金华府东阳许氏祠堂由地方名人专祠转化为族人宗祠,绍兴府余姚吕氏也有始祖祠,由家祠演变为宗祠。吕氏设置祭田,由族众捐置,三房轮流办理祭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邓宏图  齐秀琳  
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乡村宗族组织的存在、演变和消亡。国家威权出于对成本收益的综合考虑来决定对乡村是采取直接治理,还是放权给宗族组织以间接治理。后者为宗族组织的兴盛提供了空间。如果不考虑成本,宗族组织可以有效地承载"多边惩罚机制",它相较于市场中的"双边惩罚机制"更具经济效率。将成本纳入分析后,得益于传统中国社会中对宗法思想的普遍认同,宗族组织施行多边惩罚机制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进而导致宗族组织被中国历史一再选择。另外,来自同一宗族的村民将合作局限于宗族组织内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大,而这种机会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制度环境的改变最终将导致宗族组织消亡。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冯定雄  
新发现的舟山展茅史氏家族土地买卖契约,为研究清代舟山地区的土地买卖及东部海岛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民间生活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这批契约文书集中反映了康、雍、乾三朝展茅的社会状况,每次买卖数量很小,属于典型的小农买卖,买卖反映出展茅农民生活困苦。契约中反映的土地价格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很难从中找出规律性信息,但它们却能明显体现出当时的宗族文化。契约文书种类繁多,与明清时期浙江以契约方式确定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及其转移的普遍盛行方式相吻合。契约文书反映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依赖是田地和农业,反映出舟山居民的农业生活特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张博听  
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呈现乏力状态下,文章试图从有别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组织入手,探究宗族关系能否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改善作用。文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比不同类型的乡村,梳理出宗族关系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过程,发现宗族关系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闫佳祺  贾建锋  罗瑾琏  
基于追随力社会建构视角,探讨了四种领导-文化组合,主管支持感和员工追随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关系型领导行为与宗族型文化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员工的追随力越强;第二,在关系型领导行为与宗族型文化的一致性程度较高时,高关系型领导行为与高宗族型文化的组合对于员工追随力的正向作用要比低关系型领导行为与低宗族型文化的组合更强;第三,在关系型领导行为与宗族型文化不一致性的时候,高关系型领导行为与低宗族型文化的组合对于员工追随力的正向作用要比高宗族型文化与低关系型领导行为组合更强;第四,宗族型文化和关系型领导行为的组合通过主管支持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员工的追随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江太新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介绍清代灾荒概况;二、探求清前期经济发展与救灾情况;三、探讨清后期经济衰落与救灾情况;四、小结。文章通过清代经济发展与变化,探讨经济与救灾之间的关系,并阐明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所得到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