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21)
- 2023(5213)
- 2022(4625)
- 2021(4351)
- 2020(3739)
- 2019(8468)
- 2018(8338)
- 2017(15006)
- 2016(8510)
- 2015(9798)
- 2014(9741)
- 2013(9248)
- 2012(8818)
- 2011(7731)
- 2010(8021)
- 2009(7155)
- 2008(6973)
- 2007(6307)
- 2006(5650)
- 2005(5336)
- 学科
- 济(27699)
- 经济(27641)
- 管理(19246)
- 业(17835)
- 企(14620)
- 企业(14620)
- 地方(11043)
- 农(10542)
- 中国(10089)
- 方法(8331)
- 财(7709)
- 业经(7460)
- 制(7164)
- 学(7092)
- 农业(6883)
- 理论(6159)
- 教育(5963)
- 和(5945)
- 数学(5896)
- 数学方法(5753)
- 家(5249)
- 融(5153)
- 金融(5149)
- 银(5020)
- 银行(5005)
- 行(4811)
- 体(4670)
- 贸(4548)
- 贸易(4541)
- 国家(4438)
- 机构
- 大学(109726)
- 学院(108388)
- 研究(40058)
- 济(37260)
- 管理(37073)
- 经济(36101)
- 中国(30903)
- 理学(30532)
- 理学院(30003)
- 管理学(29418)
- 管理学院(29184)
- 科学(25310)
- 京(24820)
- 财(20854)
- 农(20676)
- 所(20307)
- 中心(19902)
- 江(19742)
- 范(18521)
- 师范(18358)
- 研究所(18125)
- 业大(16193)
- 农业(16079)
- 北京(15772)
- 州(15672)
- 财经(15077)
- 省(14966)
- 师范大学(14768)
- 院(14454)
- 经(13448)
- 基金
- 项目(70927)
- 研究(54351)
- 科学(54299)
- 基金(48628)
- 家(43516)
- 国家(42627)
- 科学基金(34983)
- 社会(32561)
- 社会科(30516)
- 社会科学(30505)
- 省(28803)
- 基金项目(25659)
- 教育(24830)
- 划(24498)
- 编号(23197)
- 自然(21822)
- 自然科(21251)
- 自然科学(21245)
- 成果(20980)
- 自然科学基金(20850)
- 资助(19203)
- 课题(16827)
- 重点(16159)
- 发(16001)
- 部(14862)
- 创(14583)
- 年(14389)
- 性(14094)
- 项目编号(13792)
- 创新(13485)
共检索到185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凌一鸣
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与书籍收藏的成熟,士绅家族的藏书活动在明清时期臻于极盛。除了对书籍的喜好,地方士绅在书籍搜集和藏书累积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扩张自己及家族的文化辐射力,并通过藏书建构博取同侪的认可,成为地方文化权威。在较为封闭的藏书保藏过程中,书籍的所有者通过制定流通、保藏与阅读秩序维系与巩固文化权威地位,并冀图以家族形式予以延续与继承,从而达到血缘、学缘、地缘的扭合与统一。
关键词:
家族藏书 社会文化史 玉海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凌一鸣
书籍往还是中国传统士人交往的重要形式。士人的书籍往还在晚清呈现出新的特征。崛起于晚清的温州孙衣言家族不但继承了传统士人书籍交往的一般模式,还以组织地方丛书编纂为核心,构建书籍交往的网络,成为他们树立地方文化权威、实现近代永嘉学术地方认同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书籍往还 孙衣言 永嘉丛书 书籍史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卢丽娜
海源阁在我国藏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尤其是杨氏家族在搜集、整理和保存海源阁藏书方面居功至伟。正是由于海源阁聚沙成塔般的代代积累,许多珍贵的典籍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它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藏书史 海源阁 杨氏家族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石祥
从藏书题跋真迹、诗文别集等文献中勾稽史料,考述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杭州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丙与寿松堂主人孙炳奎、孙峻父子的交游事迹,指出在双方的交游中,围绕着古籍善本的传录馈赠、校勘考证等文献学学术活动始终居于核心,并通过考核史料,复原双方交游的大致面貌。
关键词:
丁丙 孙峻 八千卷楼 藏书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一彪 龙登高
元明时期浙江宗族的发展轨迹显著地带有国家和区域历史的烙印。宋元易代之际,金庭王氏通过依附元军、结交赵孟頫进而跻身军功家族。至明前中期,核心成员受政策影响,相继谪发卫所,旁支则通过粮长之职扩充土地,发展为士绅家族。明中叶以降,功名人数占据优势的士绅家族主导了宗族话语权。在上述过程中,明前中期与中后期的族谱编纂及祖先祭祀等方面的特征变化体现了家族权势转移与地方发展的路径关联。宗族整合的历程虽然体现出家族精英掌握着对祖先历史解释与塑造的权力,但也呈现了其深受现实背景乃至历史传统的约束。金庭王氏的案例说明,深受国家走向影响的多场家族活动持续推动着渐趋体系与规模的祖先认同与宗族祭祀的变迁,而这既促进了宗族建构的过程,同时又对宗族整合产生了难以直接逾越的路径依赖影响。
关键词:
元明 金庭王氏 族谱 祠庙 整合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雪香
张士箱父子为了寻求科举进身之阶而东渡台湾,他们并非"窃取一衿,辄褰裳以归",而是积极参加台湾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公益等活动,并投身于云林平原和新庄平原的拓垦,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渐向台湾转移,族人因赴台经营而定居下来者逐渐增多,反映在墓葬方面,经历了从归葬故乡到落葬台湾的转变过程。但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拾骸归葬一直在持续,海峡两岸的张氏族人往来频繁。张士箱家族因赴台应试而逐渐定居的过程,对于研究清代台湾科举士人的移民模式及其对台湾开发的影响,应具有类型学意义。
关键词:
清代 台湾 科举士人 移民模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惠
文章基于清代八旗世家的典型代表阿桂家族的汉人塾师的考察,探讨清代满汉师生关系及其影响。首先考订阿桂家族的塾师大多为江南有科举功名的汉人教师;进而讨论阿桂家族与汉人塾师已超越了基本师生关系,形成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双方在日常生活、文化交流、政治官场等活动中进行了内容丰富的民族互动;最后分析汉人塾师对阿桂家族崇尚儒学、世代举业及"尊师重教"等思想产生的影响,而密切的满汉民族互动也减少了双方的文化隔阂和种族之见。阿桂家族与汉人塾师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建立的良性关系,促进了满汉民族互动和文化认同的发展,对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清代 满族 塾师 民族互动 文化认同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
苏南 义庄 数量 分布 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杨
传统士绅属于非正式权力。一方面,"皇权不下县"为其生长供给了制度性空间;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识解释的占优则是其权威获取的重要文化资源禀赋。士绅的浮沉深受国家结构、制度变迁影响,存续之命运并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外部国家权力嵌入所致。新中国建立后,具有全面强制意义的人民公社制度体系完全消解了士绅的依附土壤,士绅由此走向消亡。在长期的"王权主义"框架下,士绅建构起的互嵌型官民共治形态为基层秩序的生产提供了一个治理机制。总结传统士绅在国家治理中的行动逻辑,"次生治理"或许是一个理论解释框架。
关键词:
传统士绅 乡村治理 官民共治 次生治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伍巧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是对清代文献文化史体系构建的尝试与探索,其不仅继承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理路,也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的研究范式。该著作大量使用日记、题跋、笔记等史料,以专题史的形式,综合利用书籍史、文化史、技术史、心态史、学术史等视角,探索了清代书估、抄书人、文士、女性等群体与书籍的互动,分析了《读书分年日程》《说文》、家集、小说戏曲、新学书籍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勾勒揭示出清代文献与文化的流动与关联图景,为后续文献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该书是清代文献文化史研究的探索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与导向价值。
关键词:
书籍史 文献文化史 书籍流转 社会文化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仲伟行
本文从家法族规的产生及其读书教化影响,观照私家藏书中家族藏书的特点,揭示了家法族规在家族藏书发展过程中的催化、促进、稳定和保障作用,并通过实例分析,试图就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新的视角对中国藏书文化作一些研究。
关键词:
中国 家族 家法 族规 家族藏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莫尚葭
清代骈文的发展,以包括苏、浙、皖等省(以下均指清代行政区划)在内的江南为核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自民国以来,李详、刘麟生、张仁青等学者从地域角度对清代骈文流派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浙派""常州派""仪征派"等说法。"浙派"骈文作者众多,且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家出现,代表了当时骈文发展水平,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浙派"学者的骈文理论批评论作及编选的骈文总集也对推动骈文创作及骈文理论发展、保存骈文文献、总结历代骈文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代骈文复兴中,"浙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清代 骈文 地域骈文流派 “浙派”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崔欣
本文以清代嘉道年间上海藏书家李筠嘉的藏书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图书馆所藏《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与南京图书馆所藏《古香阁藏书志》稿本进行比较考察,揭示二者之传承关系,兼对《慈云楼藏书》的成书年代等问题略加考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