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20)
2023(8868)
2022(7575)
2021(7205)
2020(6208)
2019(14048)
2018(13892)
2017(27824)
2016(14164)
2015(15491)
2014(15024)
2013(14502)
2012(12909)
2011(11156)
2010(10633)
2009(9382)
2008(8638)
2007(7129)
2006(5759)
2005(4397)
作者
(34459)
(28645)
(28640)
(27307)
(18291)
(13656)
(13240)
(11345)
(11082)
(9871)
(9722)
(9570)
(8822)
(8730)
(8654)
(8644)
(8519)
(8439)
(8235)
(8145)
(6854)
(6757)
(6740)
(6691)
(6481)
(6384)
(6137)
(6015)
(5662)
(5611)
学科
(54979)
经济(54810)
管理(42629)
(38379)
(33542)
企业(33542)
方法(30027)
数学(25338)
数学方法(24993)
(15471)
(15432)
中国(13950)
业经(13209)
理论(10359)
(10134)
农业(9715)
(9690)
(9522)
(9319)
财务(9285)
财务管理(9267)
地方(8945)
(8839)
贸易(8832)
企业财务(8815)
(8616)
技术(8567)
(7697)
环境(7464)
(7222)
机构
大学(183247)
学院(182323)
管理(79785)
(76557)
经济(75231)
理学(70870)
理学院(70234)
管理学(69166)
管理学院(68793)
研究(52163)
中国(39132)
(35136)
(34900)
科学(29790)
财经(28886)
中心(26848)
(26632)
业大(25208)
(24510)
(24112)
经济学(24107)
(22772)
师范(22542)
(22280)
财经大学(22068)
经济学院(21863)
商学(20792)
经济管理(20769)
商学院(20598)
北京(20545)
基金
项目(136411)
科学(110837)
基金(103245)
研究(101920)
(88310)
国家(87577)
科学基金(78252)
社会(69647)
社会科(65124)
社会科学(65101)
基金项目(55484)
(52138)
自然(49708)
自然科(48677)
自然科学(48666)
自然科学基金(47798)
教育(47437)
(43717)
编号(40950)
资助(40096)
成果(31849)
(31503)
重点(29951)
(29439)
国家社会(29370)
教育部(28239)
(28199)
人文(27836)
创新(27421)
(27028)
期刊
(74489)
经济(74489)
研究(47602)
中国(29509)
管理(28091)
(27979)
学报(24279)
科学(24003)
(21392)
大学(20309)
学学(19249)
教育(16902)
技术(16344)
农业(14626)
财经(14270)
业经(13167)
(12977)
金融(12977)
(12326)
经济研究(12055)
问题(10205)
图书(10044)
理论(8587)
(8393)
技术经济(8268)
科技(8131)
商业(8120)
财会(8041)
统计(7965)
实践(7826)
共检索到244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春燕  
公共品的供给主体通常是政府及其授权的营利性机构。清代则普遍存在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提供基层公共品的制度化模式,这为公共品供给主体的比较研究与理论探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同时,民间组织在基层社会供给多种性质的覆盖多个领域、多种层次的公共品,对于重新认识和解释清代基层秩序与经济发展特征,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学术创新空间。在宏观层面,这种模式的形成是在清代的国家治理目标和结构、社会总体供需情况、民间组织的发展等三方面条件之下的适应性选择,由于政府在基层公共品层面的缺失,自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民间组织在基层公共品供给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龙登高  王正华  伊巍  
本文聚焦于清代民间公共设施建设的组织者桥会与义渡,系统考察中国本土渊源的公益法人制度及其治理模式,揭示传统时代法人产权的属性与特征。桥会、义渡是一种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的公益机构,其理事会由民间自主推选,自愿担当,负责筹资、兴建、长期维护与运营,管理公开透明,并能完成跨区域协调工作及处理纠纷。它们拥有田地、会金等独立资产,其排他性的法人产权得到政府和法律的保障。这种法人产权形态也是民间广泛存在的家族、寺庙、善堂、书院及各种会社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基础,显示了传统社会民间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与制度创造力。它们也成为政府联结民间的纽带与中介,在基层秩序中有效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迅  
王朝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通常以推行、移植内地基层社会组织,使其发生结构性变革。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司地区里甲(保甲)、汛塘、义学的设置与运转,使该地区原有的社会组织施行受到国家权力制约。当国家权力在边疆地区基层社会受阻之时,王朝国家则适当保留少数民族固有社会组织结构,承认其存在合法性,在形式上进行适当改革,以发挥边疆地区基层组织的社会治理效能。这对新时代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提供重要历史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常敏  
我国面临着社会公共需求如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快速增长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公共产品严重短期的矛盾,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下,这种矛盾在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公共产品的消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它的供给需要一定行政手段的介入,但是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能力总是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现了政府失灵,这就促使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由此,近年来农村民间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中日益发挥出积极作用,成为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主体之一。本文将立足于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现实需求,分析农村民间组织(或农民民间组织)的作用,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进一步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永友  陆晨晨  
分权能否提高下级政府对辖区居民公共品需求的响应度,本文以基层分权改革较为典型的浙江扩权改革为对象,利用其56个县市面板数据和DID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扩权改革对农村社会不同类型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扩权改革显著提高了硬公共品供给水平,对软公共品供给产生负面影响。扩权改革后,县市政府对农村社会软硬公共品供给偏好差异不仅与扩权改革所处的体制环境有关,与扩权本身改革策略也有一定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必定伴随着非常发达、运转良好的民间组织体系,民间组织的大力发展进而能更好地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因此,加强培育和建构民间组织,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第一,充分认识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第二,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第三,降低准入“门槛”;第四,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建设的制度环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宏  
现代社会中的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主要有:竞争关系表现在二者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合作关系。通常出现在现代民主国家,这种关系的确立是以强大的政党和强大的民间组织为前提;冲突关系主要出现在处于从专制向民主转型的威权国家,政党通过各种方式禁止新兴民间组织的存在;依赖关系分为双向依赖和单向依赖。双向依赖主要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政党和民间组织互相依靠。单向依赖有民间组织对政党的依赖,这类关系主要存在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政党对民间组织的依赖,这类关系主要存在于一些中央权威较弱和政党整合力较差的第三世界国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超  吴春梅  
从委托代理视角看,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有直接委托代理模式和间接委托代理模式两种。其中的代理人问题具有复杂性,不仅存在一般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代理人问题,还存在由代理人和委托人自身的特殊性所导致的代理人问题。应创设一种由"问责激励"、声誉激励和长期契约激励等组成的多元激励策略,并使问责激励和声誉激励机制嵌入在长期契约之中,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向委托人目标努力,实现农民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利益最优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秀梅  
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中,作为市民社会重要代表的民间组织起着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间组织的必要性体现在:民间秩序是法治秩序的基础,民间组织可以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影响和监督公共决策实现“善治”,民间组织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民间组织可以保护特定群体的利益并在公共权力与民间社会之间的互动桥梁,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不足,需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促进民间组织良性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毛军权  
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扶持有限,经费来源紧张;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发展结构失衡;三是自身能力不强,运营水平较低。政策建议为:优化扶持政策,为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突出能力建设,激发社区民间组织的活力与能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俞雅乖  
公私合作伙伴理论是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其基本作用机理是有效和有益。对于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民间组织是其重要补充。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背景下,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依赖方式开展合作救灾,由此两者之间形成了合作机制,以实现"多方共赢",从而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得桂  武雪雁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积极政府的理论视角,从行动边界、行动特征、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行动目标四个方面对公共部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展开探讨;从力量吸纳度和行动主动性两个维度出发,将政府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划分为"积极政府""灭火式政府""消极政府"和"无力型政府"。通过分析集中整治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的案例发现,相关政府行为具有典型的积极政府特征。积极政府是对政府边界问题的良好回应。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预判治理风险、吸纳治理资源、精细治理策略是其有效实践路径,三者均是积极的政府行为,互为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治理的良性循环;实践中,要坚持源头治理、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借助信息化手段,逐步迈向高效能治理。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何水  
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创建并实践的旨在妥善处理信访问题、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基层公论"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机结合,是探索有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其对加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提高公共事务治理水平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兴霖  刘国臻  
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全面、成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能否稳健、顺利实现的关键。发展民间组织,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以此来确定政府给予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和行动空间;二是在政府给予的行动空间内,民间组织合法权利如何,其保障途径如何?本文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研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朱潇俏  
以长沙市为个案,对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随着长沙市社会组织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扶弱助残、关爱儿童、社区治理等社会服务领域的作用日益显著,尤其是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通过整合社会优势资源,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长沙市社会组织已然成为长沙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力量。长沙市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了基层党建模式,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满足了市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当然,部分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仍然存在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政治嵌入困境、社会组织之间联动合作不够强的结构嵌入困境、未能真正融入服务对象的关系嵌入困境、与受众认同观念存在差异性和服务理念不足的文化嵌入困境。要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制度,二是注重强化政府支持力度,三是注重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四是注重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