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06)
- 2023(3425)
- 2022(3122)
- 2021(3156)
- 2020(2828)
- 2019(6465)
- 2018(6680)
- 2017(12712)
- 2016(7347)
- 2015(8632)
- 2014(8817)
- 2013(8731)
- 2012(8449)
- 2011(7554)
- 2010(7964)
- 2009(7640)
- 2008(8010)
- 2007(7387)
- 2006(6756)
- 2005(6360)
- 学科
- 济(30387)
- 经济(30336)
- 业(23053)
- 管理(21461)
- 企(16828)
- 企业(16828)
- 农(12668)
- 方法(12150)
- 数学(10076)
- 数学方法(9791)
- 财(8944)
- 中国(8933)
- 农业(8769)
- 学(8662)
- 制(7427)
- 业经(6105)
- 地方(6068)
- 体(5739)
- 理论(5544)
- 贸(5522)
- 贸易(5517)
- 易(5317)
- 银(5135)
- 银行(5108)
- 务(4915)
- 财务(4892)
- 财务管理(4871)
- 行(4816)
- 教育(4722)
- 策(4715)
- 机构
- 大学(110990)
- 学院(108960)
- 济(40090)
- 经济(38998)
- 研究(38625)
- 管理(37817)
- 理学(31757)
- 理学院(31306)
- 中国(30875)
- 管理学(30397)
- 管理学院(30231)
- 科学(25110)
- 京(23998)
- 农(22134)
- 所(21338)
- 财(20884)
- 研究所(18825)
- 江(18075)
- 中心(17817)
- 农业(17102)
- 业大(17051)
- 范(16230)
- 师范(16063)
- 北京(15740)
- 财经(15661)
- 州(14731)
- 经(13999)
- 省(13832)
- 院(13135)
- 师范大学(12782)
- 基金
- 项目(63845)
- 科学(49264)
- 基金(45778)
- 研究(45367)
- 家(39937)
- 国家(39554)
- 科学基金(32898)
- 社会(27558)
- 社会科(25727)
- 社会科学(25719)
- 省(24650)
- 基金项目(23831)
- 自然(21948)
- 教育(21672)
- 自然科(21472)
- 自然科学(21467)
- 自然科学基金(21077)
- 划(20972)
- 资助(19676)
- 编号(18812)
- 成果(17696)
- 重点(14240)
- 部(14072)
- 课题(13273)
- 发(12792)
- 科研(12267)
- 创(12220)
- 大学(12116)
- 性(12015)
- 教育部(11924)
共检索到1809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玉龙 范立君
清代对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属地内实施封禁和蒙汉分治。随着清初顺治年间官方招募移民以及为谋求生计汉族的自发移入,汉族人口的数量不多增多,封禁政策受到冲击,蒙汉关系也发生变化。嘉庆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养民""以资蒙古生计",将处理郭尔罗斯前旗蒙荒开垦的原则和办法,载入《大清会典事例》等文献中,并通告各蒙旗,宣告蒙地开始弛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又宣布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即彻底废弃原有对蒙封禁、禁垦蒙地的政策。光绪朝有组织地把大批汉民移入蒙旗,大量拍卖蒙荒,使得蒙地发生社会变革。自此蒙地封禁和蒙汉分治政策最终瓦解。汉族人口的迁入过程中出现了土地私垦,在光绪朝最终被迫招垦开办蒙荒,在札萨克图王旗夹杂着蒙、民矛盾与纠纷。但是随着蒙汉之间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客观上促进了蒙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多民族生活区域的繁荣。
关键词:
开办蒙荒 移民 蒙汉关系 光绪朝 清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德学
清代是贵州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贵州人口由清初的六十余万发展到清末的八百七十余万,增长了近十四倍,而同期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增至清末的四亿,仅增长七倍左右。贵州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其中移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清代贵州的移民问题。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董建辉 周慧慧
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是多元且复杂的,因时代背景不同,决定族群关系走向的力量也有所差异。清代台湾埔里盆地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人口迁移、土地资源竞争成为影响这一时期族群关系的主要力量。埔里盆地的先住民为埔、眉二番社。清中期,平埔族群开始迁入,形成多族群杂居共垦的局面。之后,平埔族群不断蚕食先住民的土地资源,导致其生存空间严重压缩,最终难逃被同化或他徙的命运。清末实施"开山抚番"政策,吸引汉人大规模进入盆地开垦,平埔族群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并开始走向汉化,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此后当地族群关系的格局。
关键词:
移民 土地 埔里盆地 族群关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唐辉亮
自1989年中蒙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虽然对蒙古贸易只占我国很小的比例,但2000年以来,中蒙经贸关系发展较快,经贸合作领域范围扩大,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重点。在中蒙经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贸格局定格、美国和日本对蒙古经济利益的争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蒙古 经贸关系 密集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常兴 张小明 秦敏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清代陕南地区的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客观上促进了陕南移民迁入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移民人口的过度增加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清代 陕南 移民 经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鹿立,王秀银
自1955年起,我国曾连续几年有计划地动员组织内地的大批人迁移到边疆垦荒生产。在移民垦荒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结果移民的巩固情况不很理想。没出几年,大部分移民即离开了垦荒点。于是,有些人便得出了“有组织移民垦荒得不偿失”这样一种观点。可是,当时移民的巩固率为什么不高?影响移民巩固的具体原因究竟有哪些?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些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闫冬 吴华
高素质人力资本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蒙汉兼通人才作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内蒙古凭借地缘优势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枢纽,深度参与经济走廊建设是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对蒙古的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在中蒙两国利好的制度环境下,必将会对蒙汉兼通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从劳动力需求理论出发,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这一大背景下,探讨对蒙汉兼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促进蒙汉兼通人才需求最重要的直接因素,而在经济走廊建设这一利好制度环境下,经济增长与中蒙两国的双边贸易均会显著促进蒙汉兼通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加强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引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关键作用,同时,还须加强中蒙两国之间的双边合作,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向深度一体化方向迈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闫冬 吴华
高素质人力资本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蒙汉兼通人才作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内蒙古凭借地缘优势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枢纽,深度参与经济走廊建设是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对蒙古的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在中蒙两国利好的制度环境下,必将会对蒙汉兼通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从劳动力需求理论出发,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这一大背景下,探讨对蒙汉兼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促进蒙汉兼通人才需求最重要的直接因素,而在经济走廊建设这一利好制度环境下,经济增长与中蒙两国的双边贸易均会显著促进蒙汉兼通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加强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引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关键作用,同时,还须加强中蒙两国之间的双边合作,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向深度一体化方向迈进。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荣国
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王荣国两晋福建出现了佛教寺院。福建佛教届汉传佛教系统,不言而喻,汉传佛教信仰的基本信徒是汉族民众。汉族本非福建的固有民族,而是从外部迁徙入闽并发展起来的。汉至两晋时期,北方不断有汉族移民入闽。所以对“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进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思妤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水库移民的利益诉求与权利主张都对以公权为基础构建的传统安置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政府应在承认水库移民正当利益与合法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法律制度完善与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保障移民利益,并协调出现的各类利益冲突,从而促进和谐移民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
水库移民 政府 利益 权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家炎
明清以及民国期间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纳移民、垦垸田、输米粮,但同时也不断遭受洪涝之灾。其经济变化与环境变迁既有本地区内在的联系、也与周围地区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联系。文章显示江汉平原纳移民、输米粮、水灾频发既是当地次第发生的现象,也是两湖地区、特别是整个长江流域经济与环境次第变迁的一环。
关键词:
移民 环境 清代 民国 江汉平原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侯东民 张占录
陕西省吴旗县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县"。研究吴旗的退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对了解西部相关问题有一定典型意义。近年吴旗退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力度和方式方法均有很大进步。但如何稳定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仍未真正解决。与西部许多退耕区类似,减低当地人口压力是今后的必然选择。因此,利用城市化趋势,强化"东西部对口扶贫"机制中的对口劳务输出机制,加快西部贫困暨生态脆弱区的劳务输出,并依托户籍改革对其中符合条件者优先实现彻底转移,是今后国家西部生态战略、扶贫战略意义深远的抉择。
关键词:
退耕新政 生态移民 扶贫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苏日娜
本文基于对内蒙古S旗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家庭背景、蒙汉语言能力、语言使用态度等方面对蒙汉语授课取向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受汉语能力的限制,选择汉语授课的蒙古族虽不多,但从语言使用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强劲的汉语授课取向。S旗蒙语授课生源的减少,反映了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衰退趋势。
关键词:
内蒙古 中学生 授课语言 研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郜元宝
王蒙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自成体系,常为学界所讨论,但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同样别有意味。本文以王蒙近70年小说创作中的主要女性作为考察对象,简略分析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并将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分为"善女"和"恶女"两大系列,进而探讨王蒙塑造笔下女性形象所折射的作家本人的复杂心绪及其含蓄、素朴的"古典"美学情趣。王蒙小说主要不是在肉体上而是在精神上揭示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关键词:
王蒙 小说 女性形象 恶女 善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虹睿
20世纪80年代,王蒙创作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倪吾诚身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夹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对西方文化的仰慕,以及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都使他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悲剧形象——"零余者"。倪吾诚的悲剧是个人、社会和历史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成为中国当时这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