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6)
2023(8993)
2022(8125)
2021(7763)
2020(6467)
2019(15247)
2018(15290)
2017(29822)
2016(15973)
2015(18106)
2014(18209)
2013(17955)
2012(16305)
2011(14625)
2010(14366)
2009(12915)
2008(12447)
2007(10509)
2006(9093)
2005(7685)
作者
(45429)
(37599)
(37250)
(35320)
(23901)
(17970)
(17033)
(14962)
(14196)
(13215)
(12927)
(12396)
(11736)
(11689)
(11501)
(11364)
(11208)
(11203)
(10654)
(10512)
(9344)
(9004)
(8929)
(8453)
(8308)
(8278)
(8275)
(8167)
(7464)
(7431)
学科
(62567)
经济(62503)
管理(44757)
(41737)
(35287)
企业(35287)
方法(31922)
数学(27195)
数学方法(26913)
(21311)
贸易(21300)
(20663)
(15792)
中国(14823)
(14147)
业经(13640)
(13583)
地方(13360)
理论(11299)
(10502)
农业(10258)
环境(9981)
技术(9961)
(9389)
财务(9332)
财务管理(9318)
(9258)
企业财务(8697)
教育(8660)
(8595)
机构
大学(225597)
学院(223830)
管理(93061)
(88988)
经济(87088)
理学(81756)
理学院(80909)
管理学(79583)
管理学院(79210)
研究(71950)
中国(50651)
(47482)
科学(45140)
(37185)
(35255)
业大(33833)
(32957)
研究所(32458)
中心(31747)
财经(30993)
(30102)
北京(29769)
(29313)
师范(29086)
(28200)
(26670)
农业(25969)
经济学(25535)
(25205)
商学(24151)
基金
项目(159571)
科学(124588)
研究(118053)
基金(115262)
(99569)
国家(98760)
科学基金(84842)
社会(72513)
社会科(68724)
社会科学(68706)
基金项目(62327)
(62002)
自然(55847)
自然科(54508)
自然科学(54498)
自然科学基金(53488)
教育(53442)
(51962)
编号(49141)
资助(47574)
成果(39182)
(35101)
重点(34963)
(33558)
(33190)
课题(32743)
创新(30853)
科研(30678)
项目编号(30496)
教育部(30206)
期刊
(91794)
经济(91794)
研究(64514)
中国(35492)
学报(34448)
管理(32262)
科学(31529)
(29341)
大学(25955)
(25595)
学学(24304)
教育(23943)
农业(21417)
技术(18643)
业经(15769)
经济研究(15207)
(14651)
金融(14651)
(13895)
财经(13752)
图书(13516)
问题(13259)
理论(11844)
国际(11572)
(11536)
科技(11262)
实践(11155)
(11155)
(10630)
商业(10616)
共检索到311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孝德  
本文从清代(1644—1840)输入日本汉籍的渠道、数量、价格和利润等方面考察了中日书籍贸易的情况。本文认为清朝时期中国书籍输入日本的数量较以往朝代更大,种类更多,其原因不仅在于日本各阶层的需求大大增加,书籍的巨大利润也是重要的因素。输入日本的汉籍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外,作为贸易商品的特点突显出来,书籍的价格在原产地中国与在销售地日本相比,差距很大,商人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输入日本汉籍的渠道也由僧侣携带为主变成由商人携带为主。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耿达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书籍贸易反映了文化知识的流向。民国时期中国书籍进出口贸易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但出口额远远少于进口额,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在中国对外国际书籍贸易中,书籍出口地域主要是古代"汉字文化圈"影响的范畴,多为华人聚集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书籍进口的主要来源是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作为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在中国内地书籍进出口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中国书籍国际贸易状况,反映出当时中国处于文化的"低洼地带",引进新知、向西方学习成为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伍巧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是对清代文献文化史体系构建的尝试与探索,其不仅继承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理路,也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的研究范式。该著作大量使用日记、题跋、笔记等史料,以专题史的形式,综合利用书籍史、文化史、技术史、心态史、学术史等视角,探索了清代书估、抄书人、文士、女性等群体与书籍的互动,分析了《读书分年日程》《说文》、家集、小说戏曲、新学书籍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勾勒揭示出清代文献与文化的流动与关联图景,为后续文献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该书是清代文献文化史研究的探索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与导向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五更  李莉  
清代是我国传统木材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木材流通与贸易频繁。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地段,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是发展木材贸易的主要基础。省会城市武汉,水路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清末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木材集散中心。全国各地的木商云集于此,有着发达的木商组织,同时拥有发达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周转贸易,支持长途运输木材,故木材销量大,辐射面广。湖北木材贸易集湘、黔、川之木材,输往江南、京师要地,为当时园林建设、运河堤坝的巩固、城市发展等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有利于摸清当时木材贸易的规律,为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飞  
十三行贸易和恰克图贸易是清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分别是当时南、北方对外贸易的代表。两者对外贸易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通过管理机构、管理体制、交易商品种类、贸易国数量、商人主体、商品贸易额、商品税率、税收收入等方面对十三行贸易和恰克图贸易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两者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献金  李妍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施用海  
中日贸易是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日两国经济、产业和市场方面存在互补性,以及在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上的渊源关系,给双边贸易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又为双边贸易的扩大带来了极好机遇。去年中日贸易发展顺利、增长迅速,今年增长势头更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些看法,目的是使中日贸易更加健康地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张喜琴博士的专著《清代中俄陆路贸易研究——以晋商为中心》,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论述全面、方法恰当。著者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法、计量分析法和资源禀赋理论,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详实数据的基础上,对有清一代恰克图、新疆、东北三大对俄贸易区各自发展轨迹、商品结构、商人主体、交易方式及彼此差异、发育水平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从技术、成本、消费偏好及运输方式变化的角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贾瑞  
清代恰克图贸易和广州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前者主要承担对俄贸易,后者主要承担对东南亚和欧洲各国的贸易。近百年来,学界对两地的贸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但对两处的综合研究很少。在我国目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系统认识和把握清代的对外贸易活动,比较恰克图的内陆对外贸易和广州的沿海对外贸易,可以为目前中国推进对外开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子建  
由于中国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市场早已出现饱和状态,蔬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蔬菜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虽然中国蔬菜出口的绝对量很大,但与其他蔬菜出口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蔬菜产业出口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日本作为中国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吸收了中国蔬菜出口量的40%左右。因此,研究中日两国的蔬菜贸易可以为双边蔬菜贸易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慧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丰若非著《清代榷关与北路贸易——以杀虎口、张家口和归化城为中心》一书人选第三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11月正式出版,全书共计329千字。清代北路贸易是北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力量,更是清代商业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囿于史料所限,以往对于北路贸易的论述多集中于定性描述和局部分析,相关的定量研究和整体研究略显不足。另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清代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涛  
清代前期,在"边境安稳、和平友善"的对缅政策的指导下,清政府采取的是"宽松、自由、以民为本"的对缅贸易政策。强化对滇缅贸易的管理,设置专门机构、规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促进了滇缅贸易的进一步繁荣。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希育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解除海禁,设立海关,允许商人出洋贸易。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海关贸易规模之巨、出洋商人数量之多,都超越前代。过去治清代海外贸易史的学者,多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外部状况。然而,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否,同其内部结构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本文力图探讨清代海外贸易经营方式和利润分配的特点,以便了解海外贸易的全貌。 一 清代海外贸易具有如下四种经营方式: 其一是自船自营型的。船长不仅拥有船舶,而且置货亲自出洋,实现贸易和运输一条龙。由于总投资额颇大,船长不是富家巨室,也须倾注家业,造船置货。他们的商船通常只能是中小型船只,而且出洋时仍然招揽其他客货。清初去日本贸易的船长有些就...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中华  
本文以美国和日本两个最大的贸易伙伴作为中国双边贸易收支的分析对象国,运用协整分析、方差分解等技术,比较分析了实际汇率和需求等因素对双边贸易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汇率并不是中美之间贸易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真正影响中美双边贸易收支的因素是美国方面的需求。在短期中影响中日双边贸易收支是我国的需求因素,而长期来看实际汇率对双边贸易收支具有主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