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1)
- 2023(3228)
- 2022(2808)
- 2021(2799)
- 2020(2213)
- 2019(5495)
- 2018(5467)
- 2017(10158)
- 2016(5534)
- 2015(6315)
- 2014(5918)
- 2013(6069)
- 2012(5738)
- 2011(5114)
- 2010(4940)
- 2009(4391)
- 2008(3991)
- 2007(3305)
- 2006(2985)
- 2005(2562)
- 学科
- 济(24456)
- 经济(24437)
- 地方(11661)
- 管理(11095)
- 业(10542)
- 农(9163)
- 方法(7515)
- 数学(6920)
- 数学方法(6848)
- 农业(6324)
- 企(6239)
- 企业(6239)
- 地方经济(5495)
- 中国(5280)
- 业经(4527)
- 学(4026)
- 环境(3841)
- 财(3793)
- 贸(3595)
- 贸易(3593)
- 易(3344)
- 城市(3334)
- 制(2993)
- 融(2876)
- 金融(2873)
- 和(2860)
- 资源(2809)
- 城市经济(2750)
- 农业经济(2558)
- 土地(2537)
- 机构
- 学院(70357)
- 大学(69353)
- 济(27136)
- 研究(26522)
- 经济(26505)
- 管理(25348)
- 理学(21789)
- 理学院(21398)
- 管理学(21057)
- 管理学院(20896)
- 中国(20207)
- 科学(17147)
- 京(15522)
- 农(14326)
- 中心(13552)
- 所(13260)
- 研究所(12201)
- 州(11922)
- 范(11625)
- 师范(11553)
- 业大(11425)
- 江(11417)
- 财(11145)
- 农业(11125)
- 院(9720)
- 师范大学(9477)
- 北京(9379)
- 财经(8907)
- 省(8694)
- 科学院(8494)
- 基金
- 项目(51559)
- 科学(39954)
- 研究(38649)
- 基金(36273)
- 家(32240)
- 国家(31955)
- 科学基金(26698)
- 社会(23406)
- 社会科(21999)
- 社会科学(21993)
- 省(20447)
- 基金项目(20426)
- 划(17494)
- 自然(17494)
- 自然科(16991)
- 自然科学(16988)
- 自然科学基金(16664)
- 教育(16577)
- 编号(16334)
- 资助(13834)
- 成果(12699)
- 发(12388)
- 重点(11649)
- 课题(11205)
- 部(10727)
- 创(10348)
- 发展(9828)
- 科研(9739)
- 创新(9705)
- 展(9691)
共检索到107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开亮
本文以东南沿海地区为考察区域,分别从气候变迁、自然灾害、农业收成和粮价变动四个方面对清代温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演变历史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探讨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对东南沿海地区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在气候的冷暖变化方面,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是暖期,19世纪中后期为冷期。在气候的干湿变化方面,温州地区的旱涝灾害具有频繁多发、涝灾为主、冷期更多的特点,极端的旱涝灾害在冷期更为多发。粮食收成与气候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性,气候暖期的粮食收成高于冷期,旱灾对粮食收成的影响程度大于涝灾。粮价的变化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收成分数的短期影响,长期来看粮价更多地由货币、人口、商业化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决定。
关键词:
清代 气候 灾害 收成 粮价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国英
在影响粮价的几种因素中,货币由于是价格的表现手段,其制度变革及流通量的变化等对粮价的影响更为直接。文章对山西1736—1911年间以银计量粮价的整体特征,以及考虑货币变革因素后,以钱计量价格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山西市场上货币实际流量与存量的数值,所以在将以银衡量的价格转变为以钱计量的价格时,将银钱比价和货币铸造的变化纳入考量。研究发现,清代山西省以银计量的粮食价格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是考虑到清朝后期通货紧缩,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实际上要比数据中显示的大。银钱兑换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单一用银计量的粮食价格的波动,政府通过制钱的铸造及贬值来调节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变动,维持以银计量的粮食价...
关键词:
清代 山西 粮价 货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近些年来,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市场整合的论述颇多,我所见有关于江南、西南、岭南、福建、陕西、直隶、湖南、甘肃市场的论述(见文末书目),兹就管见所及,作些综合评价。 市场整合(Market integration)或称一体化,是指一个区域乃至一国的市场由贸易网络连接,形成供求比较平衡的状况。整合状况,一般是用区域内各地价格变动的同步性来检测,同步性强,表示市场组织较佳,保持供求平衡的有效性较大。反之,反是。也可用各地价格变动对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来检测,离散程度愈小,表示市场愈整合。用数学方法研究市场的整合,需要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余开亮
清代粮价报告制度,对于该时期粮价数据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以往学者主要从粮价奏折和粮价清单等中央档案研究清代粮价奏报制度,本文则主要利用循化厅档案研究清代晚期粮价报告制度在地方的实际执行情况。通过循化厅斗行所报告的粮价清单,梳理了循化厅粮价报告形式和内容的规范化过程。通过循化厅与上级官员关于粮价报告的往来公文,揭示了布政使作为地方和中央粮价信息传导枢纽的关键作用。布政使负责汇总通省厅县的粮价再由督抚上奏皇帝,同时编制粮价细册上报户部,布政使对府县粮价报告的督促和查核对粮价报告制度的执行至关重要。
关键词:
粮价 报告制度 循化厅 档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玉华,刘彦随,周应华
随着区域土地利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及其驱动机制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国内外区域土地利用转化的研究表明,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转化主导驱动力的观点已得到共识,但其驱动机制及其驱动力的传导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搜索和实地调研,揭示了90年代以来温州市土地利用转化的基本特征。指出土地利用转化的关键性人文因素主要是政策驱动力、经济驱动力与城镇化发展驱动力,这三种驱动力共同存在,相互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各自的主导传导机制。为此国家在实施区域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时,应当因地制宜,更加关注主导人文驱动力在具体区域环境下的重要程度及其结合过程。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人文驱动力 温州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凯
李军教授等的新作《气候变化对清代华北地区粮食生产及粮价波动的影响》2021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粮食生产更是中国社会的重中之重,对历史时期粮食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粮食问题。该书以清代华北平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及粮价波动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林晨光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粮食生产萎缩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各方面的严重关注。在全国粮食生产已实现恢复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北方原来缺粮区的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形势下,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却继续徘徊下滑,且其影响有逐步蔓延扩大和加深的趋势。笔者认为,沿海发达地区以粮食生产滑坡为标志的农业萎缩问题,是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的反映,它在沿海发达地区暴露得更早、更集中和更突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实现全国粮食的持续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砚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珍藏的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抄档资料,包括了1821年至1911年清朝的21个行政省域内各府(州、厅、县)的各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史学者从故宫档案中挖掘整理出的专题史料,是研究清代后期粮食价格最系统、最权威的资料,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其进行整理,有助于加强清代经济史的计量分析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史文献整理工作。
关键词:
粮食价格 清代 道光宣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苏明 傅志华 李步鸣 柯菊明 刘锡田 胡正武 林坚 杨海曼 张菁华 黄爱南 沈文超 马松伟 韩凤芹 申学锋 叶乐安 仇德龙 吴强 麻相漫
2008年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通过政府举债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回暖和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业键 黄莹珏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明显的在于农业生产与粮食供应。气候的冷暖变化和雨量多寡,影响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及产量,和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本文考察清代气候的冷暖变迁、自然灾害、粮食生产与粮价变动的关系,我们发现,第一,华东、华北地区,气候的冷暖周期与旱涝的多寡有关。冷期自然灾害较多,正常年相对地较少;暖期自然灾害较少,正常年相对地较多。第二,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价高峰大都出现在自然灾害多的年份。第三,1641—1720年,1741—1830年粮价与当时旱灾的变动大体一致,1831—1880年的粮价与当时涝灾的变动一致。第四,长期气候变迁与粮价并无明显关系。冷期粮价未见上升,暖期未见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健生
东南沿海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高度稀缺,这已成为制约这一地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如何运用政府的政策干预和经济诱导来集中耕地并形成土地合理流动的经济机制,是东南沿海地区能否顺利推行规模经济首先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农地制度与土地流转 耕地集中方式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其核心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土地占有和使用制度,构建产权明确、运转有效率的农地制度。在维持和不改变现有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改革和完善土地关系的集体占有方式,进一步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变革土地使用制度,实现土地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的“三权”分离,并形成政府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两个层次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土地的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萧凌波
重建历史时期极端气候灾害的时空格局,对于认识当前和未来的灾害演变趋势,辨识灾害高风险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水灾记录,以县级政区为单元,逐年提取了1736-1911年间中国境内的8582个水灾发生地点;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对这一时期及3个特征时段(1736-1795、1796-1850和1851-1911年)的水灾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风险理论框架讨论水灾多发区的分布及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1736-1911年水灾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的海河、黄河下游,淮河下游,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及沿江地带,与现代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差异;(2)华北平原北部是清代水灾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与当时华北平原降水偏多有关,而进入19世纪后,当地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脆弱度也大大加重了灾情;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后,因政府应对不力,使得1851-1911年间鲁西北地区沿黄河下游河道出现一个条带状水灾多发区;(3)19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频次激增,其原因除梅雨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外,人类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活动大量挤占湿地和水体,也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当地面对水灾时的物理暴露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琦 虞孝感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区。在持续十几、二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该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已经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连绵化的格局,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该地区将继续担负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国内经济发展示范的重要作用。然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缺口较大、耕地流失严重、粮食安全问题、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分析该地区发展状况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协调经济、环境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 东南沿海 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邓亦兵
清代前期沿海粮食运销及运量变化趋势──关于粮食运销研究之三邓亦兵在清代前期沿海地区民间商品流通中,粮食运销占有主导地位。《备边司录》所载《问情别单》,是当地官员与遇海难漂流到国的中国商人、船户的问答记录。②记录中记载了从万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九年中国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