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84)
2023(11970)
2022(10335)
2021(9505)
2020(7941)
2019(18587)
2018(18455)
2017(34999)
2016(19389)
2015(22242)
2014(22731)
2013(22581)
2012(21338)
2011(19570)
2010(19876)
2009(18221)
2008(18167)
2007(16679)
2006(14809)
2005(13650)
作者
(58337)
(48650)
(48614)
(45896)
(30845)
(23510)
(22249)
(18956)
(18370)
(17571)
(16532)
(16323)
(15684)
(15361)
(15063)
(15055)
(15039)
(14280)
(14033)
(14002)
(12295)
(12188)
(11822)
(11240)
(11144)
(10996)
(10924)
(10870)
(9927)
(9845)
学科
(85850)
经济(85757)
管理(48884)
(47862)
(35317)
企业(35317)
方法(31284)
地方(27152)
数学(27096)
(26896)
数学方法(26827)
中国(26801)
(19087)
业经(18985)
农业(18233)
(17437)
(15633)
贸易(15618)
(15593)
(14916)
(14001)
(14000)
银行(13969)
(13866)
金融(13863)
地方经济(13810)
(13435)
环境(13288)
(13057)
理论(12596)
机构
学院(278407)
大学(274757)
(111157)
经济(108378)
研究(100208)
管理(99144)
理学(82898)
理学院(81767)
管理学(80314)
管理学院(79766)
中国(76886)
科学(63201)
(60850)
(52860)
(52016)
(51977)
研究所(47473)
中心(46612)
(46395)
业大(41980)
(40558)
农业(40528)
师范(40148)
财经(39622)
北京(39213)
(37452)
(36078)
(35482)
(34405)
经济学(33460)
基金
项目(174683)
科学(134295)
研究(130632)
基金(120383)
(104783)
国家(103771)
科学基金(86794)
社会(78858)
社会科(74406)
社会科学(74382)
(71787)
基金项目(64315)
教育(59743)
(59544)
编号(55826)
自然(54460)
自然科(53043)
自然科学(53028)
自然科学基金(52017)
资助(49028)
成果(46110)
(43811)
课题(40029)
重点(39832)
(37245)
(35696)
发展(35174)
(34584)
创新(33377)
科研(33050)
期刊
(136551)
经济(136551)
研究(86145)
中国(65180)
(48698)
学报(43510)
(41396)
科学(39664)
教育(36661)
管理(35279)
农业(32732)
大学(31901)
学学(29472)
(28215)
金融(28215)
技术(26538)
业经(24164)
经济研究(20822)
财经(18910)
问题(18476)
(17832)
(16343)
图书(16242)
资源(14718)
技术经济(14080)
(13786)
(13698)
商业(13580)
(13072)
理论(12957)
共检索到442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贝贝  李瑾  
市镇作为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微观缩影,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区域农村商业及手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征,也是清代华北地区城镇体系嬗替的重要动因。清中期,随着海河水系干支流构建的水运网络体系被盘活,大量市镇沿河流两岸发育和聚集,成为华北地区市镇发展的核心。基于对海河水系沿岸市镇类型和规模的梳理和判定,通过与太湖水系沿岸市镇进行定量与定性对比,对海河水系沿岸市镇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清中期海河水系沿岸市镇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市镇规模与类型均与太湖水系沿岸市镇发展相去甚远,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市镇发展水平较低导致了华北地区近现代城乡体系构建过程中“镇”这一层级的缺失,也是当前协同推动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主要根源之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先明  熊亚平  
工商业市镇是联结乡村和城市的重要中间环节。其前身为政治军事职能突出的镇,其发展则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近代以前,传统运河和驿路运输是影响华北内陆工商业市镇内部空间结构、等级规模和区域分布的关键因素。近代以来,铁路运输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将以1905—1937年间石家庄、唐山、焦作、张店车站镇、陕县车站街、杨家庄等新兴市镇为例,通过考察铁路与其工商业发展、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等方面的关联作用,阐明铁路对华北内陆新兴工商业市镇发展及华北区域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茂华  张金花  
明清城市与市镇夜市总体规模与水平超过以往,以江浙一带最为繁华,南半部中国其他地区则胜于北方地区。从夜市所在地行政级别角度看,都城不抵两宋,普通州府繁华超过以往,但数量不及两宋,县州与市镇夜市数量与规模均空前。集餐饮、娱乐、休闲与商品聚散于一体的综合型夜市数量增多,其市场形态成熟,美誉度高;集市型、商品聚散型夜市也为数不少;个别夜市有货币兑换和某大宗商品离柜交易。夜市文化因素浓郁,这体现在画舫、曲艺和餐饮等的存在及品味上。夜市多涉黄涉毒涉赌,有诸多不安全隐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俊峰  白如镜  
康熙末年,在河套地区开发与蒙粮内运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碛口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开始兴起,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沟通华北与西北两大经济区的综合型商运码头。民国时期,伴随着晋蒙黄河水运的衰退,东西双向性质的晋陕货物集散成为其主要商贸形式。不同于多数脱胎于乡村聚落的市镇,碛口自兴起之初就呈现出纯粹的商业景观形态,镇城空间沿黄河与湫水河岸线性展开,最终定型为“五街区”形制。鉴于其经济地位,从咸丰初年通判衙门和厘税局的相继设置开始,地方政府对碛口直接的行政与经济管控从未中断,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以商人家族为主导的社会运行秩序。民国初期,商人群体通过成立商会实现了内部权力关系的整合,并在复杂的地方权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子成  王湘衡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和电话调查等方法,对水泄彝族乡和李市镇这两个西南农业乡镇的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归纳出了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存在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村民融资热情高但融资难、金融网点不全以及小额信贷数额小范围窄等现象;分析了中国西南农业乡镇金融发展资金来源少、融资意识不强、信贷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办法、成立私募农业发展基金、设立农业乡镇创业协会和农村乡镇金融信贷补偿基金等对策和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志军  董晓君  田凤霞  
农村小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连接城乡的桥梁与纽带,发展农村小城镇对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湖北磨市镇的研究表明,资源的持续利用是资源型农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实现资源型农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关注资源的边际分配和利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维志  
市镇建制与城镇化水平是既有联系,有时又可能有某种差别的两个不同事物。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有456个市,9321个县辖镇。按市行政区划管辖的总人口(不含市辖县)计算,达33451万,县辖镇行政区区管辖的总人口达26676方。两者合计为6012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3%。但这不等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因为在这些市和镇中包含有大量的农村型居民区、人口数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闫富东  
清代湖北市场体系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托有利的地理条件建立起来的。市场体系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商品化进程,使农村农副业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游欢孙  曹树基  
市镇周边乡村农民以兼业的方式部分或暂时实现由农民向手工业工人的转化,其实质是江南的“乡村工业化”而非“人口城市化”。没有现代工业支持的江南市镇,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因而对整个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武晋一  贾艳杰  
海河是天津市标志性的宝贵资源,但长期以来海河沿岸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产价值没有充分实现。本文从土地增值的一般涵义出发,分析了海河沿岸土地增值的动力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解永庆  
香港新市镇发展至今已经较为成熟,其强调土地集约、功能混合的紧凑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客观分析香港新市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利于实现我国新城的高质量建设与高效管理,对推进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分析香港新市镇的紧凑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混合居住形态,职住关系,公共服务配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客观评价总结香港新市镇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并针对大陆新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大陆地区新城发展应控制新城建设用地规模;倡导混合居住模式,避免社会隔离;开拓新城就业岗位,多途径促进本地就业;鼓励政府购买,多渠道保障公共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元欣  
上海郊区新一轮市镇规划和建设系统地规划出了市镇商业的发展模式,包括发展目标、指导原则,以及市镇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体系、园区商业和大型商业设施建设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推进市镇商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如制定和完善市镇商业规划,加强政府对基础性商业设施的投入,规划建设大型现代体验型消费团地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薇薇   王敏  
市镇是我国城乡体系的重要纽带。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显著活态特征的传统市镇兼具历史遗产和社会资源的双重价值属性。在此框架下,重点探讨传统市镇的保护管理实践,从传统市镇的价值体系与构成要素出发,结合市镇普遍面临的现实管理条件,辨析管理权属、产权模式和使用方式对市镇的影响,推导传统市镇在社会治理、经济引导及聚落管理3个层面的普适性举措,尝试构建传统市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措施体系,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优秀传统市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玉玉  马晓冬  赵彤  
以徐州市114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产业结构分析,划分了该市的乡村发展类型,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各乡镇的乡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徐州市的农业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乡镇所占区域比重分别是15.80%、16.70%、14.00%,而综合型乡镇所占比重达53.50%。农业型地区乡村性较强(RI>0.55)和居中(0.4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必定  
中国的小城镇可分为"乡村型"与"城市型"两种类型,只有大量"乡村型"小城镇转型为新市镇,才能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功能。如何建设新市镇?本文又从产城一体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社会文化现代化和县域城镇组团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市镇建设的一般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