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02)
2023(6566)
2022(5930)
2021(5449)
2020(5018)
2019(11559)
2018(11542)
2017(22232)
2016(12657)
2015(14440)
2014(14710)
2013(14771)
2012(14010)
2011(12851)
2010(13040)
2009(12016)
2008(12196)
2007(11145)
2006(9407)
2005(8457)
作者
(40883)
(34550)
(34201)
(32789)
(22010)
(17070)
(15620)
(13694)
(12894)
(12451)
(11906)
(11658)
(11132)
(11106)
(11080)
(10975)
(10798)
(10160)
(10129)
(9977)
(8917)
(8620)
(8598)
(7929)
(7789)
(7778)
(7739)
(7733)
(7212)
(7150)
学科
(51925)
经济(51879)
(31603)
管理(30854)
方法(27243)
数学(24473)
(24433)
企业(24433)
数学方法(24232)
(14878)
(14400)
(13480)
中国(12208)
(10968)
贸易(10967)
(10641)
地方(10486)
农业(9778)
业经(9300)
(9116)
(8247)
财务(8223)
财务管理(8201)
(8045)
企业财务(7723)
(7593)
银行(7555)
(7373)
金融(7369)
(7163)
机构
大学(189339)
学院(187094)
(73098)
经济(71474)
研究(68493)
管理(67113)
理学(57916)
理学院(57134)
管理学(55842)
管理学院(55495)
中国(49698)
科学(47219)
(43709)
(40695)
(38378)
研究所(35467)
农业(35359)
业大(35163)
(33381)
中心(31320)
(29703)
财经(26687)
北京(25202)
(24622)
师范(24301)
(24157)
(24105)
(23312)
农业大学(23122)
经济学(22812)
基金
项目(127716)
科学(97685)
基金(91784)
研究(85109)
(83534)
国家(82923)
科学基金(67972)
社会(51538)
(50896)
基金项目(49233)
社会科(48757)
社会科学(48738)
自然(47065)
自然科(45948)
自然科学(45932)
自然科学基金(45101)
(43538)
教育(39476)
资助(38472)
编号(33771)
重点(30023)
(28142)
成果(27680)
(27391)
计划(26907)
科研(25916)
(25557)
科技(24488)
创新(24080)
课题(23828)
期刊
(76647)
经济(76647)
研究(50170)
学报(40313)
(39014)
中国(33761)
科学(33545)
大学(28522)
学学(27302)
农业(26488)
(26418)
管理(21333)
教育(15795)
(14938)
(14829)
金融(14829)
技术(14822)
财经(12985)
经济研究(12434)
业经(12219)
(11276)
业大(11190)
(11123)
问题(11031)
统计(9562)
技术经济(9383)
农业大学(9337)
资源(9108)
科技(8871)
林业(8825)
共检索到270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薇  杨静  杨文浩  周碧青  张黎明  邢世和  
以福建省2种典型中低产田(红泥砂田和灰黄泥砂田)为研究对象,在15和25℃条件下进行室内模拟淹水培养试验,研究添加等量紫云英后二者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动态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种温度培养下添加紫云英均显著提高红泥砂田和灰黄泥砂田的DOC含量,2种温度下灰黄泥砂田的DOC含量分别比红泥砂田高29.38%694.98%和45.40%471.22%,且二者均呈先增后减、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5℃条件下土壤DOC峰值(10 d)较15℃条件下(20d)提前了10 d.可见,中低产水稻土添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红琴  李忠义  韦彩会  黄太庆  董文斌  何铁光  俞月凤  张琬茹  汤海玲  蒙炎成  
【目的】分析紫云英不同还田量下土壤有效硒的释放特征及水稻植株各部位对硒元素的富集规律,为利用紫云英建立富硒水稻的安全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6个紫云英还田量(13 500、16 500、19 500、21 000、22 500和24 000 kg/hm~2)处理(CT1~CT6),以无紫云英翻压还田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在水稻移栽当天、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及水稻根、茎、叶的全硒含量;收获后测定稻米的全硒含量。【结果】紫云英还田可促进土壤有效态硒释放,各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分蘖期达峰值,其中CT1~CT6处理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分别为0.437、0.448、0.567、0.604、0.729和0.747 mg/kg,极显著高于CK(PCT5>CT4>CT3>CT2>CT1,且均极显著高于CK。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紫云英还田量与稻米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兴  李再明  谢坚  廖育林  杨曾平  鲁艳红  聂军  曹卫东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连续5年紫云英利用后不同化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稻谷经济效益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处理CK:不施紫云英和化肥(对照);处理CF:不施紫云英,施100%化肥(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50、75、120 kg/hm2);处理A1:紫云英(22 500 kg/hm2,下同)+100%化肥+100%磷肥;处理A2:紫云英+80%氮、钾肥+100%磷肥;处理A3:紫云英+60%氮、钾肥+100%磷肥;处理A4:紫云英+40%氮、钾肥+100%磷肥。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紫云英利用后化肥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与CF相比,处理A2的早稻产量提高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国朋  曹卫东  白金顺  聂军  徐昌旭  曾闹华  高嵩涓  王艳秋  志水胜好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水稻土多年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的培肥效应。【方法】在湖南紫潮泥、江西黄泥田双季稻区设置了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冬闲(CK)、紫云英(MV)、紫云英+40%化肥(MV+40F)、紫云英+60%化肥(MV+60F)、紫云英+80%化肥(MV+80F)、紫云英+全量100%化肥(MV+100F)、单施全量100%化肥(100F)共7个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OM)、可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结果】湖南紫潮泥土壤OM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的荧光吸光强度明显高于江西黄泥田,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则相反。土壤O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琳   杜光辉   史鹏飞   丁丽   张丽霞   聂良鹏   凌敬伟   潘兹亮   吕玉虎  
依托长期种植翻压紫云英定位试验,探讨豫南稻田在翻压紫云英作绿肥的情况下对后茬作物水稻养分吸收、养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并由此确定紫云英鲜草的最佳翻压量。试验设置CK(不施肥)、CF(常规施化肥)以及紫云英鲜草翻压量分别为22.5,30.0,37.5,45.0,52.5,60.0 t/hm~2,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常规施化肥和翻压紫云英处理分别增加稻谷产量21.72%和19.23%~29.20%(P<0.05)。在所有紫云英翻压处理中,紫云英翻压量为52.5 t/hm~2时,稻谷氮、磷、钾含量和养分吸收量最高,但继续增加翻压量,稻谷养分含量和养分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紫云英翻压量为37.5~60.0 t/hm~2时,水稻地上部氮磷钾素累积量显著高于CK(P<0.05)。与CF相比,紫云英翻压22.5~37.5 t/hm~2显著提高水稻磷、钾素养分利用效率及磷、钾素偏生产力(P<0.05)。因此,在豫南地区,长期紫云英翻压22.5~37.5 t/hm~2时有利于水稻稳产以及增加水稻对氮磷钾素的吸收,提高水稻氮磷钾素养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春增  刘小粉  李本银  王守刚  丰大清  刘祥臣  曹卫东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讨紫云英-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团聚结构、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有机肥1 500 kg/hm2+0 kg/hm2紫云英翻压量(CK)、有机肥1 500 kg/hm2+紫云英翻压量30 000 kg/hm2(B1)、有机肥1 500 kg/hm2+紫云英翻压量45 000 kg/hm2(B2)和有机肥1 500 kg/hm2+紫云英翻压量60 000 kg/hm2(B3)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未显著提高大团聚体的含量,却明显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改善了土壤结构,且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随着紫云英翻压量增加,水稻生育期逐渐延长(CK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蒙炎成  唐红琴  李忠义  蒲俊宇  钟菊新  董文斌  韦彩会  莫永诚  汤海玲  何铁光  
【目的】评价紫云英还田条件下化学氮(N)肥减施对水稻光合特性、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探明水稻轮作紫云英的化学N肥替代潜力,为生产优质水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多年定位试验,设置常规施N(100%N)、紫云英还田配施100%、80%、60%和40% N肥(分别以MV+100%N、MV+80%N、MV+60%N和MV+40%N表示)及不施N肥(对照,CK)6个处理,在水稻抽穗期测定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蒸腾速率(T_(r))等光合指标,在收获期考种测产并检测稻米的品质指标。【结果】与CK相比,紫云英还田配施100%、80%、60%和40% N肥均可显著提高水稻剑叶的SPAD值、P_(n)和G_(s)(P0.05,下同);在水稻产量及性状方面,MV+100%N处理、MV+80%N处理和MV+60%N处理分别较100%N处理增产12.06%、7.72%和6.64%,但水稻产量及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和结实率等与100%N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在稻米品质特征方面,MV+100%N、MV+80%N和MV+60%N处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与100%N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MV+80%N和MV+60%N处理的稻米蒸煮品质显著高于100%N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云英还田可通过提高水稻的SPAD值、P_(n)和G_(s)改善水稻产量性状,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结论】紫云英还田条件下配施100%、80%、60%和40%N肥均可显著提高水稻剑叶的SPAD值、P_(n)和G_(s)等光合指标和水稻产量,其中紫云英还田配施80%N肥或60%N肥对改善稻米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的效果均较佳,可在优质水稻生产中参考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兰  吕玉虎  刘春增  李本银  郭晓彦  聂良鹏  张琳  曹卫东  
为明确豫南稻区减肥、高产、稳产的最佳施肥方式,以11 a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100%F)、22 500 kg/hm~2紫云英+80%化肥(G+80%F)、22 500 kg/hm~2紫云英+60%化肥(G+60%F)、22 500 kg/hm~2紫云英+40%化肥(G+40%F)共5个处理,分析水稻产量年际变化趋势、变异系数(CV)、可持续性指数(SYI)及基于AMMI模型的施肥处理、环境及二者交互作用的特征,综合评价长期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对水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增加水稻年均产量,单施化肥较不施肥增产21.26%,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较不施肥增产19.55%~23.25%,以G+60%F处理水稻年均产量最高;施肥降低水稻产量变异系数,以G+40%F处理变异系数最小,其次为G+60%F处理;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处理可持续性指数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AMMI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施肥处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评价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其稳定性参数(D_i)大小为:CK>G+80%F>100%F>G+60%F>G+40%F。综合考虑水稻高产、稳产及减肥效益,以22 500 kg/hm~2紫云英配施60%化肥处理效果最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兴  谢坚  廖育林  杨曾平  鲁艳红  徐文仕  涂赛军  聂军  曹卫东  
通过连续4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基于紫云英利用下的不同化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稻谷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紫云英利用(22 500 kg/hm2)下,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两季总产量,其中减少20%和40%化肥施用量处理比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分别增产2.37%和3.34%,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处理的增产效果次之;②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增加水稻产值,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的处理能增加水稻年平均产值3.0%,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的处理增加年平均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滨娟  李萍  胡启良  黄国勤  
【目的】探究绿肥混播对稻田土壤N_2O的减排效果和机制,筛选既高产稳产,又减排的适合南方双季稻区发展应用的绿肥混播种植模式。【方法】比较不同紫云英与油菜混播比例(单播紫云英(CK1)、单播油菜(CK2))、3/4紫云英+1/4油菜(3/4M+1/4R)、1/2紫云英+1/2油菜(1/2M+1/2R)、1/4紫云英+3/4油菜(1/4M+3/4R))对稻田N_2O排放规律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1)作物种类影响N_2O排放。各处理的N_2O排放规律基本一致,其中冬作季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冬季绿肥的盛花期,早晚稻季主要集中在水稻的分蘖、灌浆和成熟期。总体来看,稻田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季,早稻季的N_2O排放量低于晚稻季;2018年稻田N_2O排放通量总体比2019年高。(2)各处理的早稻N_2O累积排放量差异均不显著。连续两年单播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低于混播各处理,其中2019年处理CK1最低,处理3/4M+1/4R的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在各混播处理中最低。(3)整体来看,晚稻土壤的amo A-AOA和amoA-AOB基因拷贝数比早稻要高,amo A-AOA基因拷贝数比amo A-AOB高1—2个数量级。晚稻的土壤nirS、nir K、nosZ基因拷贝数比早稻要高,其中nir S基因拷贝数比nir K和nosZ高1—2个数量级。紫云英与油菜混播提高了土壤amo A-AOA和amoA-AOB基因丰度,amoA-AOA基因为优势功能基因,而且提高了土壤nir S、nir K、nosZ基因丰度,nirS基因占主导地位。反硝化基因拷贝数比硝化基因拷贝数高1—3个数量级,反硝化作用对N_2O排放贡献更大。【结论】“3/4紫云英+1/4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在保证高产和高肥力的情况下,N_2O排放量相对较低,是较理想的种植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志坚  贺亚琴  徐昌旭  
紫云英是南方双季稻区最主要种植的冬季绿肥作物,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曾对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估,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紫云英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直接贡献,有利于恢复发展与推广种植紫云英等稻区冬季绿肥作物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论文以连续8 a的大田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选取农产品与轻工业原料供给、大气调节与净化、土壤养分累积和水分涵养等功能服务价值,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构建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冬闲-早稻-晚稻和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生态功能服务总价值分别为64 230.89元/(hm~2·a)和87 438.46元/(hm~2·a),后者较之前者平均显著增加36.13%。该评价体系的各项功能服务指标中,冬闲-早稻-晚稻和紫云英-早稻-晚稻生态系统的农产品与轻工业原料供给服务价值分别达到38 777.03元/(hm~2·a)和56 635.83元/(hm~2·a),占系统功能服务总价值的比例均超过60%;其次为大气调节与净化和水分涵养服务价值(占比15%~22%),而土壤养分累积服务价值最低(占比<2%)。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的土壤养分累积服务价值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碱解氮的累积价值。由此可见,紫云英-早稻-晚稻系统能更好地兼顾经济和生态价值,而且评估结果还可为恢复发展与推广种植紫云英等稻田冬季绿肥作物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艳芹  黄国勤  
紫云英是南方稻田重要的绿肥作物,翻压还田后可替代部分氮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基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与方法,选取农产品供给、气体调节、土壤养分累积和水分涵养4类服务功能,对紫云英翻压配施不等量氮肥各处理下的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紫云英还田后配施氮肥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与冬闲处理相比,冬种紫云英处理下的农产品总产出增幅达7.56%~20.83%,气体调节功能价值增幅为21.64%~37.61%,水分涵养功能价值增幅为8.74%~26.26%,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增幅15.15%~41.39%,尤其以紫云英与氮肥配施效果较好,其中紫云英+优化施氮处理在农产品供给总价值、产投比、气体调节功能价值、涵养水分价值等方面最高。该研究初步核算了紫云英配施不等量氮肥条件下的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有利于全面认识冬种紫云英的综合效益,为种植绿肥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海燕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周兴  谢坚  杨曾平  
采用7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种植制度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植株氮、钾吸收量及种植体系中氮、钾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与化肥合理配施可提高早、晚稻产量,80%化肥与20%紫云英配施(20%GM)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早、晚稻两季总产较施100%化肥(100%CF)处理增产8.3%,其次为60%化肥配施40%紫云英(40%GM)处理,增产6.0%;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增加是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紫云英与化肥合理配施可促进早、晚稻对氮素和钾素的吸收,20%GM和40%GM早、晚稻稻谷和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彩春  李一星  陈大松  李友国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紫云英共生表达的非特异性转脂蛋白编码基因AsE246和AsIB259在根瘤发育和固氮过程中的组织和时空表达特征,并初步考察了其在重金属镉胁迫条件下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目标基因仅在紫云英根瘤中特异表达,并且均在接种华癸中慢生根瘤菌7653R后22 d左右表达量达到最高。在低浓度重金属镉胁迫条件下,AsE246和AsIB259在处理早期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在低或高镉胁迫条件下,在处理中期其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根瘤,在处理后期则维持在较低水平,表明它们参与紫云英应对镉胁迫的应答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媛  王建云  魏丰  李振鹏  谢福莉  李友国  
将紫云英根瘤中特异表达的编码CCPs(Cysteine Cluster Protein)同源多肽的蛋白AsF259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DH10B)中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分别检测其在洋葱表皮细胞与紫云英根瘤中的细胞定位,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紫云英中AsF259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表明:AsF259蛋白分布于洋葱表皮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基因表达和融合蛋白定位实验显示,AsF259在根瘤中呈特异性表达,在类菌体分化前期大量表达,且AsF259蛋白与类菌体共定位,表明AsF259基因属于nCr家族,在类菌体分化、维持和共生固氮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