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2)
2023(8233)
2022(7010)
2021(6431)
2020(5051)
2019(11452)
2018(11364)
2017(19940)
2016(11522)
2015(13177)
2014(13329)
2013(12802)
2012(12560)
2011(11491)
2010(12099)
2009(10885)
2008(11131)
2007(10320)
2006(9428)
2005(8877)
作者
(36406)
(30304)
(30076)
(28340)
(19281)
(14650)
(13668)
(11802)
(11700)
(11208)
(10447)
(10360)
(9967)
(9898)
(9608)
(9302)
(9247)
(9038)
(8801)
(8649)
(7996)
(7684)
(7569)
(7247)
(6928)
(6915)
(6852)
(6806)
(6427)
(6161)
学科
(47663)
经济(47613)
管理(26819)
(26255)
(19346)
企业(19346)
中国(17953)
地方(17296)
(14974)
方法(12538)
业经(12241)
(10845)
理论(10650)
农业(10224)
数学(9995)
地方经济(9826)
数学方法(9648)
(9615)
(9555)
银行(9524)
(9400)
金融(9398)
(9353)
(9303)
教学(9080)
教育(8841)
(8121)
(8063)
贸易(8051)
技术(7979)
机构
学院(166089)
大学(161824)
研究(64151)
(58318)
经济(56615)
管理(52239)
中国(48163)
理学(42653)
理学院(42009)
科学(41969)
管理学(40710)
管理学院(40415)
(37860)
(34994)
(34130)
研究所(31386)
(28839)
中心(28768)
(27547)
农业(26549)
业大(26242)
(26215)
师范(25833)
北京(25091)
技术(24497)
(23945)
(23342)
(22973)
财经(20286)
师范大学(20079)
基金
项目(100666)
科学(75191)
研究(75145)
基金(64897)
(57723)
国家(57095)
科学基金(46475)
(43537)
社会(41945)
社会科(39463)
社会科学(39455)
教育(36747)
(35880)
基金项目(33088)
编号(32493)
自然(29384)
自然科(28700)
自然科学(28688)
资助(28181)
成果(28088)
自然科学基金(28085)
(27836)
课题(25571)
重点(23846)
发展(21779)
(21493)
(21377)
(20795)
(20284)
创新(19389)
期刊
(79552)
经济(79552)
研究(52828)
中国(46986)
(33554)
教育(33485)
学报(30850)
科学(25731)
管理(23548)
农业(23466)
大学(23071)
学学(21273)
(21136)
技术(19561)
(17558)
金融(17558)
业经(14166)
(12616)
经济研究(11847)
图书(11313)
职业(10361)
财经(10016)
问题(9501)
(9149)
论坛(9149)
(9019)
(8742)
业大(8697)
科技(8640)
书馆(8469)
共检索到282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剑忠  黄开红  董明盛  江汉湖  
【目的】寻求藏灵菇奶纯培养发酵剂中各组分的最佳组合。【方法】采用混料设计研究了发酵剂中5种菌种的不同组合对发酵奶风味成分的影响,建立各菌种在混合发酵剂中配比与发酵的主要代谢产物之间的回归模型,考查配方中各组分的互作效应。【结果】分析得出乳酸的最大预测值为8.16g·L-1;丁二酮的最大预测值为77.23mg·L-1;乙醇的最大预测值为4259mg·L-1;二氧化碳的最大预测值为2.12g·L-1。对满足所有期望的响应值的条件进行优化,获得藏灵菇奶纯培养发酵剂的最优组合为乳酸乳球菌(27%)、明串珠菌(37%)、开菲尔乳杆菌(11%)、干酪乳杆菌(10%)、克鲁维酵母(15%)。【结论】混料设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云鹤  何煜波  
为了加速中国发酵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 ,通过正交试验 ,筛选出了用于发酵肉制品的乳酸菌发酵剂增殖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 2 %蔗糖 +0 .5 %蛋白胨 +10 %大豆粉 +0 .5 %玉米浸提液 ,添加 0 .5 %的磷酸氢二钾可以促进乳酸菌的增殖 ,同时对其增殖培养的条件进行了研究 .最佳培养温度为 37.5℃ ,最佳培养时间为 17h .采用上述增殖效果最佳的培养基及最佳培养条件 ,植物乳杆菌可达 4.5 5× 10 9cfu/mL ,发酵乳杆菌可达 1.85× 10 9cfu/mL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剑忠  董明盛  江汉湖  
目的获得藏灵菇发酵奶发酵过程的优势菌,并开发出纯培养发酵剂替代藏灵菇进行这类新型发酵奶的工业化生产。方法将PCR-DGGE指纹技术和传统培养方法结合,对藏灵菇发酵奶中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DGGE指纹图谱显示混合菌群中细菌有4条条带无对应的纯菌株,而纯菌株中有2株在混合菌群的图谱上没有相应的条带。通过对150株分离菌的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获得了8组乳酸菌和5组酵母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和相似性比较,确立了藏灵菇发酵奶中的优势菌为肠膜明串珠菌、乳酸乳球菌、开菲尔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克鲁维酵母,单孢酵母、啤酒酵母、假丝酵母发酵后期成为优势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分子生态的微生物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丹  辜运富  张小平  田鸿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发酵条件对1株野生紫芝菌丝体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装液量、初始pH、转速、培养温度和接种量5个因素的正交回归模型:Y=2.85701+0.17458X1-0.19802X12-0.20552X22-0.19302X32-0.15802X42-0.12302X52。从模型推知,装液量90 mL,pH6.0,转速140 r/m,培养温度27℃,接种量10.5%时,紫芝菌丝达到最大生物量3.15 g,验证实验结果与模型值相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莹  来航线  陈雄  王旭东  
为了有效处理牛粪等高纤维废弃物,从牛粪发酵基质中分离分解纤维素优良的菌株,同时对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发酵剂配方中氮源(棉粕、豆粕和尿素)的优化。结果表明,从牛粪堆腐发酵基质中分离出22株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依据综合性状从中优选出优良菌株Z5和Z8,初步鉴定其均为曲霉属真菌;在3个发酵剂配方中发酵培养72~96 h时,Z5在以棉粕为氮源的配方中有效菌数含量最高,而Z8在3个配方中的有效菌数差别不大,两菌株在3个配方中的有效菌数量均达到1014数量级;在以棉粕为氮源的配方中,菌株Z5和Z8均可获得最高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其中Z5发酵培养72 h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希娟  樊明涛  师俊玲  
为了了解西藏灵菇发酵乳的抑菌活性,对西藏灵菇发酵乳发酵过程中的抑菌活性进行了跟踪检测,并对其有效剂量和耐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菌体发酵乳的抑菌作用大于无菌体发酵乳,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1~18.0 mm和12.5~16.0 mm;发酵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强,大肠杆菌次之,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差;发酵21 h时所得发酵乳对几种指示菌的抑菌活性均达较高水平;西藏灵菇发酵乳的抑菌活性随其浓度的减小而降低;加热处理会降低无菌体发酵乳的抑菌效果,但对不同菌抑菌活性的降低幅度不同,发酵前期所得无菌体发酵乳抑制大肠杆菌的活性物质的耐热性较好,发酵15 h后所得无菌体发酵乳经加热处理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德  鲁婷婷  温立丽  魏雅冬  佟德利  
液体发酵樟芝是目前樟芝多糖开发的有效途径。以樟芝的生物量和多糖为指标,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樟芝产糖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3.5%的葡萄糖,0.35%的豆饼粉提取液,0.1%的磷酸二氢钾,0.05%的硫酸镁,0.01%VB1。在此培养条件下,获得菌丝体生物量为5.15g·L-1,总多糖为2.06g·L-1。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鹏辉  韦体  刘慧霞  高丹丹  臧荣鑫  卢建雄  蔡勇  杨具田  
本研究以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秸秆为原料,旨在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其秸秆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5个不同处理,即对照组、试验组Ⅰ(添加20%玉米粉+1g·kg-1强微99生酵剂+1g·kg-1粗纤维降解剂+50mL·kg-1木霉发酵液)、试验组Ⅱ(添加20%玉米粉+1g·kg-1强微99生酵剂)、试验组Ⅲ(添加20%玉米粉+1g·kg-1粗纤维降解剂)、试验Ⅳ(添加20%玉米粉+50mL·kg-1里氏木霉发酵液)。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感官评定中试验Ⅰ-Ⅲ组均为良,但试验Ⅰ组分数最高;试验Ⅰ、Ⅱ组的pH、有机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及氨态氮∶总氮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上述结果显示,在紫苏秸秆中添加20%玉米粉+1g·kg-1强微99生酵剂+1g·kg-1粗纤维降解剂+50mL·kg-1里氏木霉发酵液混合处理后的发酵效果最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社果  安小鹏  刘海燕  曹斌云  
【目的】探讨3种发酵剂在羊奶干酪成熟期间对脂肪降解程度的影响。【方法】以鲜羊奶为原料,用嗜温发酵剂、嗜热发酵剂和混合发酵剂分别生产羊奶干酪,并在羊奶干酪成熟的第1,7,15,30,60和90天分别取样,测定其酸度值(ADV)、过氧化值(POV)、羰基价(CB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结果】3种发酵剂在羊奶干酪成熟期间对脂肪降解有明显的影响,用嗜热发酵剂生产的羊奶干酪在干酪成熟期间脂肪降解程度较高,其ADV和POV显著高于用嗜温发酵剂和混合发酵剂生产的羊奶干酪(P<0.05);CBV(干酪成熟的60~90d)显著高于嗜温发酵剂生产的羊奶干酪(P<0.05);TBA高于嗜温发酵剂和混合发酵...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戎念杭  罗小芳  欧阳超  张星  曾彭  栗海波  张永  沈凡超  覃佐东  
杏鲍菇培养基发酵前后理化性质检测研究可为更好地筛选培养基找到理论依据。采用红外光谱、离子色谱、扫描电镜等技术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培养基中矿物质含量及营养成分有所提高,如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2.65%和45.6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发酵后培养基表面具有疏松的结构及较高的孔隙率。本实验结果为杏鲍菇培养基筛选和优化及菌糠的二次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传云  郭华  周建平  
以新鲜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菌源,采用真菌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丝体.利用麸皮、米糠、马铃薯等为主料进行液态发酵,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培养基配方与饮料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麸皮汁4%,葡萄糖4%,蔗糖3%,马铃薯汁25%,米糠汁5%,KH2PO40.3%,MgSO4·7H2O0.15%;最佳起始pH值为8.0;最佳发酵温度为26℃.最佳松乳菇发酵饮料配方为柠檬酸0.2%,苹果酸0.08%,白砂糖8%,蛋白糖0.04%,果胶0.1%,CMC Na0.2%.饮料成品的口感、风味、状态等均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鸿中  黄天然  黄苏红  黄明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添加不同发酵剂及其组合对发酵鸡胸肉品质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D101)和模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imulans NJ201)为单一(A组、B组)和复合发酵剂(C组=1∶1、D组=2∶1、E组=1∶2)制作发酵鸡胸肉,以自然发酵为对照(CK组),通过测定理化指标(pH、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质构、色泽、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TBA)值、羰基、巯基)、挥发性物质和感官评定,研究其在品质上的差异,确定出最佳菌种组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酵组的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硬度、L*值、b*值、TBA值、羰基值均显著降低(P<0.05);弹性、咀嚼性、a*值、巯基值均显著增加(P<0.05);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相对含量和感官评分值提高。其中D组的pH值、水分活度、硬度、b*值、TBA值和羰基值显著最低(P<0.05);弹性、咀嚼性、a*值和巯基值显著最高(P<0.05);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且感官评分值最高。[结论]发酵剂可以改善鸡胸肉的理化品质和感官品质,其中植物乳杆菌和模拟葡萄球菌复合发酵剂以2∶1混合(D组)是六组中制作发酵鸡胸肉的最佳组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鸿中  黄天然  黄苏红  黄明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添加不同发酵剂及其组合对发酵鸡胸肉品质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植物乳杆菌CD101(A组)和模拟葡萄球菌NJ201为单一(B组)和不同比例组合发酵剂(C组=1∶1,D组=2∶1,E组=1∶2)制作发酵鸡胸肉,以自然发酵为对照组,通过测定理化指标[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质构、色泽、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羰基、巯基]、挥发性物质和感官评定,确定最佳菌种组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酵组的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硬度、L~*值、b~*值、TBA值、羰基值均显著降低(P<0.05);弹性、咀嚼性、a~*值、巯基值均显著增加;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相对含量和感官评分值提高。D组的pH值、水分活度、硬度、b~*值、TBA值和羰基值最低;弹性、咀嚼性、a~*值和巯基值最高;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且感官评分值最高。[结论]发酵剂可以改善鸡胸肉的理化品质和感官品质,其中植物乳杆菌和模拟葡萄球菌复合发酵剂以2∶1混合为最佳组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柴新义  王四宝  樊美珍  
探索了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杨树菇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40g/L蚕蛹粉、20g/L可溶性淀粉、2g/LKH2PO4和1g/LMgSO4·7H2O;最优培养条件为:装液量320mL/L,接种量100mL/L,pH6.5,摇床转速180r/min,在(25±0.5)℃条件下恒温振荡培养8d,菌丝体生物量可达0.03g/mL。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琳翔  李婕  王圣铕  肖淑霞  蔡志英  江玉姬  谢宝贵  
通过隧道发酵技术对草菇(Volvaria volvacea)的栽培原料进行发酵处理,以期应用于草菇工厂化栽培生产.发酵过程中检测了发酵料的温度、pH,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料转移至塑料框内进行高温杀菌,并对草菇进行室内栽培.试验时,对发酵隧道装料系数以及塑料框栽培的装料高度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草菇农艺性状的测定,探索隧道发酵技术对草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隧道装料系数为50%,发酵料升温较快,发酵料终pH为7.89,适合草菇生长;塑料框装料高度10.0 cm时,草菇生长最好,单框产量最高为(434.14±132.39) g,横径和纵径最大为(40.34±5.12) mm和(43.71±5.97) mm,生物转化率较高,达(17.37±5.5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