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3)
- 2023(443)
- 2022(418)
- 2021(430)
- 2020(291)
- 2019(640)
- 2018(628)
- 2017(1061)
- 2016(562)
- 2015(594)
- 2014(472)
- 2013(447)
- 2012(393)
- 2011(375)
- 2010(398)
- 2009(334)
- 2008(353)
- 2007(302)
- 2006(263)
- 2005(233)
- 学科
- 济(1383)
- 经济(1382)
- 业(1287)
- 企(1146)
- 企业(1146)
- 管理(1064)
- 理论(769)
- 制(737)
- 麦(704)
- 播(643)
- 小麦(629)
- 体(598)
- 学(582)
- 方法(577)
- 体制(565)
- 业经(523)
- 数学(519)
- 数学方法(485)
- 传播(484)
- 农(390)
- 教学(388)
- 企业经济(379)
- 国有(334)
- 国有企业(334)
- 贸(328)
- 贸易(328)
- 易(326)
- 财(273)
- 银(266)
- 森(265)
- 机构
- 学院(8126)
- 大学(7973)
- 农(3488)
- 研究(3171)
- 农业(2912)
- 科学(2589)
- 业大(2539)
- 管理(2184)
- 中国(1960)
- 农业大学(1952)
- 所(1937)
- 理学(1929)
- 理学院(1902)
- 济(1858)
- 研究所(1838)
- 经济(1814)
- 管理学(1793)
- 管理学院(1786)
- 业(1759)
- 京(1754)
- 省(1581)
- 室(1449)
- 技术(1441)
- 实验(1424)
- 中心(1422)
- 实验室(1346)
- 科学院(1324)
- 重点(1290)
- 工程(1222)
- 江(1111)
共检索到10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朱亚琼 郑伟 王祥 关正翾 刘美君
本研究从混播牧草相对生长效率和种间竞争动态的角度出发,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不同混播方式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牧草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以期明确无芒雀麦+红豆草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混播优势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两种牧草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密度相对生长速率均表现出混播大于单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表现出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异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_g)和红豆草相对密度(RD_l)均高于同行混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鹏 申晓慧 李如来 张华 郑海燕 李志民 李增杰 姜成 孙力 郭伟 张英俊
为探讨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苜蓿越冬率及抗寒效应,选用龙牧806、公农1号、WL319HQ和敖汉4个苜蓿品种与草地羊茅同行3∶7混播,分析整个越冬期间单、混播根系形态学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各混播组合的抗寒性能。结果表明,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越冬率均高于其单播处理;随着外界环境低温的胁迫,同一苜蓿品种混播处理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及侧根数均高于单播处理,但根颈入土深度、主根长度,单播处理高于混播处理;越冬前随自然温度的下降,苜蓿根颈直径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1月15日—4月30
关键词:
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 根系性状 抗寒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开云 张英俊 李向林 何峰 万里强 王栋 秦燕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温室栽培条件下设置3个氮肥水平(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以及单播和混播两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1﹕1混播),采用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以及紫花苜蓿的固氮比例(%Ndfa)和转氮比例(%N Trans)等指标研究无芒雀麦和紫花...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满有 蒙向武 王斌 李小云 沈笑天 曹立娟 兰剑
为了探究燕麦(Avena sativa)–豆草混播组合的增产提质效应,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与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Roth)、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毛苕子(Vicia villosa)同行混播对牧草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进行综合评价,探寻燕麦与3种豆科牧草最佳混播组合。结果表明,各混播组合均对牧草生产性能有影响。其中,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混播干草产量最高,达9 490.67 kg·hm~(-2);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组合牧草相对饲喂价值为108.61,仅低于豆科牧草单播。经PCA分析评价,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混播组合草地生产性能最好,可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璐洁 范华芳 孙鑫畅 张霞 腾美美 高诚泽 颜安 谢开云 万江春
为探究添加剂对不同混播比例混贮饲料品质以及蛋白组分的影响。试验以豆禾1:2和豆禾2:2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牧草为原料,分别设置对照和1×105cfu·g-1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处理,在青贮的0、1、3、7、15、30和60 d动态测定混贮饲料的蛋白组分和蛋白酶活性,并于青贮60 d后测定混贮饲料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氮组分。结果表明:添加剂可降低豆禾混贮饲料中的非蛋白氮和结合蛋白,降低羧基肽酶活性,同时可降低混贮饲料的pH和氨态氮,并增加乳酸,起到改善豆禾混贮饲料品质的作用。豆禾1:2为混贮原料制成的混贮饲料品质优于豆禾2:2;添加植物乳杆菌后的豆禾1:2混贮饲料,其pH 3.74,乳酸含量为85.3 g·kg~(-1),V-Score评分为90,发酵品质最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文辉 张永超 梁国玲 马祥
了解燕麦(Avena sativa)品种、施肥和箭筈豌豆混播比例对燕麦栽培草地各器官生物氮素储量的影响及动态变化,为燕麦栽培草地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研究了高寒区燕麦栽培草地在品种、施肥和混播处理下的生物氮素储量。结果表明,对燕麦混播栽培草地群落而言,地上和地下生物氮素储量均受品种、施肥和混播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品种、施肥和混播比例均显著影响燕麦草地植物各器官氮素储量,品种主要影响燕麦茎和花序生物氮素储量,施肥主要影响燕麦叶生物氮素储量,品种和施肥共同影响燕麦根生物氮素储量;混播主要影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茎、叶和根生物氮素储量。选用青海甜燕麦、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施肥处理和混播75 kg·hm–2箭筈豌豆处理下,乳熟期地上、地下总生物氮素储量分别可达128.60和13.20、112.45和10.08、122.20和11.30 kg·hm–2。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群落地上总生物氮素储量呈增加变化,地下总生物氮素储量则呈下降变化;燕麦地上、茎、叶和根生物氮素储量分别呈增加、"先增后降"、"先增后降"和下降的变化;箭筈豌豆地上总生物、茎生物、叶生物氮素储量呈增加变化,而箭筈豌豆根生物氮素储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苟蓉 游明鸿 刘金平 雷雄 季晓菲
根据川西高原栽培草地建设的生产技术需求,设播种量相同的5个播种方式(撒播、行距20或30 cm的同行或间行条播),建植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草地,通过测定单株性状及生物量结构、鲜草和干草产量、干草营养成分和能量产量,研究播种方式对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对燕麦和箭筈豌豆的株高和分蘖数均有显著影响(P 消化能(DE)>可消化养分总量(TDN)>总能(GE),对草地能量产量影响表现为DE> ME> TDN> GE。20 cm同行条播草地干草产量和能量产量最大,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永亮 潘东 吴明浩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禾草、苜蓿及禾豆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及混播比例对混播组分及群体产量影响显著(P<0.05)。除第1茬禾草产量以苜蓿+虉草混播组合最高外,其余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均以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最高,苜蓿+垂穗披碱草混播各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最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虉草1∶1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分别比单播苜蓿产量高25.70%(P0.05),但禾草产量占比仅为16.10%和16.63%。豆禾1∶2混播全年禾草产量占比达到27.20%~37.57%,但禾豆总产量显著(P<0.01)低于其他混播组合。在科尔沁沙地,苜蓿∶禾草1∶1混播短期内可获得最高的禾豆总产量,1∶2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最低,而禾草产量比最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关正翾 娜尔克孜 朱亚琼 郑伟 刘岳含 艾丽菲热
为阐明混播方式对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型豆禾混播草地混播优势的影响,在新疆昭苏盆地采用同行混播、异行混播与不同豆禾比的播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利用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分析混播方式对生产性能优势的影响,以不同混播方式下土壤养分变化与生产性能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探讨生产性能优势获得的途径。结果表明,1)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可获得混播优势,其中同行混播+豆禾比50∶50、异行混播+豆禾比50∶50和同行混播+豆禾比75∶25组合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优势明显,生产性能较高。2)混播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量养分影响较小,单播燕麦具有较高的土壤浅层速效磷含量,箭筈豌豆的生物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氮素养分的供应,而同行混播方式则有利于土壤碱解氮的积累。3)以混播群体结构作为控制因素时,牧草和粗蛋白产量依赖土壤氮素养分,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以混播比例作为控制因素时,高箭筈豌豆混播比例下(80%和100%),土壤氮素养分可负向影响牧草和粗蛋白产量、牧草产量优势,否则则为正向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负向影响牧草和粗蛋白产量、产量优势,正向影响种子产量优势,与混播比例无关联。因此,在冷凉牧区进行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建植时,采取同行混播+豆禾比75∶25的混播组合既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收获牧草产量和品质较优的草产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映霞 杜雨 于秀明 张磊 王玉祥 张博 陆倩 汪鹏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Wusu No.1’)为材料,研究了3种密度(高密度:播量26.67 kg·hm~(-2);中密度:播量6.67 kg·hm-2;低密度:播量1.67 kg·hm~(-2))下无芒雀麦产量及穗部生长发育规律,为无芒雀麦种子田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中密度与低密度处理之间幼穗分化进程一致,高密度处理下幼穗分化周期晚于其他处理3 d。单位面积内不同农艺性状中分蘖数与生殖枝数在高密度中最高(P <0.01)。幼穗分化过程中高水平的细胞分裂素(CTK)与赤霉素(GA)含量促进幼穗分化,分化后期低水平脱落酸(ABA)含量促进小花发育,提高小花数。对无芒雀麦幼穗分化进程中相关生理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无芒雀麦幼穗分化进程由高到低依次为CTK、GA、叶片可溶性蛋白、ABA。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志茹 刘淑华 赵淑芬 李艳华
混播牧草改良盐碱荒地具有明显效果。选择苜蓿、草木樨、冰草、披碱草、老芒麦、野大麦、碱茅等耐盐牧草,根据盐碱含量确定草种组合及比例,播种量为22.5~30.0kg/hm2;整地后不起垄,平地撒播;生长当年除2次杂草。牧草生长第2年和第3年平均干草产量分别达到9043.3 kg/hm2(含草木樨)和3173.7kg/hm2。产量分别是原始植被的5.6倍和2.0倍。优质牧草占总产量的81.2%和77.1%。牧草播种当年碱斑较大,次年碱斑缩小,第3年碱斑全部消失,牧草均匀覆盖地面,长势旺盛。
关键词:
盐碱地 混播牧草 建植技术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窦梓镱 郑伟华 田燕燕 黎松松 马雨萱 郑伟
为在新疆伊犁昭苏盆地筛选出综合生产性能较优的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分别以毛苕子(Vicia villosa)+燕麦(Avena sativa)、毛苕子+小黑麦(Triticale)、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燕麦和箭筈豌豆+小黑麦按豆禾牧草异行混播(豆科牧草:禾草为1:1、2:1、3:1和4:1)的方式建植栽培草地,将牧草产量、牧草营养产量、相对饲用价值和种间相容性作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不同混播方式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毛苕子+燕麦在1:1混播时具有较高牧草产量、粗蛋白(CP)产量、粗脂肪(EE)产量和磷(P)产量;毛苕子+小黑麦和箭筈豌豆+燕麦均在3:1混播时具有较高的CP产量、EE产量,或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产量以及较高的P产量;而箭筈豌豆+小黑麦在1:1与4:1混播时生产性能相似。2)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箭筈豌豆+燕麦在3:1混播、箭筈豌豆+小黑麦在2:1混播、毛苕子+燕麦在1:1混播和毛苕子+小黑麦在4:1混播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性能。因此,在评价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箭筈豌豆+小黑麦2:1和毛苕子+燕麦1:1的豆禾异行混播方式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性能,适宜在昭苏盆地推广示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肖红 杨合龙 戎郁萍 杨晗
牧草的再生性能是草地持续利用的基础,牧草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对牧草再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刈割强度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现存量、再生速度及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和无芒雀麦地上部现存量随留茬高度的降低呈降低趋势;第2次刈割后,羊草和无芒雀麦留茬4cm的再生速度均高于留茬8和12cm。刈割后无芒雀麦不同部位可溶性糖含量均在第2次刈割后16d上升,到秋季枯黄期降至最低值,且未恢复到刈割前水平。第2次刈割后16d,羊草茎基部还原糖含量可恢复到刈割前水平,而无芒雀麦茎基部还原糖含量降至刈割后最低值,到秋季枯黄期,留茬12cm羊草和无芒雀麦茎基部还原糖含量可达到刈割前水平。试验期间牧草主要生长季(6-8月)降水较少,严重抑制了羊草和无芒雀麦的再生和碳水化合物的贮藏。因此生长季降水少的干旱年份,羊草和无芒雀麦草地以留茬8~12cm、刈割1次为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黎松松 于辉 王宁欣 夏树淼 朱亚琼 陈雪 郑伟
为评估混播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减氮增效的贡献度,于2019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进行了以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20,20 g·m~(-2);高氮N40,40 g·m~(-2))和混播比例(禾豆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为控制条件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氮产量以及种间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从氮产量的角度评估了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减氮潜力。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燕麦氮产量和总氮产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2)在N_0下,箭筈豌豆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均大于燕麦,是强竞争者,而在N_(20)和N_(40)下,燕麦成为强竞争者;随着禾豆比的减小,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呈增加趋势;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与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和燕麦氮产量呈负相关关系。3)相较于单播燕麦,混播箭筈豌豆可以代替33.65%~45.15%的氮肥;在N_0下,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贡献值为0.45~1.28 g·m-~2,在N_(40)下,混播促进效果为3.75 g·m~(-2);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为3.71 g·m~(-2)。因此,昭苏地区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可以实现减氮增产,种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混播优势及减氮增效贡献影响较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滕泽 张永亮 张玉霞 于铁峰 陈卫东 孙昊 刘欢 唐玉婷
以紫花苜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_1和交叉(A_2)混播两种方式建植草地并确定8个紫花苜蓿种群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_1、B_2、B_3、B_4、B_5、B_6、B_7和B_8)混播为对象,通过测定全年及各茬次产量及头茬禾草生长特性、光合特性,研究混播方式和紫花苜蓿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科尔沁沙地混播草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禾草产量、生长特性、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间行混播(P<0.05),间行混播1茬、全年苜蓿、禾豆产量、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蒸腾速率显著高于交叉混播(P<0.05)。B_1和B_3全年禾草产量显著高于B_4~B_8(P<0.05),B_6全年紫花苜蓿及禾-豆产量显著高于B_1、B_2和B_3(P<0.05)。B_3处理禾草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无芒雀麦草地上交叉混播紫花苜蓿15~25株·m~(-2),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间行混播紫花苜蓿45~55株·m~(-2)全年禾豆总产量较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