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46)
2023(10354)
2022(7992)
2021(7227)
2020(5471)
2019(12306)
2018(12025)
2017(21999)
2016(12181)
2015(13251)
2014(13111)
2013(11957)
2012(10599)
2011(9283)
2010(9605)
2009(8637)
2008(8469)
2007(7293)
2006(6516)
2005(5986)
作者
(33383)
(27818)
(27782)
(26437)
(17727)
(13052)
(12763)
(10784)
(10667)
(9792)
(9508)
(9378)
(8880)
(8857)
(8818)
(8526)
(8260)
(8041)
(7994)
(7961)
(6960)
(6749)
(6653)
(6418)
(6395)
(6168)
(6108)
(6068)
(5699)
(5513)
学科
(51640)
经济(51594)
管理(31684)
(27622)
(22400)
企业(22400)
方法(20819)
数学(18471)
数学方法(18059)
中国(17524)
(14211)
业经(12878)
地方(12099)
理论(9994)
农业(9401)
(9387)
(9105)
(9103)
(8682)
环境(8230)
城市(7680)
(7331)
产业(6963)
(6890)
教学(6689)
发展(6649)
(6637)
(6543)
银行(6536)
(6432)
机构
学院(164604)
大学(162404)
(61614)
管理(60492)
经济(59965)
研究(55955)
理学(52283)
理学院(51656)
管理学(50238)
管理学院(49933)
中国(40459)
(34894)
科学(34858)
(27285)
(26680)
中心(25619)
(25373)
(24907)
研究所(24345)
(24040)
师范(23784)
业大(23780)
财经(21913)
北京(21683)
(21490)
(20691)
(19976)
农业(19574)
师范大学(19187)
技术(18984)
基金
项目(115979)
科学(91989)
研究(85603)
基金(82964)
(72793)
国家(72184)
科学基金(62575)
社会(54836)
社会科(51860)
社会科学(51842)
(46600)
基金项目(43058)
教育(40956)
自然(39435)
(39025)
自然科(38569)
自然科学(38565)
自然科学基金(37819)
编号(35112)
资助(32483)
成果(27759)
重点(26931)
课题(25674)
(25450)
(24203)
(23956)
国家社会(23329)
创新(22366)
科研(21480)
大学(21344)
期刊
(68768)
经济(68768)
研究(47543)
中国(34011)
学报(24928)
(24220)
教育(23995)
科学(23937)
管理(23078)
(19945)
大学(19811)
学学(18546)
技术(16971)
农业(16791)
(12852)
金融(12852)
业经(11735)
经济研究(11107)
问题(10583)
财经(10213)
统计(9276)
(8863)
(8826)
(8758)
职业(8610)
(8584)
(8470)
城市(8065)
现代(8063)
科技(7766)
共检索到241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丽娟  聂君宇  
过渡型社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基层治理单元,处于由乡到城、由传统向现代的动态转换中。原有的村庄社会形态处于快速重组和剧烈变迁的过程当中,因而过渡型社区具有社区人口结构异质化、社区经济结构非农化、社区发展动态化、治理事务多重化等特征。为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社区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与乡村治理体制两种体制的治理资源与规则,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两种治理因素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混合治理模式,实现了过渡时期社区的有效治理。T村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说明了在基层治理场域中基层治理主体具有能动性,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社会基础变迁的客观环境中,行动者通过自身行动策略再造秩序与规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城乡二元结构并非对立关系,融合了城乡两种体制的治理因素的混合治理模式有效匹配了过渡型社区特殊的经济社会形态。因而,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应充分考虑过渡型社区的城乡交织的社会形态,采取与其治理需求相匹配的基层治理体制。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光沛   魏江   杨升曦   王青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被逐级“松绑”的国有企业应如何应对不断加剧的制度逻辑冲突?更如何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提升政策绩效以实现其政治属性?通过对海康威视及其所在的视频安防行业开展案例分析,本文发现:(1)面对制度逻辑冲突,国企会选择在制度层面同政府脱耦,表现为向上设置“隔离带”,向下开凿“防水渠”,最终形成的金字塔结构在整个国企集团层面发挥了“分层过滤器”的作用,能够将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分离在不同的制度层级中。(2)金字塔结构的形成具有反复振荡的特征,该结构的最终稳定既源于国企管理层持续创新组织安排的主观能动性,更离不开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背景下制度障碍被逐步扫清的客观制度环境。(3)金字塔结构本身只能分离而无法消解不同制度逻辑的张力,要解决制度逻辑冲突,国企需要基于金字塔结构开展隔板式治理,该治理模式形式上表现为双元领导下的资源桥接与冲突转移机制,能够利用制度场域中的衔接或缓冲地带实现对不同制度要素的互补整合。(4)通过隔板式治理,国企能够在产业政策发展过程中发挥“试金石”与“信号枪”的作用,分别基于风险承担机制与信息反馈机制,带头响应和执行政策,并为政策试错提供指引。这些发现贡献于混合型组织、制度逻辑等文献,并对国企改革、产业政策发展等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迁  
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推动东部沿海乡村形塑复合型治理结构。田野经验表明,乡村社会呈现治理机制的复合型嵌入:常规型事务的行政化运作,形塑乡村科层组织格局;运动型事务的政治域统筹,奠定乡村党委统合制度;内生型事务的自治性回应,构建乡村协商治理机制。复合型治理结构不仅衍生“政治-行政-自治”三元统合的治理机制,而且提升乡村实质治理能力,实现规则之治、稳定生态与治理有效。复合型治理是外生型治理事务结构倒逼和政治型治理责任考核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合理性来源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突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迁  
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推动东部沿海乡村形塑复合型治理结构。田野经验表明,乡村社会呈现治理机制的复合型嵌入:常规型事务的行政化运作,形塑乡村科层组织格局;运动型事务的政治域统筹,奠定乡村党委统合制度;内生型事务的自治性回应,构建乡村协商治理机制。复合型治理结构不仅衍生“政治-行政-自治”三元统合的治理机制,而且提升乡村实质治理能力,实现规则之治、稳定生态与治理有效。复合型治理是外生型治理事务结构倒逼和政治型治理责任考核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合理性来源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突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纪芳  
中国基层社会历来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局面,以村改居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社会“第三元”形态日渐凸显。本文聚焦于村改居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和治理机制,尝试探讨基层治理从“二元”向“三元”转变的实践机理。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治理呈现“村居共治”的实践形态,且因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实践形式。“村居共治”的深层运作机制在于城乡两种治理机制要素并存形成的城乡嵌套,由此弥合村改居社区所隐含的乡村与城市治理体系之间的缝隙,促进村改居社区对城市外部系统与社区内部系统的治理耦合。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的整合与超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丰富和拓展了基层治理的研究空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洪  张旭  
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世界市场体系形成和发育过程,这一过程越来越仰赖于制度构建和完善,在国际组织推动下,除了商品和要素的全球性流动性,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的一体化。中国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也适应了中国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建议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制度型开放:以申请加入CPTPP、DEPA为契机,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水平规则;强化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功能,加快实行全面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促进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投资贸易规则纳入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制度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生  韩喜梅  何一清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相对于企业而言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占有一定的话语权优势,但这一"优势"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尝试借鉴让·梯若尔的"竞争与规制"思想,以我国职业院校比之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强势性"话语权为切入点,从"竞争"的视角剖析引入竞争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在"思想"与"途径"两个层面破除这一"强势性"的作用机理,进而以"规制"的视角从股权集中度、股东流动性以及现代治理结构等层面阐释竞争引入后为保障多元企业主体治理作用的发挥而进行的相应性规制设计,最后从保障企业合理准入、维护股东合理流动、激发企业混合办学热情以及降低企业混合办学风险入手,为保障企业参与、推进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提出治理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志刚  
2015年我国国企将掀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幕。国企公司治理的现状是:部分国企凭籍市场的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形成与民企的不公平竞争,面临公众对国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的不满和愤怒;目前政府除了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链条"管资本"外,还通过至上而下的人事任免体系和国企官员晋升考核事实上对企业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国企成为存在代理冲突的"新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由于产生来源、更迭机制中经理人权力的影响和董事会任人唯亲文化的存在,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预期的监督经理人的作用。因而,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特征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事实上遵循的历史逻辑是:平抑公众对国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的不满和愤怒;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云生  张喜红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罗生全  随国栋  
教材建设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知识选择活动,这种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和合主体性的知识选择通过特定的主体来完成。政府作为教材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承载主体,是实现教材建设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内在统一的重要保障。从治理的内在逻辑看,政府参与教材建设现代化治理,遵循着以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辩证统一为遵循的价值导向逻辑,以构建系统完备的政府职能体系为载体的结构变革逻辑,以政府行权履职过程精细化调适为主轴的技术优化逻辑。未来,教材建设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匡正治理主体的价值行为,推进政府职能运转的独立体系建设,以及兼顾话语权力的宏观支配与微观调适的场域适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娉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入实施国家产教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国家产教融合的战略背景,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逻辑剖析入手,进而对其风险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实践提升的路径。研究发现,异质性主体、主体“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主体“共构机制”缺乏等问题均会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带来风险,审视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建立健全“四链融合”机制;第二,要加强高校对“四链融合”的引领与适应;第三,发挥政府对“四链融合”的主导性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惠敏  范和生  
资本下乡催生出以混合型治理为主要特征的村企合作模式,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村企合作混合型治理模式在组织形态上要求主体间的有机耦合与权责统一;在组织结构上践行以产权关系为核心的科学决策与管理;在组织发展上倡导运用村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去保障主体间合作关系。锻造有为政府、构建有效市场、创设有权村庄和培育有能农民是村企合作混合型治理的实践要求。囿于国家介入的有限性与基层秩序的自治性、企业管理的规则性与村庄治理的自利性、契约精神的促同性与集体意识的排他性等诸多矛盾,村企合作混合型治理模式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应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强化乡村规划,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共治,推动技术与制度的发展创新,以进一步优化村企合作混合型治理体系。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黄烜  吴颖敏  陈玲  周晶  
社区公共财政作为创新社区治理的物质保障,对提升治理效能至关重要。但仅靠政府无限投入财政资金难以实现社区长效治理。根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和Giraud的“弹性模型”,本文认为社区公共财政具备经济资本属性,能够通过特定途径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进而对社区治理效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深入剖析社区公共财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经济资本提供直接的物质保障、促进社区产业发展;社会资本以构建社区共同体的方式减少治理中的阻碍,从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文化资本为社区治理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方法,挖掘社区居民本身的治理潜力,促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长效保证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本文用成都市的三个典型社区治理案例,验证了逻辑框架的合理性。建议在社区公共财政的管理上跳出经济资本的局限,关注应用过程中培育的社区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将外部输入的经济资本内化为社区内生动力,发挥社区公共财政的“造血”功能,最终长效、高效地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