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38)
- 2023(7411)
- 2022(6253)
- 2021(5634)
- 2020(4584)
- 2019(10130)
- 2018(9610)
- 2017(16719)
- 2016(9729)
- 2015(10680)
- 2014(10018)
- 2013(9439)
- 2012(8342)
- 2011(7477)
- 2010(7360)
- 2009(6398)
- 2008(6285)
- 2007(5284)
- 2006(4517)
- 2005(3673)
- 学科
- 济(31304)
- 经济(31269)
- 业(25384)
- 管理(24904)
- 企(20030)
- 企业(20030)
- 方法(15130)
- 数学(13521)
- 数学方法(13323)
- 农(10224)
- 中国(8812)
- 财(8452)
- 业经(8226)
- 学(8214)
- 贸(7248)
- 贸易(7247)
- 理论(7232)
- 技术(7144)
- 农业(7143)
- 易(7081)
- 教学(5991)
- 地方(5815)
- 环境(5676)
- 制(5626)
- 务(5559)
- 财务(5543)
- 财务管理(5537)
- 企业财务(5293)
- 教育(5203)
- 划(4930)
- 机构
- 学院(133507)
- 大学(131417)
- 济(47023)
- 管理(46907)
- 研究(46455)
- 经济(46056)
- 理学(42145)
- 理学院(41577)
- 管理学(40472)
- 管理学院(40278)
- 农(36447)
- 科学(34142)
- 中国(31062)
- 业大(29491)
- 农业(29486)
- 京(27032)
- 所(25238)
- 研究所(23801)
- 中心(20520)
- 农业大学(20113)
- 江(19422)
- 财(19226)
- 技术(18419)
- 院(16865)
- 范(16844)
- 省(16653)
- 师范(16444)
- 北京(16103)
- 财经(16087)
- 室(15990)
- 基金
- 项目(102260)
- 科学(78283)
- 基金(72187)
- 家(67538)
- 国家(66943)
- 研究(66219)
- 科学基金(55558)
- 省(43345)
- 社会(40493)
- 自然(39355)
- 基金项目(39155)
- 自然科(38506)
- 自然科学(38484)
- 社会科(38382)
- 社会科学(38369)
- 自然科学基金(37812)
- 划(36543)
- 教育(32667)
- 资助(28438)
- 编号(25141)
- 重点(24242)
- 创(22798)
- 计划(22732)
- 发(21740)
- 创新(21258)
- 部(21072)
- 科技(21014)
- 科研(20471)
- 业(20216)
- 课题(19038)
共检索到179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梅 魏冉 李丽娜 韩晓日
将研究室保藏的固氮菌(GY)、溶磷菌(LY)和硅酸盐细菌(JY)以不同组合进行混合培养,探讨通过此方式提高菌剂的固氮、解磷和解钾能力。分别以单菌株培养、两两混合双菌株培养及三菌株混合培养方式,对培养液的固氮酶活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固氮能力方面,培养24h,pH值7.0条件下,分别对7种组合固氮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菌株组合GY+LY+JY的C2H4浓度达到1987.4nmol.h-1.mL-1,其固氮酶活性最强;在解磷能力方面,培养10d,pH值7.0条件下,各体系解磷量达到最高值;其中,LY菌液中可溶性磷浓度为0.930μg·mL-1,其解磷能力最强;在解钾能力方面,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宝贵 赵斌
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场试验田不同土壤中分离到一系列解磷、解钾及自生固氮菌,经比较筛选得到 1组菌株PJ07、P01、HZ03、NY03,它们分别具有较强的降解难溶态的磷、分解有机磷、降解难溶态的钾和固定空气中游离态氮的能力。各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或接近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megateri um)、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mucilaginosus)和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chrococcum)。统计学分析表明由各菌株组成的复合菌剂在玉米盆栽试验中可显著增加作物的总生物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国强 陈三凤
为研究固氮芽孢杆菌、固氮巨大芽孢杆菌、解磷假单胞菌、巴西固氮螺菌组成的复合菌剂对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通过构建16SrRNA克隆文库及采用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酶切分析(ARDRA)的方法,以文库库容值(C)、Rarefaction曲线(R)对克隆文库进行评价。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对照及菌剂处理样品均检测到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浮霉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8个细菌类群,并且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接种菌剂后小麦根际土壤检出了绿弯菌门、蓝藻门、产水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而梭杆菌门未被检出。假单胞菌属由1.59%增加至21.28%。芽孢杆菌属由未检出增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尚军红 康丽华 罗玉萍 江业根 马海宾
研究绘制了相思根瘤菌MZ菌株和解磷菌217菌株在4种培养基中的OD值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在BSE培养基中较好的生长;对MZ根瘤菌和217解磷菌的常规培养基进行优化,获得了它们的优化培养基,进一步绘制的生长曲线证明了优化培养基更利于菌株的生长,且活菌数更多。217解磷能力的研究也表明:菌体数量与pH值、解磷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晓蕊 韩梅 韩晓日
将实验室保藏的5株根瘤菌(S1、S2、S3、S6、S8)分别与解磷菌(P3)、硅酸盐细菌(K5)进行生物拮抗测试,结果表明,S2、S3、S6可与P3、K5进行混合培养。选择出与P3、K5混合培养促进解磷能力良好的根瘤菌株S6,解磷量为6.51mg.L-1。进一步进行混合培养培养基优化,优化后的最佳碳源为蔗糖,解磷量为9.81mg.L-1;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解磷量为7.94mg.L-1。通过混合培养发酵条件的筛选,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为7.0;接种比例为S6:P3:K5=1:1:3;接种顺序P3→K5S6,其间相隔6h,此时解磷能力最强。
关键词:
根瘤菌 解磷菌 硅酸盐细菌 混合培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杰 张晓 梁琼月 董蒙蒙 李立 肖未 何冰
【目的】解析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A02,A08固氮酶活力的影响,以期找到菌株的培养条件最优组合,为木薯固氮菌的培养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单因素浓度梯度法研究5个培养条件(pH、温度、KNO_3、NH_4Cl、O_2)对2个菌株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确定2个菌株的培养条件优化体系。【结果】2个菌株的固氮酶活性随着pH、温度和KNO_3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规律;菌株A02和A08固氮酶活性随着NH_4Cl和O_2浓度升高呈现出线性下降趋势,其中A02对NH_4Cl浓度增加更敏感,而A08对O_2浓度升高更敏感。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菌株A02的最适培养条件组合是pH 7.5,温度25℃,KNO_3 8 g/L,O_2浓度21%,此时A02固氮酶活力达935 nmol/(mL·h),各条件的影响效应为温度>O_2>pH值> NH_4Cl>KNO_3;菌株A08的最佳培养条件组合是pH 7.5,温度25℃,KNO_3 6 g/L,NH_4Cl 8 g/L,此时固氮酶活力为768 nmol/(mL·h),各培养条件的影响效应为温度>KNO_3>pH值>O_2>NH_4Cl。【结论】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木薯内生固氮菌A02和A08的最适培养体系,在最适条件下2个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得到显著提高,为2种菌株在木薯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木薯 内生固氮菌 培养条件 优化体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晨曦 刘前刚 张志元
为了筛选解磷解钾能力强的磷钾细菌新菌株用于有机菌肥的研制,分别以磷矿粉和钾长石为底物进行磷钾细菌的摇瓶发酵试验,并测定发酵液中有效磷钾的含量,选择解磷解钾能力强的磷钾细菌进行米高粱盆栽试验,当植株生长至拔节时切取地上部分测定其生物产量和植株内磷钾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大部分喷施菌液的植株磷钾元素含量及其生物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混合菌株发酵液的处理生物产量最高,由此确定 S-2,S-6,S-12 和ACCC10010 为新菌肥生产用菌株组合.
关键词:
钾细菌 磷细菌 解磷解钾能力 高粱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琦 李文涛 张沛东 张秀梅
为了解鳗草(Zostera marina)根际微生物的共生固氮功能,并分离得到对海草有潜在促生效果的功能微生物,以山东荣城天鹅湖鳗草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固氮培养基从其根际分离得到了两株具较高固氮酶活性的菌株(3A和4G),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和固氮基因nifH等方面对菌株进行筛选和鉴定,探讨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并获得了菌株典型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菌株3A为海旋菌(Thalassospira),革兰氏阳性菌,菌落圆形桔黄色,可利用的碳源:D-甘露糖,D-松三糖,L-鼠李糖等,最佳培养条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万璐 康丽华 廖宝文 马海宾 江业根
本实验从红树林根际分离出不同种类的解磷细菌,经过筛选获得一株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ZB0211,在纯培养的条件下,对这株解磷菌进行最适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碳源以10g·kg-1的蔗糖最佳,氮源以1g·kg-1NH4Cl最好,10g·kg-1NaCl浓度为最适生长浓度,最适初始pH值为7 5。同时进行的解磷能力实验也表明pH值、菌数与解磷能力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麻瑞阳 张爱民 惠小双 代萌 王雯 朱宝成
分离筛选具有高效解磷解钾效果的菌株并进行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采用鉴别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筛选,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筛选出高效解磷解钾菌株NX-11。测序结果表明,NX-11与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亲缘关系接近。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淀粉5.0%,黄豆饼粉1.5%,MgSO40.07%,NaCl 0.05%;最佳培养条件为:种龄20 h、装量3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4%、pH值8.0培养温度37℃、摇床转速200 r/min。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解磷 解钾 正交试验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标声 汪丽芳 宋昭昭 贾雨雷 林占熺
采用Ashby和Nfb无氮培养基从巨菌草成熟期根部分离得到1株具有高效固氮性能的内生固氮菌GN02,其在分离的菌落中所占比例最高,且酶活性较高.经16S rDNA序列鉴定,该菌株与克雷伯氏菌属各菌株同源性关系可达99%,结合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在含氮源的KP培养基中菌株GN02的生长情况明显优于无氮源的Ashby培养基.菌株GN02在KP培养基中的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7.1℃,pH 5.6,蔗糖25.6 g·L~(-1),在此条件下其D_(600 nm)能达到1.48,比优化前提高了22.31%.响应面优化所得到的培养条件重复性好,准确、可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宏飞 曲东 张磊
采用厌氧混合培养方法,分别以来源四川、吉林和江西的水稻土浸提液作为接种液,选择Fe()浓度及游离磷酸盐浓度变化为指标,研究不同来源微生物对晶体磷酸铁的微生物还原特征,探讨晶体磷酸铁微生物还原反应中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水稻土的微生物对晶体磷酸铁的最大还原速率(Vmax)、潜在最大铁还原量及Fe()还原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四川水稻土微生物的Vmax较大,而吉林和江西水稻土微生物的潜在最大Fe()还原量及铁还原率较高。3种水稻土微生物对晶体磷酸铁的还原反应速率及铁还原量明显低于无定型氧化铁。不同水稻土的微生物能够利用丙酮酸盐、乙酸盐及葡萄糖作为惟一电子供体,使晶体磷酸铁发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季书勤 郭瑞 赵淑章 王汉芳 张德奇
2001~2004年连续4年在大田和池栽2种条件下研究主要栽培措施(氮磷钾、灌水和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有明显的正效应,对蛋白质、湿面筋有一定的正效应,尤其在肥力偏低的地块,施氮效果十分明显,而磷、钾肥对几项指标都有一定负效应;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产量和品质俱佳又节水的处理为小麦生育中期供水即浇拔节期水;喷洒杀菌剂可以显著提高子粒千粒重,喷洒1次杀菌剂对子粒品质无明显影响,喷洒3次子粒的品质有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技术 产量 品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马俊坤 冯博 张昭寰 孙晓红 潘迎捷 赵勇
以9∶1和1∶1的比例对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 33847:tdh+/trh-/tlh+;ATCC 17802:tdh-/trh+/tlh+)和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G2:tdh-/trh-/tlh+;G8:tdh-/trh-/tlh+)在TSB培养基和熟虾中分别进行了混合和37℃10 h的混合培养,通过菌落原位杂交技术和PCR技术检测致病性菌株在混合培养前后的比例。结果显示,在TSB和熟虾中,致病菌比例均出现了下降。在熟虾样品中致病菌株下降的比例更高,其中ATCC17802和G8在熟虾样品中以9∶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致病性 原位杂交 菌落杂交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彤
文章分析了混合学习中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结合TPACK理论,分析混合学习条件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包括教学资源获取及处理、混合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建设与运用、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个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混合学习环境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混合学习 高职教师 教学能力 培养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